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節日電視?--電視批判論壇第31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16 9:57:15



民俗傳統節日文化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還是談一些與春節有關的話題吧,我先問老師一個問題:放鞭炮是中國人過年的一種重要習俗,據説是為了嚇跑"年"這種動物,鞭炮也能驅除妖魔鬼怪,可現在很多城市禁止放鞭。您能從民俗的沿襲與社會制度的關係來談談這個現象嗎?

  【特邀嘉賓:王建民】人類學家通常認為,文化是一個整體。放鞭炮作為春節習俗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傳統的春節習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雖然與最初的意義相比,放鞭炮已經不再是僅僅為了驅鬼除魔,而帶有渲染喜慶氣氛、除舊迎新之意。禁放鞭炮之後,許多城市春節期間顯得冷冷清清,節日氣氛明顯地減弱了,許多人每逢春節就到外地去旅遊,在影響了春節期間到禁放城市旅遊的遊客數量的增加,在經濟上對這些城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事實上,與工業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比較起來,放鞭炮固然有可能造成噪音和空氣污染,也可能會導致火災、鞭炮傷人等問題,但是應該説污染是暫時性的、比較輕的。如果加強管理,管住銷售渠道,銷售安全、合格的煙花、鞭炮,不僅可以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增加商業、旅遊業銷售額和稅收,對盤活春節節日經濟可能會有積極的作用。這也省得大家到春節的時候還要到郊區或者外地去放鞭炮,才能"體驗春節風俗民情"。

  【特邀嘉賓:劉鐵梁】我想,放鞭炮是中國過年的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娛樂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儀式的現象,所以你講到有一種説法:鞭炮是驅除一種叫"年"的怪物的方式,當然這是傳説,而且也不是流傳很普遍的傳説。也就是説,鞭炮首先是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造成了一種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場面,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節日氣氛,我們該怎樣互相賀年呢?因為我們的賀年是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進行的,這就是一個過渡的時刻,從舊的一年向新的一年過渡。所以有人説,我們的春節其實是一個舉國上下的大儀式,無論是城市、鄉村,每個地方、每個角落都深刻的意識到此刻是一個非常莊嚴、神聖的時刻,也就是説,我們對於未來的一個有許多期盼,但帶有一些不可預測的焦慮心理。所以認為我們在此刻的所作所為是至為重要的,它關乎著我們在未來新的一年裏能否實現自己的願望,能否過上好的生活,這種心情實際上就是舉行儀式的人的心情。不過這種儀式已經是祖祖輩輩的人為我們規定好了的,我們應該嚴格的遵從它。事實上,在儀式的研究理論中,一般認為所有的儀式都是一種過渡,也就是從一個原來的社會狀況過渡到一個新的社會狀況。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春節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特邀嘉賓:王建民】春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中國人的文化認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利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交往習俗。通過這種形式,人們相互間的關係得以維繫和強化。在農村,往往用這種形式維繫傳統的宗族制度,在春節期間還要舉行祭祖儀式。而鬧社火、舞獅、舞龍、賽龍舟、逛廟會、看燈會等等節日活動,都有加強社區內部社會團結的意義。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看,春節期間的有些活動也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框架內建立在某個特定社區裏的權勢的重要場合。所以,過去有很多人到春節的時候會出錢來舉辦一些節日喜慶活動,四鄉的秧歌、花會也要借這個時候比賽。在社會團結之中,也有相互競爭。
  【特邀嘉賓:劉鐵梁】春節文化內容太豐富了,所以要談它的核心是什麼不是一兩句話能説清楚的。我覺得春節是一個除舊迎新的主題,全社會的人共同在送走過去的一年,迎接向我們走來的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應該符合這個基本主題,這就是春節文化的最主要的東西,這是一點。此外,春節是在所有的節日中最大的一個節日,他的流程比較完整,從準備過年到闔家團圓,從在家中守歲到走到親友中去賀年,最後還要形成一個地域性的全社會的聯歡,也就是共同過好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樣一個流程充分表達了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緊密關係,每一個人都在節日中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同時也得到了大自然和社會賜給自己的歡樂與幸福。因此我認為春節的另一個文化內涵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受到了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生活知識的一個全面的洗禮。

