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王建民、劉鐵梁訪談
作者:邢立雙 發佈時間: 2003-1-17 16:16:45



                                王建民教授訪談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還是談一些與春節有關的話題吧,我先問老師一個問題:放鞭炮是中國人過年的一種重要習俗,據説是為了嚇跑"年"這種動物,鞭炮也能驅除妖魔鬼怪,可現在很多城市禁止放鞭。您能從民俗的沿襲與社會制度的關係來談談這個現象嗎?
【特邀嘉賓:王建民】人類學家通常認為,文化是一個整體。放鞭炮作為春節習俗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傳統的春節習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雖然與最初的意義相比,放鞭炮已經不再是僅僅為了驅鬼除魔,而帶有渲染喜慶氣氛、除舊迎新之意。禁放鞭炮之後,許多城市春節期間顯得冷冷清清,節日氣氛明顯地減弱了,許多人每逢春節就到外地去旅遊,在影響了春節期間到禁放城市旅遊的遊客數量的增加,在經濟上對這些城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事實上,與工業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比較起來,放鞭炮固然有可能造成噪音和空氣污染,也可能會導致火災、鞭炮傷人等問題,但是應該説污染是暫時性的、比較輕的。如果加強管理,管住銷售渠道,銷售安全、合格的煙花、鞭炮,不僅可以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增加商業、旅遊業銷售額和稅收,對盤活春節節日經濟可能會有積極的作用。這也省得大家到春節的時候還要到郊區或者外地去放鞭炮,才能"體驗春節風俗民情"。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老師,春節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特邀嘉賓:王建民】春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中國人的文化認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利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交往習俗。通過這種形式,人們相互間的關係得以維繫和強化。在農村,往往用這種形式維繫傳統的宗族制度,在春節期間還要舉行祭祖儀式。而鬧社火、舞獅、舞龍、賽龍舟、逛廟會、看燈會等等節日活動,都有加強社區內部社會團結的意義。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看,春節期間的有些活動也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框架內建立在某個特定社區裏的權勢的重要場合。所以,過去有很多人到春節的時候會出錢來舉辦一些節日喜慶活動,四鄉的秧歌、花會也要借這個時候比賽。在社會團結之中,也有相互競爭。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有人説,民俗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標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能穿西服,吃洋餐,説英語,乘洋車,但他卻可能依然對家鄉的風俗唸唸不忘,這説明他依然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在外國,年節習俗可能是中國人自我認同的最鮮明有力的手段了。王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正如主持人所指出的,一個族群的風俗習慣往往會成為其認同的重要標誌,許多人類學家研究了這種現象。得以良好地保持的年節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加強中華民族認同、提高凝聚力的承載物。試想在主持人講的這種情況下,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越來越冷清、人們對春節的期盼和關心越來越淡漠,也在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可以借用的傳統文化資源越來越少了,這也説明了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性。這樣,怎麼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就成為我們當前應當關心的課題之一。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小時候盼著過春節,覺得特有意思,長大了倒覺得春節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即使到了春節,也沒了那種感覺,不知是春節變了,還是自己出了問題。不知專家是否有同感,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你説的還是一個文化變遷問題。節慶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交往方式、社會關係比較以前也大不相同,春節的意義當然就有了大的變化。當然你可以認為自己也在變化,作為文化中的個人,對於文化的體驗和把握角度有了很大不同,生活品味和旨趣也許會有變化。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按理説,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民族精品,春節習俗發展到今天,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不願意接受了呢? 
【特邀嘉賓:王建民】這裡還是涉及到我剛才提到的傳統文化資源喪失問題。社會文化在變化,人們時常會轉換自己的注意力,不再留戀傳統的文化活動,而去追求一些新奇的事物。求新求異雖然也無可指責,但是應當珍視傳統文化資源,不要將傳統完全拋棄掉。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涌入,現在很多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過洋節,如聖誕節、情人節等,從民俗學角度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東西方文化不斷發生碰撞,在此過程中,節慶習俗也隨之改變。過洋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引進和嫁接在青年人中流行起來也是一種必然,不過,這種現象説起來可能是對洋風俗的盲目崇拜和傳統文化資源喪失嚴重共同作用的結果。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各個民族在一起過春節,會不會由於民族習慣上的差異而導致風俗方面的交融或抵觸呢?
【特邀嘉賓:王建民】現在許多地方的春節習俗其實都是各民族文化在歷史上長期交融的結果,只不過是有些人將歷史的發展變化抹去,將它們看成是某一個民族專有的。只要我們看看春節的餐桌,往往就會發現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菜肴齊聚一桌的現象。在一些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地區,原來並不過春節的少數民族到春節時也去走親訪友,參加各種節慶活動,到漢族朋友和同事家裏拜年。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由於我國的各個民族相互融合,漢族的"春節"自然而然也就融進了少數民族的民俗生活,這會對他們本民族本土年節産生什麼影響?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特邀嘉賓:王建民】少數民族的節日並沒有因為漢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的春節而消失或者衰落。特別是近些年來,少數民族年節似乎有越來越熱鬧的趨勢。當然,在少數民族年節風俗中,有些地方加入了當地漢族的某些習俗,原有特色似乎變得較為淡化了。這裡也有一個如何保持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在大家過春節的意義不僅止于傳統習俗方面的意義,還有春節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多商家都在考慮怎樣在這個期間多賺錢,請問您:怎樣運作才能既保護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又發展了經濟?
