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祝東力研究員發言主題:文化史的底座——從媒介史看文化史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 現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祝東力研究員的主題發言是:關於文化史的底座—從媒介史看文化史。
【特邀嘉賓:祝東力】一般把社會劃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層面,如果簡易地為“文化”下一個定義,我們可以説“文化是一個社會的觀念-符號體系”。以往的文化史研究常常著眼于文化的觀念內涵方面的演變。但是,文化不僅有靈魂(觀念、所指),而且有肉體(符號、能指),符號或更擴大地説媒介,不僅是一種文化的物質外殼和依託,反過來也極大地塑造著、規約著文化的觀念內涵。從媒介傳播的角度,可以把文化史劃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是口頭傳播階段,即文字發明以前的史前時期,相應的文化形式是原始歌謠、傳説和神話。口頭傳播的方式規定了原始文化的許多特徵:一、由於是口耳相傳,它們的傳播範圍一般限于本族群內部,其題材和主題為族群成員所分享,因此具有公共性質;二、由於是口耳相傳,沒有文本,因此必然是集體創作,即創作-接受-再創作彼此交疊、混而不分;三、由於是口耳相傳,為便於記誦,這些口頭作品常常採取韻文的形式,即使荷馬史詩那樣的長篇巨制,也都是韻文。
    第二是文字書寫階段。文字的發明和使用,連同國家、城市、私有制和階級的分化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標誌。隨著社會分裂為不同階級,文化也分裂了。精英集團壟斷了政治權力和經濟剩餘,因而也壟斷了書寫文化(文言),並與大眾的口頭文化(白話)形成對立。書寫文化成為壓迫的力量。同時,集體創作收縮為個人創作,題材、主題和風格也個性化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對個性的狂熱追求只有進入文字書寫階段才可能。這個階段在中國是10世紀即宋代以前,在歐洲是15世紀即文藝復興以前。
    第三是印刷術階段。印刷術打破了精英集團對書寫文化的壟斷。在中國,11世紀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在歐洲,15世紀德國的谷騰堡改進了活字印刷術。它們的背景都是商品經濟日益繁榮,市民階層日益成長。所以,印刷術意味著資本主義,意味著一定規模的讀者-消費者群體,意味著書刊印製、銷售網絡的形成。就文化內部説,在印刷術時代,敘事文學逐漸取代抒情文學,白話逐漸取代文言,重新回到主流文本,例如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説那樣的作品。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則出現了民族語言運動,但丁首次用意大利語寫作《神曲》,喬叟用英語寫作《坎特伯雷故事》,馬丁路德用德語翻譯《聖經》,這些同樣是用白話(民族語言)取代文言(拉丁文)的過程。
    第四是今天的互聯網階段。在口頭傳播時代,族群內全體成員共同分享文化資源。文字書寫時代結束了這種格局,造成了知識精英對書寫文化的高度壟斷。印刷術時代重閱讀的角度,互聯網時代從寫作的角度,打破了知識與寫作。從書寫文字時代到印刷術時代,再到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文化資源不斷被分享,文化民主不斷擴展的過程。從此民間文化的一些固有特徵,例如口語化(生活化)、詼諧(狂歡化)、簡潔(樸素化)等,也成為互聯網論壇寫作的特徵。精英與大眾、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分裂由於互聯網正得到彌合。同時,文化民主與政治民主、經濟民主也構成了一種良性互動的關係。生産力即通信技術的飛躍,導致社會關係或上層建築發生了劇變,這就是一個例證。
【現場主持人:王一川】旅遊、看電影、看電視等等這些都包含了一種新的體驗內涵,還説明了過去的體驗美學、體驗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些為我們美學的課題進一步展開,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所以我覺得今天他的發言提出來的體驗業的概念確實值得美學進一步的思考。這些東西回頭來思考今天的體驗業,媒介審美文化的時候,不得不我們經常反思媒介的變化史。

【現場同學】為什麼説一個成熟社會的觀眾應當是中老年人?
【特邀嘉賓:祝東力】我也就文化消費年齡群體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裡面恐怕有一個標準問題,是不是以歐美經典主義的重要狀況為標準來衡量,我覺得在中國中老年人群體收費偏低,的確有一個社會平等的問題,我覺得的確是應該解決的,但在中國的文化消費領域,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唱主角,這種現象恰恰體現了中國經濟在飛速增長這麼一種態勢,而這個反觀歐美日發達國家,儘管像傅老師説的消費以中老年為主體大概是這樣,但是,他們的經濟是停滯,而中國是一個快速趕超發展中的國家,我覺得應該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再有,剛才説互聯網給文化落實提供空間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究竟是有互聯網好,還是沒有互聯網好,互聯網究竟有沒有給弱勢群體提供機會,我覺得它的革命意義和進步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它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