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劇?—《電視批判》第27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5-16 16:33:01



電視劇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視覺文化正在興起,電視劇在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請問當前電視劇的品質及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特邀嘉賓:劉揚體】視覺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的 “第二經驗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電視劇佔有很大的份額。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劇,已成為某些人生存狀態中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特邀嘉賓:劉揚體】[電視劇的品質]前面已提到,從好的方面看, 它們——受觀眾歡迎的電視劇中的多數作品,在總體風貌上都顯現出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格調和情緒,在審美意蘊上充滿參與、推進新生活進程的內在熱情。 人是人的尺度,只有生命才能體驗生命,只有存在才能照亮存在,看得出來一些優秀編導很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能以極大的熱情去關心和表現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表現普通人的命運。平民化、生活化,熱切期盼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有價值的變革,都不但能提升自我的價值,而且能印證社會的進步。這一點是我國電視劇最值得重視的品質,也是它們贏得大量觀眾的主要原因。《情滿珠江》、《和平年代》、《英雄無悔》、《無悔追蹤》、《永不放棄》等等,都因此而博得廣泛好評。當然,還應當提到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國是共産黨領導的國家,描寫辛亥革命以來的革命者,描繪革命歷程、塑造革命英雄偉人形象的電視劇,也在主流媒體的大力倡導中受到觀眾歡迎。其中的佼佼者以《長征》為代表,更打破了“小屏幕、家庭觀賞,只宜兒女情長”的陋見,電視劇能否營造出昂揚奮進的氣勢,能不能給人大氣磅薄的感受,看了這些劇也就讓人感到可以給過去的這一爭論劃上句號。
【特邀嘉賓:劉揚體】[現狀五——存在的問題]存在的問題]早幾年我曾用假(虛假)、俗(低俗)、淺(膚淺)、浮(浮華、浮躁)、鬧(胡鬧、胡編亂造)來概括,現在看仍然沒完全解決。展開一點講,一是審美創造的立足點擺搖,一些電視劇媚俗化傾向愈演愈烈。這與娛樂性失度和非英雄化傾向增強有關。平民化、世俗化不等於審美的深度化和高度化。藝術不應違背真善美的要求,不能取消文化觀照應有的深刻性,不能不顧及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精神也是分層次的,藝術由情感的層面向人性層面行進時,應該在人性的高度、人性的自由度,人格力量的健全和完善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這不是拔高。因為生活在前進,觀念變了,人際關係也變了,對真善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邀嘉賓:劉揚體】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好,一些本來可拍好的劇也會留下不少遺憾。我們現在有各種式樣以改革開放為背景的言情片(都市言情、農村言情、兩岸三地言情、海外言情),但以愛情為中心內容而又成就比較突出的卻不多,近一時期,能與《牽手》相頡頏的,寥寥無幾。這與審美創造的立足點問題沒解決好,很有關係。文學作品改編存在的問題也很多。
【特邀嘉賓:劉揚體】其次,歷史題材電視劇,缺乏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文化精神的現象也很突出。這個問題待會兒我想再作比較細緻的分析。
【特邀嘉賓:劉揚體】第三,注重市場賣點和娛樂性的電視劇,審美價值混亂,沒有方向感。《橘子紅了》究竟在傳遞什麼信息?《雷雨》、《阿Q正傳》的改編,不是在糟蹋名著又要借名著的號召力來賺錢,那又是在做什麼?武俠武打片,即使是從名著改編的,真正沒有拋棄原著人文精神的,可以説還沒見到。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網友【hulunbeir】曾經問:我聽過這種説法:由於電視劇越來越被大眾文化邏輯所支配,電視劇的藝術性、實驗性、多樣性、前衛性,越來越失去發展空間,請問您贊成這樣的説法嗎?能談談您的看法嗎?
【特邀嘉賓:童道明】我同意這種説法,但是藝術性、實驗性、多樣性、前衛性發展空間的狹小不僅是越來越被大眾文化邏輯所支配的緣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不知不覺地掉進了商業化的陷阱。
【特邀嘉賓:劉揚體】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我試著説説我的看法。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費斯科認為,大眾文化同日常生存需要相關,這種相關性,是大眾文化存在和發展的根源。 德國新電影學派的學者也認為,大眾文化注重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它為大眾提供日常經驗的社會視野,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公共信息空間。按照這種邏輯,大眾文化自然而然就被稱為平面文化沒有深度感的文化。情形是否如此呢?是,又不是。泛俗的媚俗的大眾文化 確是如此。但文化是發展的而且是不同文化的互動中發展的。先前的俗有可能變成後來的高雅;高雅藝術也會以非高雅的形式存在,或向某種非高雅轉化。不久前,三大男高音午門演唱的炒作化、廣場化、普適化,我們既不能説它是是高雅的後退,也不能説它就是通俗的提升,而是交融的前奏,是前奏中的相互傾斜……。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著名美學家阿多諾也曾認為,大眾文化沒有衝突沒有發展,違反了文化的內在精神,所以它是物化現實的一部分。但他晚年也已注意到大眾文化在發展,受眾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再説,我國電視劇的實驗性、前衛性,我看並未形成氣候,藝術性、多樣性倒是存在的。《秋白之死》、《圍城》、《鳳凰琴》、《黑槐樹》、《昌晉源票號》。