【特邀嘉賓:王建民】放鞭炮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説明。我國是煙花鞭炮生産大國,如果禁放範圍繼續擴大,國內市場完全沒有了,很難保證這個産業的發展。同時在企業銷售額和稅收方面損失應該也是不小的。在有些地方這一部分錢被不法企業和個人賺走了。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以前,過年可以有多種形式,小孩拿著燈籠走街串巷,現在人們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您認為這是一種習俗的變化嗎?您怎樣看待這種變化?
【特邀嘉賓:王建民】過春節的習俗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正在進行的過程,一個創造過程,它是中國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講文化的保持、文化資源的保護,並不是不要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東西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節慶習俗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當然會發生變化。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所有的燈籠都燒掉,或者進入歷史博物館。電視傳媒的發展使得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最強勢的傳播媒體,在春節晚會上可以匯聚全國乃至整個華人社會的演藝界精英,每年總有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在晚會上推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全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兒聊天、一邊兒包餃子,與此同時全家人在一起看著這樣一台節目,當然心情完全不同。春節晚會真的已經成了中國人過年的文化大餐。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春節晚會已經成為中國人過年的一個文化大餐,有人認為春節晚會是一種民俗現象,有人認為不是民俗現象,請問老師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春節晚會應該可以算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在電子信息時代春節這個特定節慶中人們的一種休閒方式。這種休閒方式是在電視空前普及的條件下産生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在我們的很多網友都在談自己對節日電視及春節晚會方面的問題,我也想問一下老師:年三十您看春節晚會嗎?您喜歡看什麼樣的節目?
【特邀嘉賓:王建民】我每年必看春節電視晚會。1999年我在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當時正好去佛羅裏達一所大學做短期講學,沒有趕上春節晚會,事後在美國通過央視的網絡看了一些電視晚會的片斷。不過,圖像質量沒有現在的央視國際網站做得好,上網的節目也不是那麼多。到了國外,對春節晚會的企盼和感受可能就更深一些。所以,春節晚會一定要多替遠方的遊子們想想。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凝聚力和自信心是今年春節晚會的主題,王老師您能否就此發表一下您自己的看法? 
【特邀嘉賓:王建民】這應當是和主旋律有關的。晚會總應該是有主題的,否則就可能是大雜燴。不過,問題是既然是春節晚會,還是以能夠給觀眾帶來歡愉和節日感受來表達這樣的主題為好,不要成為説教。聽説"用制度鍛造精品,用快樂生産快樂"是春節晚會劇組的口號,晚會的著眼點即是百姓情感,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和平淡生活,想要通過百姓情感這個著眼點,帶出晚會主題--凝聚力和自信心。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著眼點,我們期待有很好的體現。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有人説他很懷念80年代的春節晚會。現場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年味卻非常濃。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不大的舞臺上。現在進步了,舞美燈光,還有各種高科技的東西一起上,讓人眼花繚亂的,平時看這種節目多了,這樣春節晚會反倒顯得沒有個性,老師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特邀嘉賓:王建民】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作為一檔中央電視臺的保留節目,一直受到全國觀眾的關注。春節晚會是中央電視臺的標誌性品牌,也是我國各族人民歡度春節的重要大餐,已經成為當代春節節慶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説已經成為當代春節節慶文化的一部分。不過,有喜有憂,有褒有貶,特別是近年來人們對春節晚會的挑剔越來越多,在一些讚許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許多批評的言論。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我認為,究其原因,首先,電視觀眾分化程度增加。隨著社會分層的複雜化,人們正在追求越來越多樣化的生活品位和風格,電視觀眾分化的狀況越來越明顯。其次,度假方式的變化。隨著人際關係和人與外界關係的改變,人們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過春節。還有,人們對既定模式的厭倦,許多人不再對一種熟悉的方式喝彩。正如你所説,在電視節目中,平時就已經編排和播出了大量創新性的、匯集各路明星、場面宏大的晚會,春節晚會往往很難讓人們有什麼新鮮感。這就給春節晚會策劃籌備人員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希望今年我們能夠看到比較滿意的春節晚會。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今年春節晚會總導演金越先生説:"春節晚會越來越難做了。舉個例子,就像吃餃子,過去過年吃一次餃子覺得非常的香,那麼現在呢?平常的日子也可以吃到各種各樣非常好吃的餃子,到三十這天晚上,吃餃子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更像一個儀式,更像一個紀念。春節晚會也應該努力地與國際接軌,調動各種各樣的高科技手段,來滿足人們提高了的審美需求。"不知老師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對今年的晚會有什麼好的想法?
