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節日電視?—電視批判論壇第30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8:52:48



節日儀式與傳統習俗


【特邀嘉賓:李慶本】主題發言: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越來越沒有意思了。所以,有人産生了這樣的疑問:春節晚會還有沒有必要辦下去?我覺得春節晚會還是要辦下去。它已經成為我們過春節的固定儀式。它是我們過春節的一道必備的精神大餐。取消了它,不僅國內大多數老百姓不樂意,海外的華人也不會同意。不過,我感到春節晚會的確有一個誤區。似乎我們必須年年花樣翻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都演奏同樣的幾曲古典音樂,並沒有多少創新。看來,花樣翻新並非是節日電視的唯一途徑。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提高電視節目的藝術水準。不要以為農民就欣賞不了好的電視節目。大眾文化的通俗性決不是低俗、亂俗,大家不喜歡春節晚會,不光是創新性不夠,藝術水平低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隨著社會的變遷,觀眾本身的審美趣味也在發生分化,所以節日電視應該滿足不同階層的人的審美需求,春節晚會不僅要辦下去,還要辦得豐富多彩,辦得更多元化一些。比方説,現在中央電視臺,除了春節聯歡晚會之外,還有音樂晚會、戲曲晚會,這就很好。要説“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節日電視?”我的觀點,用一句話説就是,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藝術水準高的節日電視。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 請您以春節為例,談談我們過節的傳統儀式與內容。
【特邀嘉賓:李慶本】春節在我國歷史悠久,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涉及民族多,除了漢族過春節外,其他民族如壯族、布依族、侗族等也都過春節。它持續時間長,一般從臘八即被認為已進入春節,一直到正月十八九才結束。傳統的春節。主要的儀式與內容有:喝臘八粥、買年貨、過小年、祭灶、掃塵、貼春聯、放鞭炮、除夕守歲、拜年、元宵節觀燈。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您能談談春節習俗是如何形成的嗎?
【特邀嘉賓:李慶本】傳統春節跟我國悠久的農業社會聯絡在一起,它的許多風俗習慣都可以從農業社會的特徵去説明,由農業社會決定的,春節是農曆年,這個時候,正是農閒,農作物收穫之後,人們有時間、有條件放鬆一下、慶賀一下,同時也是祈求來年的豐收。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您談到的這些春節傳統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是否發生了一些改變呢?
【特邀嘉賓:李慶本】是的,這些傳統的儀式與風俗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比方説,貼春聯,現在在農村非常普遍,城市裏也貼春聯,可是在很久以前就沒有這種風俗,以前人們是用“桃符”,就是在桃木片上寫上人們認為能驅除鬼的神的名字,或畫上他們的像,張貼或挂在門首,以祈福滅災。春聯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現在有多種説法。清人的筆記小説中説是始於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人説是始於公元964年的春節,由後蜀國的國君孟昶題寫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也有人説更早,是晉代的王羲之的“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但不管怎樣説,它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再比如説放鞭炮,很早的時候是放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一起點燃,燃燒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以驅鬼迎神、祈求五穀豐登,鞭炮是有了火藥才開始有的。現在把放鞭炮也叫放爆竹,是繼承了傳統,不過內容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人們過年拜年用賀年片。據説賀年片的名稱是辛亥革命以後産生的,古時曾有“刺”、“名刺”、“名貼”、“拜年貼”等名字,明清時還叫“紅單”、“賀年貼”。最早的刺、貼上面只寫受片人的名字和賀者的名字,後來才在上面加上祝賀春節之辭,內容上有變化。形式上也隨著時代變化,不僅有單片、合頁、連頁、書箋等多種多樣,而且還有在賀辭周圍印上精美的花鳥魚蟲等圖案,或在封面上貼上色彩鮮艷的絹花,近幾年又出現了把加工好的鮮花貼在上面的。總之,傳統的風俗習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改變了,過春節的儀式內容也會改變。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隨著歲月的流失,我們過節的一些傳統儀式也隨之消失了,現在人們普遍感到現在過年沒有以前熱鬧了,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特邀嘉賓:李慶本】這種變化是正常的,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某些儀式的改變而大驚小怪。現在有些城市如北京禁止燃放鞭炮,有人抱怨,好像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把祖宗的東西給丟掉了。在我看來,大可不必。因為祖宗的東西本身就是變化的。當然再變,也得有個限度。現在人們普遍感到現在過年沒有以前熱鬧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不能由此就説過年必須完全照著古人的方式過。我覺得這是兩個問題。
【靈犀e點通】但是過年放鞭炮的確有氣氛。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高旭東老師,您的老家是山東,並在山東生活和任教多年,對山東的傳統文化比較熟悉和了解,作為孔子的故鄉,山東過節的傳統儀式與內容有哪些?請您以春節為例談談好嗎?
【特邀嘉賓:高旭東】那裏的春節幾乎整整一夜不睡覺,在寒冷中迎春的氣息特別濃厚,崇拜祖宗與希望發財的儀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我的老家在山東膠州,在我很小的時候,那時還基本上保留著傳統的春節儀式。除夕之夜二更天的時候,要朝著祖墳的方向把祖宗接回家,然後到五更天的時候,再去接財神,接過財神之後,要供在家裏,焚香禮拜,還要給祖宗供祭,然後吃水餃。這時候,天就快發亮了,而拜年的人就來了。初一和初二兩天要全村拜年,到了每家之後,都要給每家的祖宗跪拜,長輩給低輩的人些微的壓歲錢或糖果之類。初二晚上就把祖宗送走了,然後才能串親戚。

