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王德勝教授發言主題:今日大眾文化:媒介變化中的選擇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現在發言的是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兼青年美學學會會長、首都師範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王德勝教授,主題是:今日大眾文化—媒介變化中的選擇。
【特邀嘉賓:王德勝】隨著當今人類技術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不斷發達,媒介變化——從文字到圖像,從紙質到電子,從平面到立體,從單向輸送到雙向乃至多向互動等——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媒介的這種借助當代技術力量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變化中,很顯然,作為最廣大民眾基本生活利益的實踐及其價值表達,當代大眾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也進入了一種新的境遇。這種“新”,不僅表現在當代大眾文化存在方式的改變上,同時也具體反映在大眾文化的價值陳述過程中。
    媒介變化、尤其是媒介與互聯網結合一體的網絡化革命——這一“革命”正在以人們難以預想的速度和方式急劇擴張——不斷造就了當代大眾文化價值陳述過程的新特徵:
    其一,“不確定化”。就像網絡的互動性同時也必定包含了某種非常規的、任意改變的可能性一樣,在媒介變化的直接推動下,當代大眾文化日益呈現出對各種可能性的實踐興趣和變換。今天,人們已經無法要求大眾文化的具體實踐僅僅執守于某個固定立場和目標,也不可能指望它一成不變地維護某種既有利益。當代大眾文化的這一特徵,既成功再現了今日媒介的立場變化,也明確體現了大眾文化本身的價值多元性。
    其二,“時尚化”。應該説,這是在媒介變化過程中大眾文化的大面積徵象。它表明,在今天這個時候,大眾文化的價值陳述總是同我們時代的某種整體文化消費能力相一致的。媒介變化本身所實現的那種對於文化消費的時尚化推崇,在鼓勵了一種無視文化生産的長遠歷史根據的集體消費狂歡的同時,也迅速培育了整個社會、我們時代對於“當下性”滿足的消費能力。而大眾文化的“時尚化”特徵,恰恰是同媒介所鼓勵和培育的這種能力相一致和互動。從一定意義上説,“時尚化”乃是當代大眾文化的一種總體陳述。
    其三,“精緻化”。如同媒介本身從製作到傳播的日趨精緻一樣,今天,大眾文化不僅在形式上,同時也在具體陳述內容上,開始與“粗製濫造”、“鄙下”等等刻意保持了某種距離。“修飾”、“包裝”成為今日大眾文化的一種日益發達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存在策略,成為大眾文化製造消費同時也不斷被消費的一種有力的方式。也因此,當代大眾文化具有了直接“審美”的功能,成了一種當代的審美文化。
    其四,“視覺娛樂化”。作為“讀圖時代”的具體實踐,伴隨著各種媒介存在對於自身圖像能力和效果的日益明確的追求,今日大眾文化已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對於視覺性表達和接受的大規模崇尚。而大眾文化實踐之於感性生活利益的肯定、娛樂價值觀的陳述,恰在這樣一種視覺圖像的直觀感染性中獲得了自己的充分實現。視覺表達和接受活動的“非知識性”,一次又一次地連續傾訴著當下大眾的嬉戲情緒;娛樂滿足的直接快慰,則進一步激化了當今媒介變化中大眾文化對於視覺活動的追求。
    如果説,在媒介迅速發生變化的今天,大眾文化的發展依舊面臨著某種“選擇”可能性的話,那麼,這種選擇的“創新”前景顯然還是相當模糊的。從根本上講,由於媒介變化本身並不表現為某種創造性文化能力的具體構造,並且它實際上也無意從文化“創造”的意義上來完成自身的變化,因此,今天,對於大眾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來説,選擇的可能性主要是一種主動確認身份的過程。概括説來,一方面,今日大眾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明確指向了一種“傳達”——對於日益普遍而多元的私人利益的傳達,同時是在“去主流”的過程中把各種公共利益“私人化”的傳達。就像今天的媒介存在本身總是有意識地“化公共為私人”,通過對私人利益和感受的滿足來獲取大眾的消費認同,大眾文化實踐同樣地把實現私人利益當作自己的肯定性目標。對於今天的大眾文化存在與發展來説,能否有效地傳達我們時代的各種私人利益,能否最大範圍地實現公共利益的“私人化”傳達,直接決定了它對於當下大眾生活滿足的陳述效力。
    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指向了一種“釋放”——非歷史化的日常情緒與感受的當下釋放。這也是對於文化建設的創造理性、歷史責任的一種直接放逐。特別是,隨著當今媒介變化過程日漸沉醉於“社會集體參與”的互動嬉戲而有意回避了對於人們思想能力的具體要求,在這種情勢下,大眾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也同樣需要繼續完善自己的這一“釋放”功能。如果説,在這樣的“釋放”中有什麼“建設意義”的話,那它所表明的,其實是一種對於當下滿足的文化自覺,對於日常生活的價值維護,以及對於各種無視人的基本生活利益滿足的虛偽、虛幻的現行意識形態的無畏無懼。
【現場主持人:廉 靜】感謝王德勝先生。不確定化、時尚化、精緻化、視覺娛樂化是他對於當今總體描述的特點,他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化公共為私人”、“釋放”。這些概念的提出希望對大眾文化的建設有意義,網友們也可以對王教授的發言提出問題。下一位發言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徐碧輝女士,她發言的主題是:新的不等於好的—文化的創新與繼承。