【特邀嘉賓:王建民】在當代中國,電視已經成為公眾的熱門話題,而一旦電視雄心勃勃地想做一道全民皆食的公眾大餐,社會中處於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群體的人們對電視節目的看法並不相同,這種意見有可能會公開化和表面化,人們都想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電視媒體,爭奪和佔有對於電視的製作和評論權,商業化的運作及為了滿足多數觀眾的需求,使得電視,包括電視春節晚會必然有意無意地定位為大眾精神文化快餐。快餐有方便快捷,拿起來就可以吃的好處,卻少不了色香味俱全和就餐儀式等方面的講究,對於喜歡細噯慢咽的那些評論者來講是在是難以下咽的,總有一些人,特別是知識精英階層往往站在批評者立場上,提出許多批評意見。雅俗共賞,老少皆宜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真正實現的神話。
    電視的文化生産行為與電視的收視行為是一個互動的文化過程,各個收視群體之間的收視行為也構成了新的文化關係,各個收視群體的行為是在各自的文化環境中産生的,也只有這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才使各自的行為獲得了現實性和價值。同時滿足各種胃口是很難的,甚至幾乎不可能。因此,現在僅中央電視臺就有12個頻道,不同頻道就可以會更好地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要。在春節期間,除了中央1頻道之外,其他頻道也會推出各有特色的春節特別節目,就可能會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和期待。不過,由於中央電視臺所處的特殊地位,大年夜的這臺春節晚會必然要想辦法盡力去滿足更多觀眾的需要。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今年春節晚會的總體設計關正文先生説:"今年晚會我們首先還得尊重傳統,然後我們會全力在創新上進行努力。"請問老師您怎麼看待尊重傳統與創新的關係?
【特邀嘉賓:王建民】這裡有眾口難調的問題,製作為全國大眾共同享用的電視大餐既照顧傳統,又著力創新是一種較為適宜的策略。問題是兩者之間的度到底把握的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每年春節晚會結束後都會有一些批評聲,金越導演説"每次做完都有遺憾,批評聲是正常的"。請問老師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當然會有各種評論,我想不僅僅是正常的,評論多了還是好事,應該是我們説過的人們的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結果。儘管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指手畫腳似乎會很不舒服,但是這些批評何嘗不是説明需求多了,人們的參與程度增加了,人們對你的節目有了更多的關心。分化了的電視觀眾表達各自不同的意見,就會有許多批評。不僅是從廣闊的胸懷來接受批評,如果春節晚會的導演和創編人員們是否可以從對觀眾作多元化分析的角度,看看各種意見表現的文化理念,來更好地把握觀眾品位的變化。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每年的春節晚會,不管大家對其有多麼不滿,依然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觀看,在評述。請王老師就此給予評價。
【特邀嘉賓:王建民】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春節的重要內容,年三十晚上家庭團聚,有一台非常豐富、熱鬧的電視晚會相伴,能夠給人們帶來節日的氣氛,當然會有很多人關注。不過,怎麼在春節晚會中添加新的理念,可能是個需要電視製作部門認真考慮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CCTV.com夢想並構建著一種全新的媒體文化、夢想著傳播中國、夢想著視聽全球、夢想著成為高品質新媒體文化的傳播者,開拓自身的無限空間理念。《CCTV.com新媒體文化叢書》正是這些實踐和探索的成果。由網站劉連喜主任主編的《媒介前線--網絡與電視的親密接觸》、《文化年夜飯--網話央視春節晚會》是叢書中的兩本,現已經出版,請王老師給予指點,評述。
【特邀嘉賓:王建民】我認為這套書是把傳統的出版物和現代化媒體相結合的有益探索,兩本書的話題都很有意思。《媒介前線--網絡與電視的親密接觸》、《文化年夜飯--網話央視春節晚會》都能夠集中討論一個話題,表現了央視國際對電視文化的關注。在這種新的出版物中,除了專家的見解也還可以看到網友的問題和意見,對於我們了解廣大觀眾的想法很有幫助。另外,我也贊同劉教授的意見,最好註明每期網絡節目的討論時間。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我們的論壇是電視批判論壇,本來是對電視文化進行評判。由於年關將近,我們請專家來談一些有關春節文化和春節晚會方面的話題,不知王老師您第一次作客電視批判論壇,有什麼感受?
【特邀嘉賓:王建民】結束語:我們今天雖然談的是春節習俗和春節晚會,但表達了一些對於電視節目的看法。電視批評論壇應當是一個讓觀眾和網友進行思考和觀點交鋒的論壇,具有相當的開放性。通過網絡形式可以更暢所欲言,更好地表達個人瞬時的感受和見解。央視國際網站開辦這個欄目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我看過已經做過的幾期節目,許多嘉賓的見解和網友的討論很有意思,對我很有參考價值。我近兩年來指導人類學專業藝術人類學與流行文化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當代社會的藝術現象,也開始對電視與文化的關係加以注意。希望央視國際網站越辦越好,成為和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相互結合又別具特色的網絡媒體。今天許多網友提出了很好的見解,有些網友對文化人類學的感覺也很好,今後如果有機會,我也願意和更多的網友就相關問題進行更多的交流。可以通過央視國際網站聯絡,也可以直接和我聯絡。我的電子郵件地址:multiculture@sohu.com。
    


責編:邢立雙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