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羅筠筠教授發言主題:傳媒:當代文化的搖籃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現在由中華美學學會審美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哲學系羅筠筠副教授發言,她的主題是:傳媒:當代文化的搖籃。
【特邀嘉賓:羅筠筠】傳媒,今天被稱為“文化的搖籃”,説明它在文化價值取向中日益佔據了主導地位,不同的傳媒方式無疑會培育不同的文化。在傳媒對整個人類文化都産生日益重大影響的今天,對審美文化的影響尤其大。傳媒本身發生改變時,必然導致審美文化的更新。科技革命帶來傳播手段的變化,對審美文化造成衝擊,表現在藝術的生産與傳播方式的不斷改變,使人們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的日新月異。在傳播方式的三次更新中,藝術與審美文化呈現出不同圖景。(1)前工業社會(農業、手工業)和工業革命(機械化)社會的主要傳媒包括書籍、報紙、期刊雜誌,相應地是一種“讀文化”社會。(2)能源革命(電氣化)時期出現了電報、電話、廣播、電視、電影、錄音技術(唱片)等新傳媒,將人類社會帶入讀、視文化並存的時代;(3)信息革命(電腦化)後,嶄新的傳媒日新月異,電腦、網絡、有限電視、數字化(圖像、電視、音頻、視頻)、多媒體(家庭影院)、電郵、光纖、衛星、移動、虛擬現實。人類進入了視文化主導時代,網絡傳媒成為推動“全球化”文化趨勢的有利工具。語言是文化的內核,網絡語言的日益全球化,傳播過程即時化,各種信息共享化(音樂、圖片、MTV、電影),使“天涯若比鄰”。
    正如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所預言:“正在形成一個‘技術電子’社會:一個在文化、心理、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都按照技術和電子學,特別是計算機和通訊來塑造的社會。” 
    在今天電子傳媒的時代,不僅是傳播方式、傳播主導角色與功能及改變了,而且審美文化傳播受眾的接受方式也相應更新。從個體到群體又回到個體,從被動到主動到互動。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被稱為“屏幕成長的一代”。也就是説,今天的文化是各種屏幕媒體(電腦、影視、廣告等)所造成的文化。傳統傳播方式,如報紙、雜誌的讀者已從規律性閱讀轉變成偶發性的閱讀。根據美國報業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 NAA)的統計,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67%閱報,但是18至24歲的青少年人口中,則只有52%的人閱報。報紙已不能吸引年輕的一代,他們玩計算機、看電視、上網絡,但就是不太讀報紙。根據美國ABC FAS-FAX的統計,美國25家大報多年來飽受發行量減少之苦。自1970到1989年,美國的成年人口增加了37%,戶口增加了46%,但報紙的總發行量卻只增加了1.1%。而全球上網的人口則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長。今天的文化已經進入了又一個“視文化”時代。
    視覺和聽覺是人類最基本的感覺,其中視覺因素更為重要。據統計,在人類的所有感覺活動中,視覺佔87%。今天,傳播媒介的變化(尤其是網絡的全球化),把人類的這種感覺活動的可能性發展到極至,造成了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圖像”日益成為對大眾生活與審美影響極強的力量。不同國別、不同民族的人在語言文字是溝通所面臨的困難,通過圖像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感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為了能傳達聖人之意故“立象以盡意” ,可見“象”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意。
現代傳播媒介的不斷進步,造成了今天大眾的眼睛處在各種各樣的圖像文化(真實的、虛擬的、平面的、立體的、無聲的、有聲的、主動的、被動的、活動的、靜止的、寫實的、卡通的、藝術的、生活的等等)的狂轟濫炸之下,必須思索圖像文化通過什麼方式影響大眾的審美心理乃至大眾文化?圖像文化時代的到來在新世紀中究竟會給人類生活造成什麼樣的變化?如果説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從“視文化”到“讀文化”再到“視文化”的發展過程的話 ,無疑今天的視覺文化是極其豐富、多樣、複雜甚至是混亂的。為了傳達自己的意念,藝術家、設計家、建築家及各種傳媒等掌握圖像傳播權力的人,無時無刻不在絞盡腦汁利用形象這種大眾最易感受的工具做出新的創意。問題是這些創意往往是目的性很強、目光卻比較短暫的,較少注意圖像所傳達的信息中所包含的長遠的、文化的東西。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的結果是今天圖像文化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從某種角度而言,可以説是處於一個視覺形象爆炸的時代,每天人們從一睜開眼就面對著無比豐富的形象世界,可以説是目不暇接,通過形象世界,人的心理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刺激,既有日常生活中平面、立體的各種形象,也有影、視作品中聲像結合的動態的形象;既有諸多人們被動接受的形象,也有人們通過上網、玩遊戲機等方式而主動選擇的形象。
    此外,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今天大眾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大多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媒體獲取信息。最終,審美文化産品的消費者,變成了文化信息的消費者,喪失了對真正的藝術品及其它審美文化産品的興趣。例如,他們喪失了對一場展覽是否真的舉行了的事實的興趣,而只關注媒體所構建的關於這一文化事件的圖景,這樣輕則可造成文化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信息碼丟失,重則可能造成信息的真假不分、信息誤導和文化欺騙。
對於傳播受眾來説,今天的問題是人的視覺所能接受形象信息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而現實中各種各樣的視覺形象信號卻幾乎是無限的。諸如建築物、公園等公共設施這樣的人們不得不被動接受的形象來説,不能認為大眾無從選擇就對形象問題輕視忽略,應該意識到的是,大眾審美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大眾的審美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的,所以被動的形象刺激實際上對大眾審美趣味、進而對一個民族的大眾審美文化有著人們意識不到的深刻影響。
【現場主持人:王一川】羅筠筠女士從“傳媒:當代文化的搖籃”這樣的題目入手,從生活方式的演變作出了自己的探討,提出了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想,這個肯定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審美文化和媒介的關係問題,像視覺、聽覺這種感覺方式,隨著媒介的變化,它也産生了一些新的演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下面我們請肖鷹先生發言,他的題目是:影視文化與中國文學的視覺化轉型。  

【yq117】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特徵,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物質和精神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産物,這些物質和文化的最終産品,可以説是被物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形態,作為精神食糧的文化産品如何更客觀、更深刻來表現當代社會與文化的審美化,給人們以精神動力的支撐。各位專家你們是如何理解的呢? 
 【特邀嘉賓:羅筠筠】審美文化本身是社會審美觀念體系、行為方式與物化産品的綜合,經濟全球化顯然不一定,必然帶來文化全球化、但文化特別是審美文化領域必然要反應這種全球化的趨勢。無論精神産品(藝術品),還是物質産品(衣、食、住、行)都日益向著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進步(它與藝術媒介生活媒介的進步有關)。所以,我理解今天的文化本身的審美特點與古典(傳統)的審美特點大不相同,不能用傳統的審美標準去衡量。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