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肖鷹教授發言主題:影視文化與中國文學的視覺化轉型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現在發言的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肖鷹教授,他發言的主題是:影視文化與中國文學的視覺化轉型。
【特邀嘉賓:肖 鷹】從80年代到跨入21世紀,中國社會經歷了從“走向世界”到“在世界中存在”的轉換。換言之,對無限發展的現代化的追求,把中國社會帶入了技術—經濟一體化的全球化運動。全球化在以全球統一的市場規則統一全球技術、經濟活動的同時,也統一抽象了民族文化—精神,把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活動納入一個抽象統一的、虛空化的時空模式中。後現代文學對中國文化的統治,正是在這個意義虛空化的全球化經濟—文化背景上展開的。 
    首先,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把一切都納入了等價交換的運動;文學雖然一開始遭受到市場經濟的衝擊,卻很快從市場經濟的普遍交換原則和它培養起來的消費主義意識獲得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機。市場經濟不僅開始培養新的有閒階層,為消費文學準備了高消費的讀者,而且把消費文化變成了普遍的社會需要,使文學閱讀與娛樂消費同質。
    其次,借助於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迅猛擴張的大眾傳媒,在呑並文學世襲領地的同時,也把文學整合到它無所不在的聲像世界。在大眾傳媒運作中,文學不僅極大限度地獲得了自己的傳播空間,而且被大眾傳媒作了奇觀化的轉型和擴張。在這個整合—轉型—擴張的過程中,後現代文學的無意義前提和慾望化敘事原則得到了全社會傳播和實踐。最後,在市場和傳媒的雙重擠壓下,文學以價值中立為前提,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無條件(無限制)的技術性再生産。因此,文學不僅放棄了作為審美精神創造的承諾,而且實際上把自己降低為單純的語言技術,參與大眾傳媒製造取消形象與現實差別的超級影象——互倣影象(Simulacra)。文學的視覺形象化轉型,使現實在文化的語言層次最後喪失了意義深度,被徹底後現代化。鮑德里亞德指出,互倣影象不僅不以現實為原型,相反進行對現實的倣影化(Simulation)虛擬。大眾影象的過剩,即普遍化的倣影活動,造成了當代人對現實體驗的危機——真實感的普遍喪失。 現實轉化為形象(被形象替代)是後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非常明顯地轉向訴諸形象感官,無疑凸現了它的後現代屬性。
    因此,這就是當前中國文學的一個基本主題:在慾望絕對化的背景上,無條件地編制“好看”的情節(畫面),以滿足讀者觀看的慾望。這些情節是一個一個前後沒有內在聯絡的畫面(形象)。它們既沒有現實的邏輯,又沒有情感的邏輯。它們只是按照普通電視劇的邏輯拼貼起來,以讀者接受視覺形象的習慣的節奏展示給讀者。詹姆遜指出,後現代性生活是歷史感消逝,時間破裂為孤立的瞬間的生活。後現代藝術在把現實轉化為圖象的時候,也把孤立的時間碎片編織在由僵化的現在織成的線條上。 閱讀這樣的小説,是不需要通過大腦和心靈的,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感體驗,只需要對文字傳達的視覺信息做視覺還原。在這種純粹訴諸形象感官的小説中,思想被排除了,情感被物化為形象。這種小説的後現代特性在於,它不僅是商品化的文學作品,而且只是最純粹意義上的消費品——一次性的消費品。正是這種特殊的閱讀經驗,造成大眾讀者對這種小説的閱讀只能是機械自動的接受,同時中止或剝奪了他們的審美判斷力和文化批判力。這種閱讀經驗與享受一份可口的快餐是沒有區別的。當這種影視化的小説,在作者和傳媒的誘導下被讀認為“現實的再現”的時候,讀者就真正喪失了現實的感覺,生活在後現代文化産品構成的超極影像世界中了。
【現場主持人:王一川】聽了肖鷹教授的發言,我感覺這等於是為文學做出了最後的呼喚,讓文學承擔了最後抵抗的任務,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有意思。他還提出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念:什麼是大眾,大眾是“神秘的蒙面女人”。我想給在座的嘉賓和遠方在線的網友提出一個問題,掀開大眾的面紗以後,還剩下什麼?我們能看到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手揮五弦】溫情脈脈的面紗下面,恐怕涌動著的是商業、金錢與消費主義的熱流。肖鷹教授的提法並不新鮮,知識分子的立場決定了他必須與大眾文化既相互利用,又琵琶半遮面地加以抨擊。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的同謀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事實。現代知識分子的言説與定位從來離不開媒介,而大眾媒介之所以能夠葆有批判之維,也是拜知識分子所賜。但文學能不能承受這種重量,倒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們總不能指望媒體本身承擔這種責任。即使央視能夠邀請各位學者暢談電視批判。 選擇什麼呢?肖老師覺得是文學。文學曾經承擔了太多的工具性的責任,她能否在新世紀成為批判大眾文化的鬥士呢? 