【山東是我家】高旭東老師,就您自己的感受而言,以往的過節儀式中哪一項對您最有吸引力?

【特邀嘉賓:高旭東】因為我那個時候還小,我記得當時最喜歡的還是放鞭炮,但是今天看來,當時的祭祀祖先、對財神的崇拜更能表現中國文化的特徵。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李慶本老師,您認為自從電視走進我們千家萬戶以後,我們的節日儀式與內容有了哪些改變?請以春節為例。
【特邀嘉賓:李慶本】在我看來,電視不僅是傳播思想、傳播文化的媒體和形式,它本身就是思想、就是文化。與傳統的文字印刷技術相比,電視這一現代傳媒方式不僅改變了思想文化的傳播方式,同時也影響到思想文化的內容本身。比方説,我們採用文字書寫的時候,有充分的時間來遣詞造句,因此思想會顯得理性一些、嚴謹一些、秩序一些。而電子傳媒技術則增強了思想文化的隨意性、多樣性、參入性,它使我們由文字時代跨入了讀圖時代。電子圖像豐富了我們的視野,同時也扼殺了我們的想象力。人們的情感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我們文學史上有很多的閨怨詩,現在相對來説這樣的詩不大可能再有了,因為如果思念自己的情人,完全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傳媒方式馬上聯絡,大大沖淡了思戀的強度。現在過節的時候,人們可以採用許多現代方式跟親人朋友聯絡感情,可以打電話、發電子郵件、發短信等等。當然,這種方式有利有弊。從利的方面説,它極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增大了交往的範圍;從不好的方面來説,人們情感的濃度和真實性大打了折扣。但不管怎麼説,這種方式是社會歷史的自然選擇,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都會存在下去。就像我們用鋼筆寫字代替了毛筆一樣,文化底蘊喪失了很多,但人們還是選擇用鋼筆。
【三亮1】好, 我認可。
【特邀嘉賓:李慶本】就春節而言,自從電視進入千家萬戶之後,我們過節方式的改變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是看春節晚會,這是我們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新增加的一項春節儀式。過去我們過春節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現在通過看春節晚會,把各家各戶的節日氣氛凝結在一起,形成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宏大敘事”,增強了普天同慶的祥和氣氛。不過,任何一種形式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現在春節晚會不像過去那樣火爆了,原因是很複雜的。其中有一點,我們必須看到,這其實是生活進步的表現,它説明我們的生活方式的確改觀了不少,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我們的精神生活是比較匱乏的,有這麼個晚會自然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現在情況改變了,人們選擇的餘地也大了。要允許每個人有選擇的權利,要寬容每個人的私人空間。


責編:青葉、立雙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