【s秋水伊人s】劉揚體老師,您參加過多次電視劇的評獎活動,請問您對獲獎電視劇的評價是什麼?
【特邀嘉賓:劉揚體】電視劇有不同的類型,觀眾的欣賞興趣和審美素養有不同的層次,所以,就個人而言,電視劇的評價標準應該依不同的電視劇而定,但是,電視劇既然是面向大眾的,它擁有動輒上億的觀眾,所以對一部好的電視劇的選擇和評定,仍然是有客觀標準可以依循的。這種標準就我個人理解,大致是這樣,在邏輯起點上我國生産電視劇應該是面向大眾、服務大眾、大眾所享有的藝術品,而服務即它所輸出所傳播的信息在藝術功能和精神品格上就有個好壞高低的問題。觀眾中多數要求你傳輸的東西不是垃圾,不是精神肥料,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不知所云的東西。所以,從絕大多數觀眾的需要看,我們所需要的電視劇,應該是通俗而非媚俗的作品,敘事曉暢,節奏明快、主題鮮明、貼近百姓生活,表現百姓願望,理應是這些電視劇的共同特徵。這樣電視劇既能在整體上表現出社會文化心理所需要的平衡狀態,又能在這種狀態上反映出文化生産與消費的現實水平,而又沒有脫離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所以,好的電視劇,應該超越商品性的要求,而能給觀眾的心靈增添新東西。
【特邀嘉賓:劉揚體】獲獎電視劇,一般來説,在體裁開掘、情節構造、人物刻畫、審美表達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他們所以獲獎,往往是由於在故事描述上能夠引人入勝,在情節設置與矛盾衝突的展開上能夠動人心弦,在人物刻畫上,有比較鮮活的個性,在主題提煉、審美表達上能達到耐人尋味。

【高正奎】現在電視劇在製作上是不是有這樣的誤區,看到古裝劇受歡迎,就都去拍古裝劇,當看到武打劇喜歡了,又去拍武打劇了,這樣的現象對電視劇製作的發展上是不是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呢?
【特邀嘉賓:童道明】是這樣的,但是可以把您的問題改兩個字,看到古裝戲有市場就都去拍古裝戲,看到武打戲有市場就去拍武打戲,就是市場左右電視劇創作的一個例子。所以儘管有很多人對古裝戲的氾濫提出質疑,但這並不能減低電視劇從業人員對於古裝戲的熱情。

 


責編:張文娟 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