【特邀嘉賓:肖 鷹】我説“大眾是一個被蒙面的女人”,不是指“大眾”被罩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而是指我們在傳媒、雜誌、會議上講“大眾”的時候,是講的“自我”,我們用“大眾的名義”發言,我們並沒有表達“大眾”,而只是表達自己,而且更嚴重的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更多的人—傳媒控制的受眾—他們的真是面目是被遮蔽了的。
【手揮五弦】同意您的觀點。知識分子的確要警醒自我的僭越,很有意思的是,這幅面紗是誰蒙上的呢?我覺得有知識分子的參與,也有一種制度的參與。文學現在已經習慣使用小我來敘事了,可我們的思想還停留在用大我敘事的階段。知識分子如果不首先完成從立法者到闡釋者角色與自我定位的轉換,終有一天會斷送自我言説的能力。 
【特邀嘉賓:肖 鷹】“大眾”的面紗是大眾的存在,而製造這個存在的就是大眾文化,特別是大眾傳媒,當然,我們這些文化學者也參與了這個面紗的紡織。

【手揮五弦】後現代文學對中國文化的統治,這個提法可能會有問題。文學性的後現代統治場景也許我們可以想象,但那是以文學的某些質的消散與播延為代價的。這種統治並不能説哪一方的勝利,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一種常規的文化戰爭。文學本身有得有失,它在越界與擴容是個客觀的事實,但我不認為存在什麼單獨地後現代文學。 
【特邀嘉賓:肖 鷹】“後現代文學”是一個集合性的説法,它正是表達當前文化活動的多元性,但在多元性狀態下,當前文化的確又表現出一種後現代文學性:平面化、圖象化、遊戲和消費的主題化。

【yq117】請問肖教授,您提出的在純粹訴諸形象感官的小説中,由於被排除思想的情感被物化為形象,大眾讀者被剝奪了他們的審美判斷力和文化批判力。我認為,這種社會客觀現實以顯露在當今時代,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難一一説清,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勇敢的面對客觀現實,恢復現階段失去的“審美判斷力和文化批判力”,肖教授您能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肖 鷹】的確,文化、文學的當下狀態(消費化、遊戲化、形象化)是整個社會全球化、市場化轉型的結果,不能簡單歸於文化或文字本身,但是,人類社會是多層、多元化的,我們人的文化、文學的研究,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要表達另外的聲音,為文化、精神、為人的內在生活和價值呼籲和爭取空間。 
   今天我們這個大會的標題叫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但是媒介變化,特別是是今天上午專家使用了一個很關鍵的詞“大眾”。大眾究竟是什麼?這是我今天下午要談的問題,也是要鄭重提出來的問題,這似乎是不言而喻一個語體,每個人都認為我代表大眾,而且選擇大眾成為我們價值選擇不言而喻的一種價值判斷的前提。我就想問一下大眾究竟是什麼?比如今天上午我們很多專家談,每個專家都意見不致,我們每個傳媒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大眾形象,所以當我們進行大眾文化研究和新媒體文化研究的時候,實際上我們面臨著一個最基本的鑒定問題和甄別問題,就是大眾是什麼,今天上午我聽完之後,大眾是什麼呢?因為這幾年我也比較關注大眾文化,我覺得大眾是一個“被蒙面的女人”。每個人都在講大眾,每個人都認為我代表了大眾,所以面對這樣一個蒙面女人,每個人在説自己代表大眾的時候,究竟在多大意義上代表大眾?我表示疑義。
    比如去年一部影片《和你在一起》説是尊重大眾的感情,是大眾感情的謳歌,大眾的感情是什麼?有人説大眾的感情就是父子之情,劉小春就應該從比賽的賽場回到養父的身邊;另外一種説法是,大眾的感情就是望子成龍,所以他就應該參加完大獎之後再去找養父。所以究竟大眾是什麼,我認為面臨大眾這樣個“女人”,我們作為文化研究和批評來説,我覺得我們面臨一個相對的悖論,我們的價值選擇究竟是什麼?我們在選擇個人,從個人利益和權利出發,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再進行探討。但是更多的是我們是從個人對立面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從巨大的龐大大物“大眾”出發。所以我們在今天上午討論中,我們多年以來進行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時候。比如昨天晚上我看了北京臺做了《大話英雄》的節目,那麼,英雄能不能批判?怎麼批判?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批判?你是站在大眾的立場上批判英雄,還是站在精英的立場上。
