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主持人:絲路】趙教授, 現在很多節目播出效果與編創目標並不一致,有人認為只要有好的題材就決定一切了,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特邀嘉賓:趙鳳祥】電視工作者在編創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播出效果。因為這與收視率密切相關。也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而這兩點決定著一個欄目的生死存亡。電視節目的時效性很強,像過眼煙雲。而一本書可以永遠放在書櫃裏,什麼時候想看就拿出來看。
【黑雪39】電視傳播文化相對其他媒體來説有哪些優點?那他的缺點又在哪?
【網友嘉賓:王兆勝】它的優點是有畫面,觀眾可以直接訴諸於視角;二是它可以隨時調臺,不斷地轉換,按照自己的喜愛進行選擇。它的缺點是:太蕪雜太熱鬧,而且又特別累眼睛。還有電視人有時硬性地加入自己的意志,比如廣告,比如你看得正過癮卻沒了。
【網友嘉賓:李曉虹】電視的長處是不言而喻的。我在和文學作品的比較中談談電視的不足。當我們讀一本小説時,人物的性格和他活動的場景要通過我們自己的想象展開,電視把既定的畫面給了觀眾,同時也就限定了觀眾的想象力。要改變這種狀況,電視要多留一些空白,給觀眾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
【喜歡做DJ】能看能聽,但是不能象網絡那樣隨時發表建議。
【網絡主持人:絲路】趙教授,您創作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您在創作作品時,會更多地考慮讀者的接受方面的問題嗎?您怎麼看待當今電視唯收視率是求,一味迎合大眾趣味這一現象?
【特邀嘉賓:趙鳳祥】我已經出版了3本寫人物的文學傳記:《冰心傳》(1987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廬隱傳》(1982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蕭紅傳》(1980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併發表了自傳體作品的部分內容《天若有情天亦老》(《傳記文學》月刊連載,收入《肖鳳散文選》)。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沒有考慮過讀者接受方面的問題,想的只是如何把我本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與電視工作者相比,文學創作帶有更大的主觀性。電視工作者不能不考慮收視率,因為電視是一種時效性很強的媒體,雖然有的節目可以反復播出,但是,每播出一次都是一閃而過的,因此在播出的時候究竟有多少觀眾在看,編導是不能不考慮的。而且收視率和經濟效益是連接在一起的,沒有高的收視率,廣告商就不會投入資金,這直接影響著欄目的存亡,所以電視節目的策劃人員和編創人員必須注意節目的收視率,我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也是電視操作和作家寫作不同的地方。
【特邀嘉賓:趙鳳祥】除了收視率以外,電視的編創人員也要照顧藝術規律。也有這樣的例子,在創作的時候沒有過多的考慮收視率,但是作品本身非常投和觀眾的心理需求,一放映就非常火,這種現象也是有的,完全不考慮收視率的電視工作者我覺得不多。
【黑雪39】請問兩位教授,對於你們所從事的研究項目來説,你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呢?
【特邀嘉賓:林非】我因為工作比較忙,所以看電視很少。我愛看的電視確實是要跟自己的工作有密切關係的,比如中央十套的好多節目,相關與系統的介紹交響樂、系統的介紹中國的古代文學,這一類的節目我覺得跟自己的工作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很愛看。邊看邊思考,有的提法是我對還是電視裏邊講的對呢?這樣一思考對我自己工作的提高很有幫助。
【雯語】兩位老師,請問你們有沒有將文學研究對象擴大到電視小説、電視散文等所謂的“電視文學”。
【特邀嘉賓:趙鳳祥】我跟自己的研究生寫過一本書《名著的影視改編》,主要是探討怎麼把文學名著搬上電視屏幕和電影銀幕的問題。對電視小説和電視散文還沒有做很深的研究,但是看到過這種電視的節目形式,覺得還很有發展前途。我覺得文學和電視的聯姻對發展電視和發展文學都是有好處的,可以互相吸收對方的優勢,使文學更加普及化,使電視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這是一種雙贏的做法。
魯迅精神與中國文化
【網絡主持人:絲路】林教授, 您提到魯迅非常關照普通民眾的生活,您可以就這方面為我們舉例闡述一下嗎?您認為我們的電視在這一點上做的夠不夠?
【特邀嘉賓:林非】魯迅畢生都關懷普通人民的生活,“凡是為中國大眾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總希望能夠略有幫助”(1936年8月2日致曹白信)。像他的《長城》、《燈下漫筆》、《馬上支日記》等多少雜文中,洋溢著和奔騰出關愛普通人民的浩然正氣。我們的電視節目,愈來愈關懷普通人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希望能夠更好的堅持下去。文學藝術最本質的含義,就是要愛人民、表現人民、提高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水準。
【理查德3】魯迅先生的作品有極強的時代性。要讀懂他老人家的作品首先得先翻翻歷史書,重溫那段歷史才行。
【特邀嘉賓:林非】理查德先生的意見很對,為了讀懂一位作家,就必須充分的了解他生活的時代。對魯迅是如此,對旁的任何一位作家都是如此。愈是深刻和廣博的作家,在這方面下的功夫就愈多。這樣,得到的也愈多,這是一種精神上最大的歡樂。
【yq117】其實我們的文化是大眾文化,既使是欄目在專業化也有一個如何傳播主流文化的問題,主流文化就是順應潮流的文化,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潮流文化的引領者,我們的大眾文化無論到任何時候,都應該與普通民眾融為一體,注目民眾、反映民眾,描述民眾的時代生活。
【網絡主持人:絲路】林教授,您在《魯迅和中國文化》一書中對魯迅與中國文化作了一次全面和系統的考察,著重闡發了魯迅的“立人”思想。在這部論著中你指出“魯迅是一位異常犀利和深刻的思想家,像他這樣對於傳統文化的猛烈批判和深刻剖析,在中國文化史上可以説是絕無僅有的。”您認為魯迅的思想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有哪些?
【特邀嘉賓:林非】魯迅思想中間最值得關注的是:1、極端深刻地致力於對中國的歷史與未來進行整體性的深刻思索,他從青年時代就認識與強調要掌握“本柢”和“真諦”,認為“本根之要,洞然可知”(《科學史教篇》)。這猶如馬克思所説的,“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2、對於廣大民眾的強烈同情和深沉摯愛,他在觀察與分析任何一個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的時候,總是將廣大民眾生存的狀態、命運與前途,作為自己進行描摹或闡述的一種出發點。 3、畢生致力於人性的解放和整個社會的解放,他從青年時代就認識與強調,“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文化偏至論》)。如果真正做到每個人的個性都獲得了準確與全面的發揚,整個民族的素質自然就獲得極大地提高了,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之上,國家的光輝前景自然也就更是未可限量的了。
【網絡主持人:絲路】林教授,您認為我們的電視在“繼承民族好的傳統”與對“拿來主義”的消化上做得如何?
【特邀嘉賓:林非】我們應該在繼承自己民族優秀的文化和藝術傳統的基礎之上,開闊胸襟,擴大視野,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和藝術中間有益的成分,消化和融合在自己的作品裏面。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很有意義的工作,卻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是有時候還缺乏鑒別的能力,宣揚了自己傳統或外國方面某些不健康的東西。還有在借鑒外國的時候,不是創造性地進行融合,卻呆板地照搬過來,無法做到生動活潑,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