  【生存指南】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華僑或留學生們才從心裏真正重視春節呢?
  【江南10】那些華僑和留學生遠離祖國長期在外,有一種難以言表思鄉的情緒,而春節晚會是他們用來調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一下祖國的歡樂的氣氛。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是得思考一下了,就你的問題,我也想問老師一個問題: 有人説,民俗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標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能穿西服,吃洋餐,説英語,乘洋車,但他卻可能依然對家鄉的風俗唸唸不忘,這説明他依然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在外國,年節習俗可能是中國人自我認同的最鮮明有力的手段了。二位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正如主持人所指出的,一個族群的風俗習慣往往會成為其認同的重要標誌,許多人類學家研究了這種現象。得以良好地保持的年節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加強中華民族認同、提高凝聚力的承載物。試想在主持人講的這種情況下,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越來越冷清、人們對春節的期盼和關心越來越淡漠,也在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可以借用的傳統文化資源越來越少了,這也説明了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性。這樣,怎麼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就成為我們當前應當關心的課題之一。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小時候盼著過春節,覺得特有意思,長大了倒覺得春節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即使到了春節,也沒了那種感覺,不知是春節變了,還是自己出了問題。不知專家是否有同感,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王建民】你説的還是一個文化變遷問題。節慶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交往方式、社會關係比較以前也大不相同,春節的意義當然就有了大的變化。當然你可以認為自己也在變化,作為文化中的個人,對於文化的體驗和把握角度有了很大不同,生活品味和旨趣也許會有變化。
  【高正奎】你認為這種現象是偶然還是必然?
  【特邀嘉賓:王建民】文化變遷是一種必然現象,文化雖然具有穩定性,但是總是被文化實踐者們不斷地再生産、再創造。人們對同樣一種現象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這是在文化變遷的大場景下,個體的文化經驗和主觀意識變化的結果。
  【高正奎】是不是因為外來文化的衝擊?
  【特邀嘉賓:王建民】文化的接觸和相互影響,是造成文化變遷的重要因素。外來文化的衝擊,當然會對原有文化的保持産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特邀嘉賓:劉鐵梁】這個問題好像是屬於中年人的問題,中年人的工作很緊張,所以不光是在春節,就是平時也經常回憶起童年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的確趕上了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小時候可能還處在農耕文明時代,沒想到讀完書已經身處工業社會了,這在春節期間感受的最為痛切,因此難免要提出現在的春節沒意思,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説得是,春節的溫馨、快樂主要蘊藏在天倫之樂的生活場景中。如果正月拜年的時候都來不及到自己的親屬家中,那麼這種天倫之樂就要大打折扣,怎麼能夠談得上溫馨呢?我以為所謂年味談了,説到底就是親情淡了,好在現在還有春節,還可以補救一下這種情感的缺失,希望我們每個人儘量去利用這個機會加以補救。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按理説,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民族精品,春節習俗發展到今天,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不願意接受了呢?
  【特邀嘉賓:王建民】這裡還是涉及到我剛才提到的傳統文化資源喪失問題。社會文化在變化,人們時常會轉換自己的注意力,不再留戀傳統的文化活動,而去追求一些新奇的事物。求新求異雖然也無可指責,但是應當珍視傳統文化資源,不要將傳統完全拋棄掉。

  【angel紅茶】不知現在大家春節旅遊是否能夠算得上是一種節日文化?它為什麼會發展得那麼快,並且被許多人認可了呢?請兩位教授説説,好嗎? 
    【特邀嘉賓:王建民】春節旅遊和其他大假日旅遊一樣,是當代中國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特別是春節,過去是全家人一定要守在自己的祖宅中,團聚在一堂。現在,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時候出遊,去體驗外地的或農村的節日風情或者到外國去品味另類文化。
  【畫眉99】肯定是,麥克盧漢説,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博物館,人們出門旅遊也就是去博物館中參觀。旅遊成了文化,成了産業,節日旅遊也成了獨特的節日文化現象。
  【熱情薯片】我覺得實際的物質如:服飾、扇子、燈籠可以影響整個節日文化的精神和氛圍,我個人覺得沒有物質體現、或者説連一樣紀念品都買不到的節日,根本不叫節日,叫黃金周好了!專家認為呢?

  【yq117】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人類社會的起源、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一個民族的發展繁榮,主要依賴於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但民族文化的力量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專家們對這個問題是如何看的呢?