    今天的社會文化提倡不應該站精英立場,而要站在大眾的立場上。而英雄的製片人説我們的票房價值超過1億,所以我們是代表大眾的,從這票房就可以説明是大眾需要的。但是《英雄》面臨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形式大於內容”,如果我們把《英雄》這部電影和《和你在一起》這部電影比較的時候,究竟是《和你在一起》代表大眾?還是《英雄》代表大眾,所以面對大眾這個蒙面女人,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大眾?怎麼鑒定大眾?又在什麼樣的意義上?我們作為一個學者來説,我們是代表大眾的,這是我今天提的第一個問題。第二點是上午談的新媒體文化,媒介是一種世界觀,新媒介就是新的世界觀,媒介就是訊息,新媒介就意味著新世界。所以當代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很多朋友和專家都進行了概括,我想用一個最簡單的概括,在一系列新媒介産生擴展,甚至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比如網絡和電視主導了我們的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認為當代文化最重要的特點,超過以前所有的特點,就是它的一種視覺化(或者叫視覺圖象性),佔據了整個文化主導性的東西。
    從我們文化的傳播形式,到我們的文化的表達形式,到我們的體驗方式,實際上都是視覺化的東西,佔據了主要的位置,而在這樣一種視覺化的總體轉型之下,當代文化實際面臨著雙重的相互逆轉,第一個相互逆轉,隨著整個文化視覺圖象化之後,導致了形象和生存之間相互關係,一種儀式性的表達。當視覺圖象化變成了整個媒介和基本方式之後,實際上形象就變成了我們生存的基本的媒介,甚至基本的形式。上午姚文放專家談的觀點《我看故我在》,實際上我認為你出場了你才在,你表演你才在,而且你出場了有你相應的認同形象之後你才能存在,所以我認為本來形像是存在的一種再現和展示。我在96年的時候出過一本書叫形象和生存,有比較多的討論。與此相應的涉及到文化和生活之間關係的時候,隨著形象和生存的相互逆轉,實際上文化和生活也相互逆轉,但你説從大文化概念來説,文化就是生活,但實際上我們生活當中講的你沒有文化,你不能沒有生活。
    本來在傳統的時代,文化和生活之間有一種日常性和儀式性之間的鴻溝,在形象和生存相互逆轉之後,實際上文化和生活之間也相互逆轉,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今天的每一寸空間,每一片刻時間都是高度文化化,乃至我們廁所也要擺幾份雜誌或者裝飾,我們樓梯間也要有相應的裝飾,所以我們日常生活每個空間都是非常文化化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文化本身也就變成了非常的日常生活化,我覺得這兩者之間是相互逆轉的,在形象和生存,文化和生活相互逆轉的這樣一個大文化背景之下,就要進入到我今天發言的題目,影視文化和中國文學的視覺化轉移,大家知道,只要是藝術,如果廣義來講,文學也是藝術,在這個前提下,任何藝術都要塑造形象,要通過形象的塑造來成為情感精神和理想的構建,表達或者展示。
    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就要追問,當文學和影視一樣,或者跟隨影視進行轉型,完全寄託視覺化之後,好看的不僅是形象,好看的場景塑造之後,那麼文學它怎樣在功能上,在它的基本價值上來和影視相區別,我覺得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今天上午童老師提到一點,在當代文化的轉型中,文學名著改編之後,文學具有的特殊內涵,歷史性的東西、人文的東西,、詩意的東西喪失了,或者極大地削弱了。文學意境的塑造是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但是一旦視覺化轉移以後,那我們就會認為王熙鳳就是鄧捷。我認為帶當前的形式下,我們不能拒絕池莉式的小説,但是我們要對這一類的小説進行批判性的分析,你作為文學,在電影的旁邊,在網絡的旁邊,特別是是在網上QQ之外的旁邊,作為嚴肅文學你還應該做什麼?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我覺得文字這種高符號化的媒介,它的不確定性,跟任何其他藝術創造的不確定性,為什麼具有更大的空間,為什麼民族的改編都在宣判了它的不成功,或者它的厄運,我認為關鍵在於文學是要訴諸我們的心理,訴諸我們的文學的,我覺得文學存在的前提,所以文學如果不在情感上進行昇華、開拓,那麼的確我們就要面對後現代文學已經死亡,或者文學將要死亡。
    就文學來説,它雖然是用文字來進行藝術創作的,但文學也同樣要塑造形象,像今天上午童老師講的,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等的形象,這些都是通過文字來塑造的,我們怎樣理解文學的視覺化形象化的轉移,我認為在這今天廣泛的文化視覺化轉型之中,文學的視覺化轉移,不是簡單指文學塑造形象,而是文學把它整個創造目標,創造前提,創造可能性,都是投放到,或者就像押寶一樣押在形象塑造上,不僅僅提供文字的東西。就像《英雄》只要好看就達到藝術目的一樣,這是轉型的最根本的特點。比如《口紅》的作者池莉,她寫了諸如《來來往往》等作品,為什麼她這麼走紅?她《來來往往》的寫作不是文學的寫作,而是電視腳本的寫作,是按照電視腳本的邏輯來寫的,她的每一個情節都是一個電視的一個片斷,你讀完之後,你不需要想,也不需要思索,不需要考慮,甚至不需要回憶。《來來往往》涵蓋了在一個一個女人在一個成功男人之間的來來往往。

【現場同學】肖鷹老師,請您描述一下何謂“有真正情感體驗”,並需要經過大腦和心靈的文學與後現代的文學差異何在,如何評價?
【特邀嘉賓:肖 鷹】 “真正情感體驗”,我是指它是非公眾化的,非概念化的,非形象化的,個人通過閱讀文字作品感受和體驗的人間經驗,情感、精神和現象,比如,閱讀《紅樓夢》,你就可感到這樣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是文學把人生作為問題帶到你的心裏中,也把你的身心引入文學創造藝術境界深處。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