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大豐教授訪談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批評是以電視節目欣賞為基礎,以各種具體的電視節目以及同節目相關的電視現象、電視思潮、電視受眾、電視創作者等為對象的研究活動。請問鍾老師,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批評?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我覺得,電視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説到交流,媒體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人類交流的需要。或者説是傳播的需要。其實傳播和交流在很多時候意義是非常接近的。現代媒體研究把重點從對宣傳的關注轉向了對傳播的關注,就是看到了媒體從本質上講是一個交流的工具。但是多數傳統媒體在外在形態上都是單向傳播的,受眾對傳播內容的實際接受情況是通過間接的方式曲折地進行反饋的。批評本質上是一種反饋的方式。而且是在媒體上有話語權的人表達的一種顯在的反饋方式。不管媒體批評多麼發達,能以批評的形式表達意見的永遠是少數人。他們具有按照媒體的規則進行表達的能力和條件,同時他們的表述必須服從媒體的規則和禁忌。而對於更大多數不具備媒體話語能力和話語權的人來説,他們只能通過選擇來表達他們的意願。這樣,書刊報紙的銷量、電視的收視率和電影的票房等便成了大眾對媒體期待的一種反饋的方式。
從交流和反饋認識出發來討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批評"這一命題時。我們可以從批評的目的、批評主體、批評對象、批評的預期受眾和批評的策略等不同的方面來提出問題。但這些方面又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相互牽制的。總的來講,我覺得健康合理的媒體電視批評應當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 批評應當是多元的。批評主體、預期受眾、以致目的和方法都應當是多元的。不能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一言堂。
2. 批評應是創造性的。批評,實際上是以批評對象為依據所進行的一種創造性勞動。它不能從概念、套路或別的什麼東西出發,而必須從批評者對於作品的獨特體驗、感受和讀解出發,作出創造性的批評表述。
3. 批評應是建設性的。這並不是説只能説好話。而是説媒體批評不是或者或主要不是為了個人的宣瀉。罵殺和捧殺都不是建設性的。所謂建設性,是指應對作品的意義、社會文化機制或藝術得失等不同的方面有更深刻的揭示作用,從而能對社會、電視産業或觀眾産生積極的影響。
4. 批評應是具有交流性的。媒體批評不應是一種自説自話的自我表達和宣瀉,也不是批評家小圈子裏的文字遊戲。它是一種有目的的交流行為,期望自己的觀點能有效的影響預期的受眾。
5. 批評應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和超越性。批評不同於評論。它既基於具體的作品,又具有由微見著的特點。其目的不僅是對具體作品的反饋,它是整個媒體反饋系統的組成部分,需要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表達對媒體藝術表達或意義傳遞等規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但我覺得上述這些方面恰恰是我們現有的電視批評存在問題,需要大家、特別是具有媒體話語能力和權力的批評家們引起反思和亟需改進的主要方面。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隨著電視批評主體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意識到,電視批評不該完全跟隨在電視創作的後面亦步亦趨,依賴於電視創作的存在。那麼電視創作與電視批評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呢?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批評當然離不開創作。但它既應不是簡單地依附於創作,也不應企圖直接地指導創作。它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和評判,希望能使某些創作者得到某種啟示,對媒體的規律引起更深刻的思考。用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它不是對作物的直接的澆水施肥,而是致力於改良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其作用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但健康合理的批評和良好的互動關係則必然會推動整個電視再生産。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老師,希臘文中批評的意思是判斷,那麼批評作為一種判斷在實踐中如何保持它的中肯和針對性的?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在具備批評家的基本素質的前提下,努力將判斷建立在對作品的盡可能細緻準確的分析基礎之上,建立在對媒體運作機制和運作環境的盡可能全面的把握基礎上。就有可能使批評儘量中肯和有針對性。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複雜的電視現象,如何繁榮的電視熒屏,他都能夠超越批評對象表現出批評的當代意識,請問鍾老師您認為我們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批評家?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廣博的學術知識,開闊的理論視野,對社會和媒體運作的細緻了解,紮實的媒體專業知識,敏銳的藝術感受能力,邏輯思辯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勇敢的創新精神,嫻熟的表達和交流技巧。當然還有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藝術感受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隨著電視批評主體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意識到,電視批評不該完全跟隨在電視創作的後面亦步亦趨,依賴於電視創作的存在。那麼電視創作與電視批評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呢?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批評當然離不開創作。但它既應不是簡單地依附於創作,也不應企圖直接地指導創作。它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和評判,希望能使某些創作者得到某種啟示,對媒體的規律引起更深刻的思考。用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它不是對作物的直接的澆水施肥,而是致力於改良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其作用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但健康合理的批評和良好的互動關係則必然會推動整個電視再生産。