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節日電視?—電視批判論壇第30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8:52:48



中西文化差異與文化自覺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有的人認為我們過西方的節日也是全球化的一種表現,是不可逆轉的一種趨勢,您怎樣看待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的“文化自覺”問題,我們究竟是在走向“全球化”還是“全球西化”?
【特邀嘉賓:李慶本】全球化並不是全球西化,全球一體化也並不意味著文化的一體化。全球一體化主要是指經濟上的問題,在文化上就應該是多元化。中國人過西方的節日,原因很複雜,但就我了解的情況,大家恐怕都是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放鬆一下,娛樂一下,恐怕並不能跟這麼嚴肅的問題聯絡上。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教授最近幾年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他解釋説:“文化自覺,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是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是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為中外文化的關係問題所困擾。要麼是“中體西用”、“文化保守主義”,要麼是“全盤西化”,“文化激進主義”,這個問題爭論了一百多年了,始終在原地打轉轉,沒有多少理論的創新。為什麼會是這樣?我認為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始終擺脫不了“中外文化”絕對論模式,始終認為中外文化之間似乎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先是帶了這樣的先見,再去思考處理中西文化問題,自然會陷入這樣的怪圈之中。我覺得費老提出“文化自覺”問題,就是要擺脫這樣的怪圈,在新的形勢下重新反思當前國際上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問題。
    説白了,這就是一種跨文化的理論新視野。他與以往中外文化理論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不承認文化之間像國界之間那樣有一個明顯的界限,而是認為不同的文化之間有一個文化場,文化中心在向四週擴散的時候,形成許多重疊;文化自覺理論要求每一種文化都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所自覺,要“自美其美”,同時也要“美人之美”,做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特邀嘉賓:李慶本】 我來問高老師一個問題:你是從事比較文學的,您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特邀嘉賓:高旭東】當然,每個民族都有共性,否則人類就不會有人性了。比如,人和社會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時間的關係是無論哪一種文化都要面對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當中,面對的方式卻不一樣。比如,就人和社會的關係來講,中國人更講究群眾觀念,就是讓個體納入整體當中,在總體的發展當中來照顧個人。而西方人更強調個人的獨立性以及和社會的對立,我們看美國電影,經常看到一個個人主義英雄,在嘲弄整個社會。再比如,就人和時間的關係來講,東西方的人都追求一種永恒、不朽;但是,西方人是以個人直接面對上帝,在與上帝的溝通當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不朽;而中國人則是把個人納入群體當中在整體族類當中得以不朽,就是説,人的生命是一條長河,而個體不過是一個浪花,浪花消失了,生命之河還在流淌;人的生命是一顆大樹,而個體只不過是一片樹葉,樹葉消失了,整體大樹的生命仍然樹繁葉茂,樹葉和浪花的消失也就不足惜了。因為在總體當中,個體的生命已經得到了永恒和不朽。
【特邀嘉賓:李慶本】我覺得你説的太絕對了!你説西方人更強調個人的獨立性以及和社會獨立,而中國人則是注重整體族類,絕非如此!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反駁你。我發現,西方人其實有很強的團隊精神,他們在公共場所總是會照顧到他人。西方人其實也很注重家庭,他們過節的時候也特別注重家人團聚。中西文化的差異性的問題,不能簡單的歸納為中國是這樣,而西方則是那樣。我有很多外國朋友,跟我談起他們對中國的印象的時候,説中國人隨地吐痰,廁所很臟,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他們以為這是中國人的特點,我説西方也有這樣的人。找特點的學問,其實是一門偽學問。
【特邀嘉賓:高旭東】其實我説的一點也不絕對,因為西方的個體可以直接和上帝的溝通當中得以完善,正如聖托馬斯阿奎那所説的“即使是單獨一個靈魂,即使他沒有一個親鄰,只要他自為的享受到上帝,那麼他就是福樂的”。所以,西方人有上帝就可以跟上帝在一起來反叛整個國家,耶酥就是一個反叛群體的典型,他把家鄉人和耶路撒冷人都看成是迫害他的對象,所以被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拜倫之於英國,海涅之於德國,斯湯達之於法國,都具有這種反叛整個國家、群體的個性精神。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西方的主要是這種個性精神。而中國傳統儒家是不承認個體的獨立精神的,所以講人才要講棟樑之才,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高旭東老師,您曾在《走向21世紀的魯迅》這本書中提到魯迅先生的文本對21世紀的中國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您認為當前我們中國在面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應該有什麼新的詮釋?
【特邀嘉賓:高旭東】首先我對“拿來主義”進行正確的詮釋。魯迅在五四時期西化意味非常濃重,可是到了後期,對於傳統文化也比較辯證了。所以,作為魯迅後期提出的拿來主義,既包含了對於西方的拿來,也包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拿來。當前整個地球成為一個村莊,如果在這種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還是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無疑是作繭自縛,即使是霸權主義壓迫我們,我們也仍然要對他們的長處實行拿來主義。此外,拿來與送來是不同的,大家還記得錢鐘書在《圍城》當中説過,海禁大開之後,人家給咱送來的是鴉片和梅毒,而魯迅反對送來,強調拿來,就顯示了我們民族對待外來民族選擇的主體性。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現在中國人也開始過起了西方的節日,像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等。有許多人對此憂慮重重,以為是節日殖民主義,是文化入侵,您對此現象怎麼看? 
【特邀嘉賓:李慶本】對此,我們必須客觀地加以分析。文化,就其本性而言,它是流動的,所謂文化之旅就是文化的流動性。節日的儀式也是可以旅行的。中國傳統的春節現在已經傳播到了世界各個角落,比方説韓國和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都過春節,主要的儀式跟中國差不多,略有區別。在西方的許多國家也過春節,當然主要是在中國城,主要是華人在過。在這些地方,春節的時候可以看到諸如舞龍舞獅的表演,洋人也會參與。這是咱們春節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方式。還有一種方式,是對春節加以改造性的接受而用於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中,比如日本,他們雖然不過春節,可他們也過新年。日本過年的習俗有許多都是從中國拿過去的,像新年前要掃塵,過年的時候吃年糕;有的是加以改造的,中國春節的時候門上放桃枝,日本則要放鬆樹,挂稻草繩。對於中國春節的傳播,大概不會有人覺得這是文化入侵。為什麼中國人過一過洋人的節日就是傳統斷裂、文化入侵了呢?

【網友嘉賓:靳路遙】請問高老師,您不過聖誕節,那您的孩子過嗎?如果他要過的話,您持何種態度呢?寬容?淡然?還是苦口相勸?
【特邀嘉賓:高旭東】如果他信耶酥基督,過聖誕節的話,我並不反對。如果他不信耶酥基督,還要過聖誕節的話,我也不會反對。所以,我對別人不違害社會的一切行動,都持一種寬容的態度,人生是很悲苦的,多一種樂趣有什麼不好呢? 


責編:青葉、立雙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