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劉亞虎、巴莫曲布嫫訪談 |
作者:張青葉 發佈時間:
2002-12-26 9:21:40 |
|
劉亞虎訪談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劉老師,南方的少數民族都過春節嗎? 【特邀嘉賓:劉亞虎】南方的壯、侗、布依、黎、瑤、畬、白、納西、拉祜等民族過春節,應該説都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過春節既吸收了漢族的一些習俗,例如都是從臘月三十晚開始、講究吃穿、守歲、拜年、貼春聯等;也有自己民族的一些習俗,例如一些地方的侗族除夕晚上每人要吃一碗稀粥,意思是預示明年水田有水、泥巴不硬,這稱"年更飯";初一清晨雄雞叫第一聲,早早來到井邊的姑娘們便一齊舀井水挑回家,用新年的第一擔水煮油茶給家人和客人吃,這稱"年茶"。一些地方的壯族姑娘則是在除夕晚上數星星,數到天亮剩下最後一顆星星時,便開始捧喝新水。一些地方的拉祜族除夕夜舂米粑要放一些在犁、耙、刀、鋤等農具上,讓它們也分享一下節日的快樂。 我認為漢族與少數民族過春節最大的區別是:如果説漢族過春節基本上局限在親族聯絡的話(例如全家團聚、給親戚拜年等),那麼很多少數民族過春節還保持較多的群體文化特質。例如一些地方的侗族正月初八起,村寨寨老要帶隊集體去其他村寨賽蘆笙、對歌,主寨要熱情接待,與客人一起喝酒(自製米酒),一起歌舞,同醉同歡。這種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底。如果説在漢族地區(例如北京)很多人過春節只是觀眾,那麼在少數民族地區很多人過春節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參與者。根據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酒和舞蹈能使人産生反常感覺和行動,使呼吸加速,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腎上腺分泌增加,使人身心放鬆、精神解脫。少數民族過春節,又有酒又有歌舞,該是雙倍的享受吧!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春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被重視的大節日,請問老師,它對我們民族的民間文化和百姓生活産生了什麼樣巨大的影響?南方民族是否受到了這種影響?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認為,春節起碼在百姓生活中起了這麼一些作用:首先,春節對於農耕民族來説,是一年辛勞的終結,是最清閒的時期;對於工作群體來説,是最長的假期,它的休閒功能和各種習俗活動能調整人們的生理心理狀態,調適社會群體生活。其次,春節是全家團聚的日子,外地工作的兒女紛紛回到父母身邊;也是親戚朋友同事之間互相拜年、互相恭賀新禧的日子,這能加強親族聯絡,調節人際關係。第三,春節期間舉行各種集體的競賽競技活動,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集體串寨賽歌賽舞活動,這又對整合社會群體、強化集體意識産生作用。最後,春節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窗口,民族的衣食住行、傳統藝術、民間信仰以及深層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思維模式、審美情趣等都得到集中的突出的表現,人們無疑能得到一次很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禮,對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方不少民族都受到春節文化的影響,壯、侗、瑤、納西、拉祜等不少民族都過春節。單他們接受漢族春節習俗不是簡單地照搬,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篩選、過濾,再和自己民族某些富於生命力的習俗重新組合,形成了自己的春節習俗。例如,有的民族選擇了漢族的守歲、拜年、貼春聯等習俗,又加進了自己民族的挑新水、集體串寨賽蘆笙、對歌、摔跤、射箭等活動。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被稱為"新民俗",請問老師,您是如何看待這個文化現象的? 【特邀嘉賓:劉亞虎】我跟一些人的意見不一樣,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印象挺好。除夕之夜,全家人吃完飯,一起坐在電視機前欣賞一台幾個小時的晚會,而且全中國起碼有上億家庭都這樣做。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春節是展示民族文化的一個大舞臺,春節聯歡晚會就是展示民族藝術形態最集中的形式。我是帶著欣賞、審美的眼光來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每看一個節目都會得到某種藝術上的享受,很少去評論它、挑剔它。一年到頭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評論、挑剔。而且也許我也是從文藝隊出來的,體會得到編導、演員們的甜酸苦辣,我希望把春節聯歡晚會繼續辦下去,不斷提高。有人提出:把一些民間藝術搬上春節晚會的舞臺,其實我覺得一些民間藝術只有親身置身於那種情境裏,才會感受到它的魅力。比如史詩那麼一種緬懷祖先的氛圍,哭嫁歌那麼一種依依惜別的氣氛,情歌那麼一種熱戀的情懷,沒有這種情境可能是有點乏味的。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通過節日的習俗,通過全民的過節活動,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續和發展,在促使全民族團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請問老師,您是如何看待節日習俗的這種重要作用的,在當代社會如何加強這種作用? 【特邀嘉賓:劉亞虎】節日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臺,民族的衣食住行、社會關係、傳統藝術、民間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現,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即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審美情趣等得到突出的表現,它無疑使參與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沐浴,增強自己民族的認同感、責任心,這個作用就已經夠大了。 我還覺得,節日習俗的民族凝聚作用在南方少數民族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在他們一些大的節日包括春節裏,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或者請老年人(包括祭司、巫師)舉行儀式吟唱、或者讓青年人在聚會上對唱民族的史詩。史詩的內容主要表現民族的始祖神如何開天闢地、繁衍人類,民族的先輩如何進行文化發明、艱苦創業、艱難遷徙等。過去演唱史詩,有喚起祖先神的神靈、以保祐後代興旺發達,以及宣示在社會組織、婚姻等方面的"祖訓"即傳統習慣法的功能;現在演唱史詩,則主要是進行民族歷史的傳授、民族精神的熏陶。這些活動都具有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價值。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劉老師,在民族節日文化中,哪種人是創造這種文化的主體? 【特邀嘉賓:劉亞虎】創造民族節日文化的主體應是廣大民眾,具體地説就是生産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參與者、組織者,因為節日文化就是起源於人們的生産實踐和社會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某種活動、某種行為符合人們的實踐需要,反映了人們的共同心理,表達了人們的共同願望,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形成某種週期性的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風俗,這就是節日文化。當然很多節日與上層統治者的提倡也分不開。既然節日文化是人創造出來的,那麼人也在發展節日文化中起主導作用,具體地説,就是逐漸除去一些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東西,增加一些符合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內容。例如春節,其初始意義是去災迎福,除夕就是驅鬼去害的日子,所以古代封建帝王要舉行一系列"逐惡鬼"的儀式。久而久之,節日含義演變成"辭舊迎新",喜慶的活動發展起來了,這就是進步。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劉老師談一下今晚做客《電視批判》論壇的感受好嗎? 【特邀嘉賓:劉亞虎】結束語: 很高興今天晚上跟這麼多網友討論"南方民族節日習俗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以前我只是在講臺上跟一些同學討論過少數民族文學文化的問題,今天這個講堂太大了,希望像這樣的活動更多的舉行,還是那麼一句話:希望我們少數民族文學文化這只"醜小鴨"儘快地展示它的白天鵝的麗姿!
責編:邢立雙
|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