  【特邀嘉賓:王建民】民族文化對民族的發展和繁榮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格局中,人們需要建立起各自的文化認同,才能夠有自己的明確定位,才不致于在紛亂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説到底生産力水平還是民族文化有更大的影響力或者作用,可能不能用一種"唯XX"的觀點來看。

  【特邀嘉賓:劉鐵梁】這牽扯到是經濟決定文化還是文化決定經濟的問題,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説,經濟生活也是文化,現在人類學的研究已經認識到不能簡單的説經濟決定文化,或者反過來説文化決定經濟,當然這個文化是指經濟活動之外的精神觀念方面的人類的創造和傳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歷史表明,某種文化的類型不完全由生産力發展水平所決定。比方説:日本是一個生産力水平已經達到很高程度的國家,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都依然保留著自身的特點,也就是説,這些文化傳統形成于生産力水平還不高的過去的時代,但,並沒有消失于生産力水平高漲的今天,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問題。所以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不光是經濟的交往,也有文化的交往,當然也包括一定的衝突。中國作為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而且文明發展歷程不曾中斷的一個國度,應該特別珍重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本,也是建立人類新社會、新文化的一筆資源,不應以發展經濟為藉口而輕易的否定他們在今天的價值,一律的把它們和過去生産力水平不高的時代聯絡在一起,當作可以拋入歷史垃圾堆的東西。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涌入,現在很多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過洋節,如聖誕節、情人節等,從民俗學角度二位專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hulunbeir】我喜歡過聖誕節,找個理由給自己放假?
  【特邀嘉賓:王建民】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東西方文化不斷發生碰撞,在此過程中,節慶習俗也隨之改變。過洋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引進和嫁接在青年人中流行起來也是一種必然,不過,這種現象説起來可能是對洋風俗的盲目崇拜和傳統文化資源喪失嚴重共同作用的結果。
  【特邀嘉賓:劉鐵梁】我覺得西方節日的涌入和被我們一些人所接受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它表現出文化交流的一種活躍局面。現在也有洋人和我們一起過春節,道理是一樣的。自從西歷傳入中國,特別是為民國政府所採納,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時間表,在這個時間表上的西方節日就難免會影響到我們,因為所有的西方節日都是公曆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各個民族在一起過春節,會不會由於民族習慣上的差異而導致風俗方面的交融或抵觸呢?
  【特邀嘉賓:王建民】現在許多地方的春節習俗其實都是各民族文化在歷史上長期交融的結果,只不過是有些人將歷史的發展變化抹去,將它們看成是某一個民族專有的。只要我們看看春節的餐桌,往往就會發現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菜肴齊聚一桌的現象。在一些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地區,原來並不過春節的少數民族到春節時也去走親訪友,參加各種節慶活動,到漢族朋友和同事家裏拜年。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由於我國的各個民族相互融合,漢族的"春節"自然而然也就融進了少數民族的民俗生活,這會對他們本民族本土年節産生什麼影響?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特邀嘉賓:王建民】少數民族的節日並沒有因為漢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的春節而消失或者衰落。特別是近些年來,少數民族年節似乎有越來越熱鬧的趨勢。當然,在少數民族年節風俗中,有些地方加入了當地漢族的某些習俗,原有特色似乎變得較為淡化了。這裡也有一個如何保持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在大家過春節的意義不僅止于傳統習俗方面的意義,還有春節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多商家都在考慮怎樣在這個期間多賺錢,請問專家如何運作才能既保護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又發展了經濟?

  【特邀嘉賓:王建民】放鞭炮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説明。我國是煙花鞭炮生産大國,如果禁放範圍繼續擴大,國內市場完全沒有了,很難保證這個産業的發展。同時在企業銷售額和稅收方面損失應該也是不小的。在有些地方這一部分錢被不法企業和個人賺走了。

  【特邀嘉賓:劉鐵梁】春節的確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消費方式,但是,在如何滿足人們消費需求這個問題上還可以做一些深入的社會調查。我們過去把春節前到市場上買東西叫"辦年貨",據我的體會,在以往的年代,每家每戶都是省吃儉用,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特別的要花錢享受一番,這是"辦年貨"的一個含意。年貨又一種特殊的商品,也就是平時並不進行交易的一些商品,比如節日中的食品:關東糖、大糖葫蘆、年糕,即便是包餃子所用的白麵和菜餡也比平時要講究,年貨還包括年畫、窗花、剪紙、風車等兒童玩具,這些商品的生産和銷售應該是盡可能的滿足群眾消費的需要。有些商家不完全出於營利的目的,提供了這樣的一些商品,我是非常贊成,也非常感謝的。但問題是,春節廟會上現在所售出的商品,一是缺乏這種具有年味的品種,二是即便是提供了,價格也太貴,這就是所謂理性經濟和文化傳統的矛盾。如何把兩者統一起來,的確是需要研究的一個經濟學的問題,也是社會文化學的問題。我希望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最好也把自己的行為看做是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貢獻,這樣廣大消費者是一定感到高興,也一定會回報商家的。

 共5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