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鐘教授,您是如何看待電視劇敘事中的文化再現的?能否為我們舉例説明。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我們説,電視劇是整個社會傳播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其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含和和文化傳播效果是十分複雜的。它既與作品創作的環境有關,與所表現的內容有關,與敘述方式有關,也與讀解作品的環境有關。我們對作品的文化表達的把握也必須結合其所處的傳播環境來進行。比如這兩年在海內外影響極大的《雍正王朝》和《康熙帝國》兩部歷史劇。這雖然是一段"過去"的歷史,觀眾卻從中饒有興味地品出了"現在"的意味。歷史上那個一致被描述成篡位奪權、弒殺血親、大興文字獄、實施特務統制的"壞"皇帝,在本劇中被描述成為一個丹心向佛,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一心為國而心力憔悴的"好"皇帝。雍正成了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與家庭幸福的不幸"個體",親情、倫理、德行變成他渴求卻無法得到的東西,並且似乎體現了這樣的價值取向: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人人格的完滿是必要的與可敬的,其實這個"國"不過是皇帝個人的"家"而已。
但另一面,這兩部戲不僅在大陸很成功,在香港、台灣以致整個海外華人世界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我的一個學生對這種成功的原因做出了一個很有新意的解釋。他認為康雍乾三朝作為得到所有華人認同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在過去中國人為爭取擺脫封建束縛而鬥爭的時代,當人們把民主和人權的夢想寄託在對封建帝王的批判性展示中時,揚州十日、嘉定屠城自然會進入敘事的中心視野。而在今天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全球化局面形成的時代裏,作為曾經有過輝煌歷史而在今天處於文化邊緣狀態的中華民族的子孫,人們在它康乾盛世身上寄託了許多中華民族強國的夢想,它成為凝聚中國人民族意識和自尊的一個象徵。這恐怕多少可以看作是對為什麼這兩部戲能被許多政治和社會主張與見解截然對立的炎黃子孫共同接受的現象的一種解釋吧。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傳播環境和對象變化了以後,作品在傳播中實際産生的文化效果也發生了變化。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視覺文化正在興起,電視劇在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請問鐘教授,電視劇的品質及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題目。我們的電視劇在太多方面有亟需提高的地方。從我個人的觀點,我不反對電視劇的主題應是首先能滿足大眾娛樂性文化消費需求的商業性電視劇,我覺得這是電視劇最根本性的特徵。在這一前提下,如何用更藝術的方法滲透更多積極的文化內含,讓觀眾在娛樂消費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收到更多的積極的文化影響當然是每一個創作者應有的追求。但我也反對為了強調藝術性或文化品味而站在觀眾娛樂性需求的對立面,一味地鄙棄通俗,追求高雅。無視接收者需求的傳播活動是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的。那樣其實是把中國電視劇推向死路。
具體地探討藝術方面時,我覺得當前許多電視劇在追求情節性和戲劇性方面儘管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大多數創作者都已經引起了相當的重視,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特別是經常可見到為了情節的需要而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人物內在的行為邏輯的規定性的現象。怎樣更好地讓情節的邏輯服從人物的邏輯,而不是將人物的行為邏輯簡單地服從人為化情節設計。這恐怕是電視劇敘事創作中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一點。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作為現代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日益彰顯。電視藝術的出現,給人類找到了一種更為大眾化,更鮮明生動的載體。作為傳媒的生力軍,電視成為傳播知識、表達思想、闡釋哲理、抒發感情、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媒介,其本身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成果。請問鐘教授,如何看待數字化時代,視覺文化符號經由媒介大量生産、流通和消費的現實?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視聽媒體的發展和普及也在改造著人們對世界的體驗和感受方式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和思考的方式。視覺文化符號的大規模生産、傳播和消費帶來的影響和後果都是十分複雜的。不同的學者評價也很不一樣。樂觀主義者認為這是醫治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思維抽象化弊端的良藥。悲觀主義者則將其看作是後現代社會深度模式消失和文化表像化、快餐化的源泉。應當説這種新的傳播現實正是這樣的一把雙刃劍。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如何建構一個和怎樣建立一個新的、科學合理的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播體系正是許多現代學者和思想家正在探討的課題。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視覺文化是大眾文化最重要的性質,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而視覺文化在當代文化比重中的增加,實際上瓦解著文化的聚合力。"電視這種視覺媒介在二戰後的迅速崛起,以電影和電視為代表的視覺媒介,把自己的速度強加給觀眾,沒等觀眾來得及思考就一閃而過,它強調的是形象性內容和情感的震驚,導致的是觀眾反應的情緒化、戲劇化。請問老師是如何看待視覺文化這種衝擊力與震撼力的?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瓦爾特 本亞明早在上世紀30年代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論點。他説前工業社會是經驗的社會,人們靠經驗的傳承習得面對世界的方法。但工業化之後的社會是經歷的世界。世界變化得過於迅速,以往的經驗不能面對變化了的現實。人們不得不經歷面對新事物帶來的震擾。而機械複製活動圖像和聲音的電影産生之後,通過視聽媒體復現震擾經歷逐漸成為人們傳遞經驗的一種新的途徑。而電視誕生和發展以來,人們越來越依賴於媒體的震擾經歷獲取關於世界的知識。它帶來的後果是複雜的。其中之一就是媒體與現實關係的模糊化。儘管人們對製造具有衝擊力和震撼力的技術手段了解的越來越多,但在觀影過程中卻已經習慣於把影視視聽形象當做現實來感受。