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7日晚7:30,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散文家趙鳳翔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林非教授和林非教授的兩位已經畢業的博士生: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王兆勝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沫若紀念館李曉虹博士共同做客《電視批判》論壇,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這一主題,以及魯迅精神與中國電視,電視創作與名著改編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探討。
【網絡主持人:絲路】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歡迎大家準時登錄我們的論壇,今天我們請來了兩位文學名家: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散文家趙鳳翔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林非教授。同時我們還邀請到林非教授的兩位已畢業的博士生:一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的王兆勝博士;一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沫若紀念館的李曉虹博士。歡迎他們的到來。
【特邀嘉賓:趙鳳祥】開場白:網友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在這裡和各位交換意見,希望大家能夠互相溝通,在網上做個朋友。
【特邀嘉賓:林非】開場白:各位網友好,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在網上交流,希望能夠進行的非常高興,希望你們多提問題,共同探討。
【網友嘉賓:李曉虹】網友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論壇的網友嘉賓,非常高興在網上和大家見面,我叫李曉虹,第一次來到《電視批判》論壇,很希望在網上和大家聊天,交朋友。
【網友嘉賓:王兆勝】網友朋友,你們好!我叫王兆勝,是今天的網友嘉賓,希望我們今天有比較好的溝通與合作。為了增進理解,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山東蓬萊人,1963年生,1996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工作至今。長期以來,除了編輯刊物外,主要從事林語堂研究和中國散文研究。
文學家眼中的電視
【特邀嘉賓:林非】主題發言:關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這個問題,我肯定是回答不好的,因為自己看過的電視節目很少,沒有作過任何的調查與研究,也並未深入地想過這個問題。
自己粗淺的想法是,由於電視節目的觀眾太多了,覆蓋面太廣了,其中既有文化知識和審美水準極高的朋友,也有更多還需要接受普及教育的朋友們,後者的數量肯定遠遠地超過前者。因此考慮這個問題時,就必須更多地從大眾的視角出發,應該有更多生動活潑而又思想境界較高的娛樂性的節目,讓大家在歡聲笑語中受到深深的教益。還要有普及各種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知識的節目,使得電視機成為人人都樂意去進入的大劇院和大課堂。還要有最精彩和迷人的藝術欣賞的節目,從交響樂、歌劇直到京劇、評彈……應有盡有,皆大歡喜。
【特邀嘉賓:趙鳳祥】主題發言: 以文學家的視角關注中國電視的發展,在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比照中深入探討當前電視的現狀,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進行闡述。
目前,雖然電視已經面臨著其他媒體(如網絡)的挑戰。但是,在我國,現在它仍然是最強大的媒體,與其他媒體相比,受眾的人數也最多。不過,在這千千萬萬的廣大受眾裏面,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人,就文化程度而言,也是參差不齊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和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電視的期望值,肯定不太一樣。幾年前,電視臺走欄目化的路子,我覺得很好,因為如此做,可以做到比較準確的受眾定位,提高收視率。正如一位著名節目主持人不久前所説的,電視正從大眾化走向小眾化。我本人作為一名受眾,接觸的媒體樣式較多,如報紙,刊物,上網,廣播電臺,當然也包括電視。我想,知識分子受眾都是如此。但是更多的受眾,比如廣大的農民兄弟姐妹,文化程度不高的城市居民,大概都把看電視當作主要的娛樂方式和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所以我認為,電視應該更多地考慮廣大受眾的需求,在增強他們的科學知識,文化修養,並逐步地提高他們的娛樂品味方面,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只有幫助了他們,我國的全面進入小康,才可能實現。所以説,電視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它的教育功能也是非常巨大的。
【網絡主持人:絲路】林教授, 對於熒屏上一度火爆的戲説劇、帝王戲,很多文化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對,您可以談談您的觀點嗎?