【兔兔3000問】一點質疑,王教授,難道你不覺得“當今媒介變化過程著迷于‘社會集體參與’的互動遊戲”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種進步嗎?
【特邀嘉賓:王德勝】問題在於:技術形式的“進步”是否就真的能夠為我們帶來當代文化價值的“創新性”構建?就像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類似“開心辭典”、“幸運52”等等節目,“社會的集體參與”是有了,“互動”也越來越順暢了。但是,在這樣的“進步”裏,我們又究竟得著了多少“價值創構”的收穫呢?也許,在我們這樣一個普遍嬉戲的時代 ,討論“價值”本身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話語。正因為這樣,我們多少會懷疑:繼續追問媒介變化過程中的“價值創新”,會不會也是一種“精英的奢侈”?!我們人類總是有一種“進步”的衝動,然而這樣一種衝動在當今時代卻經常很無奈的被各種各樣的技術話語所扭曲;我們沉浸在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種種物質積澱和變化之中,同時卻又痛苦於精神世界的日漸貧乏、疲憊和寂寞。
    歸根結底,我想説的是:今天這個時候,我們在説到“進步”時,其實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確定了這樣一種“進步”的“價值“。 

【現場同學】中文系單之卉,王教授:關於您提出的當下大眾文化所顯出特點的幾點觀點,我深表認同,但我還不太清楚您對大眾文化的整體價值評價是什麼?我感覺我們仍在以一種傳統的精英文化的眼光來看待當代大眾文化。歷史上我們從來不缺少精英文化,在全民素質整體提高的今天,我相信精英文化將會更加富有魅力地發展下去。我懷疑我們以精英文化特有的歷史使命感、批判的理性眼光試圖對大眾文化作出某種規範與指導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我感覺我們仍在以一種傳統的精英文化的眼光來看待當代大眾文化,歷史上我們從來不缺少精英文化,在全民素質整體提高的今天,我相信精英文化將會更加富有魅力地發展下去。知識分子似乎只要繼續承擔“繼往聖而續絕學”的文化命題就可,我懷疑我們以精英文化特有的歷史使命感、批判的理性眼光,試圖對大眾文化作出某種規範與指導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
【特邀嘉賓:王德勝】媒介在表現了一種技術創新的可能性基礎上,是不是真的為我們帶來了文化價值的新的構建?我個人認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看到成果。我認為,對於當代大眾文化的整體價值做全面評價困難很大,我們只能是以一種描述的方式,而不是純粹客觀/整體的評價方式來判斷大眾文化。我個人更願意著眼于大眾文化對於現行意識形態的某種拒絕或消解特性——這是一個很有深意的特性。

【yq117】請問王德勝教授,您提出的大眾文化的存在與發展呈現出一種“釋放”的功能,這種釋放是在媒體發生技術變革和我們參與世界競爭的背景下顯現出來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長期對人本性和文化藝術沒有深刻認識和客觀的指導所出現的“階段”現象,您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理解的呢?這種“釋放”中的建設意義,我認為主要來自於人們思想的解放,來自於人們陳舊觀念受到衝擊後的轉變,這是我個人一點粗淺的認識,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現場同學】中文系研1胡疆鋒,王老師認為大眾文化的特點之一是“精緻化”、與“鄙下”刻意保持了距離,但同時又説:“媒介變化本身並不表現為某種創造性文化能力的具體構造”,這是否有矛盾?大眾文化本身沒有原創的可能嗎?
【特邀嘉賓:王德勝】在媒介變化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大眾文化的確是越來越精緻化了。就像我曾經舉過的例子:隨著媒介本身從製作到傳播的越來越精緻化,大眾文化所追求的也是一種越來越精緻化的東西——它不再以純民俗或民間底層的方式出現;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小資”、“BOBO族”等等,它們所表述的已不再是低俗的、民間底層的東西,不再像是老北京天橋玩的那種“把戲”;它“玩”的就是一種以情趣、情調來充分包裝的“精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説“大眾文化成為了當代的審美文化”。這樣一種“精緻”本身有沒有原創性,我是懷疑的。我覺得,這裡面的模倣成分遠遠大於原創的東西;從根本的意義上來講,大眾文化其實並不以“原創”來構建一種嶄新的東西,它實際是在放大、不斷地重復——放大文化中或日常生活中人的某種慾望,同時又把這樣一種慾望重新修飾為人的日常審美指南。所以,對於大眾文化本身有沒有原創的可能,我是持一種懷疑態度的——也許,要求今天的大眾文化展示深刻的精神創造意義,這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值得懷疑的立場,至少它離我們今天的文化現實太遠了。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