這樣,觀眾反應的情緒化、戲劇化和被媒介影像牽著走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在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上與傳統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絡,它不可能産生在文化的斷裂層上。美國一位著名的文化學家對有關文化的定義曾説:"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傳統(即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那麼請問鐘教授,電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闡釋的?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每當討論到文化時,我都感到對"文化"一詞其實很難定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對這個詞的過度闡釋。它被賦予了太多過於具體的物質性含義,茶文化、酒文化、甚至廁所文化。其實就像哪位美國學者説的,文化的核心是一系列概念。就是説它是一種十分抽象的東西。但倒過來説,之所以茶、酒以致廁所等等各種東西都能和文化扯上關係,正是由於文化具有的巨大的滲透力。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産生於人們在歷史的和現實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中。但這種觀念形成之後,又反過來影響著人們對待世界的態度和方式,並通過生活方式凝結在他們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産品裏面。電視也同樣是如此。作為一種媒體,它傳遞著所在的環境裏各種文化信息。這不僅包括內容本身,也包括這些內容在媒體上的呈現方式,如敘述方法、影像呈現風格等等。
其實不管我們是否願意,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都滲透在我們的電視裏面。中國有五千年曆史,它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産十分豐富,也十分複雜。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闡釋,應當包括兩個層面:意識的和無意識。在意識層面,創作者具有自己對其文化的認識、理解和判斷,有目的地有選擇性地表現或強調傳統文化中的內容 ,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加以闡釋或者批判。並且通過藝術手段,包括對傳統藝術經驗的繼承和自己的創造,通過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努力強化自己的闡釋對觀眾的影響力。但對於無意識層面來説,情況就複雜得多了。傳統文化積澱在人們對事物的觀察和判斷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從其表述中流露出來。他們有的可能於是作者意識層面的認識相矛盾。這些更造成了作品文化內含的複雜性。當然還有許多更複雜的現象,如表現對象本身具有的複雜或矛盾的文化內含,作者和觀眾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造成的誤讀等,都使文化的闡釋在傳播過程中的非控制性和非確定性因素大大加強。這正是電視文化批評有巨大的用武之地的原因。所以我們可能更需要結合具體作品的文化呈現來探討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電視裏的文化積澱和闡述方式。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需要文化意識,電視的文化意識使電視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電視是以物質世界的具體事物來敘述、描繪、抒情、寫意的,用框架、角度、線形、光影和蒙太奇的手法創造一定的視覺形式,用刺激觀眾的視覺感官來激起人們的理性思考,進行善惡思辨。那麼請問鐘教授,電視文化是如何對人的最具直接性的感官—眼睛和耳朵進行理性昭示的?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影視視聽媒體與傳統文字媒體的最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其感受的感性特徵。直觀的視聽形象最容易作用於人的是人們的情感和情緒。所以在早年就曾有人説電影不適合表現理性的內容。複雜的敘事和聲音等進入電影之後,較複雜的理性思辯才逐漸得以表述。許多理性的內含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戲劇性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傳遞出來的,當然也包括蒙太奇等藝術手段對觀眾思路的引導。這些在電視、特別是電視劇裏都得到了繼承。但從廣義的電視媒體來講,許多理性的信息還是通過語言直接傳達的。在電視媒體裏,語言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對白、旁白、解説,談話或電視課堂類的節目等裏的語言都在傳達著某種程度的理性信息。除了直接的語言信息之外,視聽媒介對觀眾理性的影響、特別是對觀眾道德思辯方面的影響,更多的是通過情感為仲介來實現。而造成對觀眾的情感衝擊,則需要敘事和視聽語言的大量藝術技巧。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目前我國電視批評的形式除了傳統意義的論文、隨筆、觀眾來信對話體評論、專著等形式以外,以電視手段開展電視批評,以互聯網作為媒介進行電視批評,已表現出電視批評的日益現代化。請問鐘教授您是如何看待《電視批判》論壇在中國電視批評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電視作為擁有最大觀眾群體的媒體,加上直觀生動的視聽形象,其影響面無疑是以往傳統平面媒體所無法比擬的。但電視手段的批評與媒體系統的密切關係和形態的即時性也限制著其思辯性和深度。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交互性和可閱讀的特點使其具備了許多傳統批評形態不能具有的優勢。《電視批判》網絡論壇努力發揮現代媒介手段的優勢,開闢了一個新的學術性電視批評的陣地。也開闢了電視從業者、批評家和廣大觀眾進行直接交流的新渠道。對我國電視批評建設無疑是有巨大的積極意義和作用的。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今晚的嘉賓對網友提出的問題不僅做到了有問必答,而且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進行了精闢的闡釋。最後請鐘教授談談作客電視批判論壇的感受吧?
【特邀專家:鍾大豐教授】結束語:《電視批判》提供了一個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結合的批評陣地,討論如此熱烈,足以顯示了網友們對於我國電視現狀的和批評現狀的關心。他們的許多觀點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我為能夠成為這場交流中的一員而驕傲。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機會和大家探討有關電視的各種問題,謝謝主持人!謝謝網友朋友們!也謝謝所有參加這次網上論壇的工作人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