【特邀嘉賓:林非】前些年一再播放的吹捧和崇拜清代帝王與后妃的電視劇,我覺得是很有害的。中華民族受了多少年專制帝王的殘酷統治,被蹂躪得直不起腰來,形形色色的奴性主義還始終在潛意識中頑強地存在著,有待於通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代思想的不斷教育和普及,才有可能逐漸將它消解。可是這些編劇和導演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樣不就擴大和深化了奴性主義的思想了嗎?這樣就不是推動大家的思想前進,而是誘使他們倒退,這是很不應該的。中國古代有些傑出的思想家,對於專制帝王殘酷統治人民的本質,作了十分深刻的闡述和剖析,像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就指出專制帝王“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産業”,“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明夷待訪錄 原君》),説得多麼的沉痛和深刻。為什麼三百多年之後的人們,反而退步了,用虛假的情節美化那些狠毒與自私的帝王?如果運用符合於歷史主義的準確的觀點,演出描寫帝王后妃的影劇,揭示他們高踞於民眾的頭頂,作威作福,任意肆虐,從而促進大家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的話,那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網絡主持人:絲路】請問兩位教授與兩位博士,你們平時看電視多嗎?喜歡看什麼樣的電視節目?
【特邀嘉賓:趙鳳祥】我平時看電視不多。天氣預報是每天必看的。喜歡看的節目有:中央電視臺的《國際時訊》、《實話實説》、《今日説法》、《佳片有約》,北京電視臺的《法制進行時》、《60分鐘雜誌》、《聯想環球影視》等。不過做不到期期必看,只是喜歡這些欄目而已。
【特邀嘉賓:林非】因為總是忙著許多雜事,我觀看電視的時間不多。喜歡看的節目有“交響世界”、“天天快樂”、“國際時訊”,另外中央10套中的有些系統介紹文藝和科學的節目也非常喜歡看。
【網友嘉賓:王兆勝】王兆勝平時看過一些電視,因為時間緊,所以只是見縫插針。我幾乎喜歡任何電視節目,尤其喜歡體育與文化類的節目。比如圍棋和北京文化類的節目。
【開往春天的地鐵82】不知道幾位看《挑戰主持人》嗎?您覺得這個節目的定位和內容有偏差嗎。
【特邀嘉賓:趙鳳祥】偶爾會看,但是每次看到都很喜歡,尤其看到非常年輕的男孩和女孩在節目中都有很出色的表現,看了覺得很欣慰,而且我覺得這個節目對現在的節目主持人也是一個促進。
【開往春天的地鐵82】確實中央臺也在為廣大的年輕人提供發展的平臺,比如世紀青年大賽等等。
【網絡主持人:絲路】林教授,您能否結合魯迅思想中博大精深的內容,針對現在的電視中存在的大陸克隆港臺、港臺克隆日本、歐美“克隆風”,談談我們電視節目應該怎樣拿來和創新?
【特邀嘉賓:林非】關於克隆的問題,它是一個科學上的名詞。在文學藝術方面,正向我剛才一再強調的:沒有個性,就沒有它的生命!因此,在文學藝術上進行克隆,就不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就不能説有多大的價值。在學習了人家優秀的長處以後,應該化為自己的血肉,通過自己的思想和藝術途徑,把它表達出來。
【網絡主持人:絲路】王兆勝博士,您在《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11日發表的《〈春的祝願〉——對人類命運的憂思》一文中,對林非教授有這樣的評價:“當有些作家消解了啟蒙的意義而進入遊戲狀態,當有些作家只從市場的角度出發一味迎合讀者,當有些作家進入文學的象牙之塔孤芳自賞,當有些作家吟哦和玩味著無聊的瑣事時,林非先生卻仍舊保持著思想者的人文關懷,憂患著人類的前途及其命運。或許這是曲高和寡的琴聲,但是它會長久地在人們的心中繚繞,並不斷地給予現代人新的警示。”作為林老師的學生,您獲益最多之處在哪?在電視作為強勢傳媒的今天,您是如何來繼承和發揚林老師的人文關懷的精神的?
【網友嘉賓:王兆勝】作為林老師的學生,我受益良多:一是對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批判精神;二是對普通人生的關注;三是對人類健康文化的關注熱情;四是道家的逍遙精神。我將在天地人心的層面來進一步思考這些問題。
【網絡主持人:絲路】趙教授,您提到平時看電視的時間不是很多,為什麼?
【特邀嘉賓:趙鳳祥】我看電視不多的原因是比較忙,手頭的工作總是不少,能夠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幾個小時看電視的情況不多。還有就是娛樂方式有比較多的可選擇性,如聽聽音樂,躺在床上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報雜誌,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去旅行,走出國門到外國去旅遊,等等;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上面所説的,除了看電視之外,還有看報紙、看雜誌、上網、看書、聽廣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