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與網絡如何互動?—《電視批判》第23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49:36



    2002年11月26日晚7:30,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係學術委員會主任兼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寧做客《電視批判》論壇,就“電視與網絡如何互動”這一主題,從國內外網絡媒體的發展現狀,網絡文化以及CCTV.com如何構建新媒體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探討。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係學術委員會主任兼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寧教授來與我們繼續探討“電視與網絡的互動”這一話題,你們有什麼新的見解,有什麼新的問題,也可以發揚螺絲釘的精神——誓將追問進行到底!
【特邀嘉賓:王寧】開場白:非常高興今天晚上能來到央視國際和廣大網友交流,討論電視與網絡互動這個話題。我在來到網站之前對前幾期的討論作了一些粗淺的了解,我覺得首先有必要對這個欄目的標題《電視批判》作理論闡述。因為我在看到另外一些老師對這個欄目的説明中用到有好説好,有壞説壞這樣一些措詞,我認為這一點還遠不能説明我們這個欄目的真正含義。我認為,當前在學術理論界風行的文化研究,主要就是主張對一些社會文化現象作理論的闡述,既然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重要的形式,那麼我們從理論的角度對一些電視現象進行批評和闡釋,自然也就是電視批判的一部分。電視批判實際上它是從英文詞彙TV criticism轉移而來的。本來它也可以譯成電視批評或者電視評論,這種電視批評或評論不僅僅包括對它的內容作價值判斷,也包括對它的運作方式以及內涵進行理論闡釋。傳統的文化主要是指高雅的精英的,為少數人所掌握的文學藝術産品,這些大多是描寫的過去時,而我們電視批判所提到的文化恰恰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為我們大眾所消費的,正在進行著的文化現象,所以無疑電視是屬於這種形態的文化。所以電視批判實際上也應該是廣義的文化批評的一種形式和內容。我想廣大網友現在對我們這個欄目的初衷及目的應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吧!最後我希望廣大網友能夠和我一起探討一些當今文化的一些熱點問題,以便實現真正的網絡互動。


電視與網絡互動的文化背景


【特邀嘉賓:王寧】主題發言: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由於信息傳播的需要,電視和網絡的崛起和大規模發展已經逐漸在取代傳統媒體的大部分功能。當然,這一切均發生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西方後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條件給人們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機會, 他們完全有理由從原先所致力於從事的寫作和研究領域裏退縮到一個更為廣大的市場指向的 "公共空間" 去發揮作用。在中國,這個現代性大計雖未完成,但卻打上了不少後現代性印記的第三世界國家, 我們的傳統媒體已經大大地受到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運作的波及。在最近這二、三年裏,全球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則又使電視業受到了互聯網的衝擊。有人曾經預言,網絡的崛起將取代電視的作用。我認為這樣説是否誇大其詞了。電視和網絡完全可以形成一種互補和互動的關係,也即這兩種媒體的功能並不能相互取代,只能呈一種互補的狀態。 
  後現代社會使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多種選擇,同樣,對審美方式和娛樂也有自己的選擇。電視和網絡雖然都屬於傳播媒介,但它們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它們各自只能滿足觀眾/網民某一方面的需要,卻不能彼此取而代之。因此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這二種媒體之間的關係並非全然對立,而是互動和互補。只有注意到電視與網絡的互補和互動關係並大力發掘其中隱含著的潛力,才能使兩種媒體都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是我們所説的雙贏。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王寧教授閱歷豐富,曾經留學訪問過幾十個國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西方文論與思潮、英美文學、比較文學、翻譯和影視傳媒研究及國外中國文學研究等,網友們儘管可以放心大膽地提問。
【特邀嘉賓:王寧】這方面我的直接經驗也不多,但我認為電視和網絡互動的基礎必須是參加互動的人員具有網絡和電視雙方面的知識,以及這兩方面都必須具有一定的設備條件。我認為這種互動所帶來的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使得一大批網友能夠參與網上的聊天和互動,因為網絡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真正體現網絡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的價值取向。通過與網友的交談和直接對話,對回答問題的專家本人也是一個啟發,因為有時一位專家未必在各方面都很精通,而網友的提問很可能對他(她)今後的研究和思考有所觸動和啟發。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歐美國家的電視與網絡的互動過程。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王教授,“後現代”這一詞是由您首先提出來的,您認為互聯網文化是否也可以稱為“後現代文化”?
【特邀嘉賓:王寧】 我首先説明後現代這個現象是存在於西方社會及文化土壤中的一個現象,但是它也並非是西方社會的專利品。因此我在中國的語境下,比較早的將這個概念引進,並結合後現代主義在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領域中的一些具體現象進行了闡述。我認為,後現代主義對中國當代文化和文學藝術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雖然這一理論思潮在西方已經逐漸衰退,但是對中國當代的文化現象的影響並沒有結束,它從文學走向文化,從電影走向電視,甚至滲透到網絡領域。因此,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越來越具有後現代特徵了。其重要標誌就是信息化、數字化、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産業。作為全球化時代的一個産物,互聯網文化自然是屬於後現代文化的一種形式。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王教授,您通過您在國外的研究了解,您是否能談談國外網絡媒體的現狀?
【特邀嘉賓:王寧】確實,目前,在國外,尤其是在歐美的發達國家,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傳媒超級大國美國,網絡媒體發展勢頭之迅猛大有侵佔其他媒體之趨勢。有人甚至預言,隨著網絡的無限制發展,它總有一天會導致傳統媒體的消亡。但是畢竟,網絡媒體已存在好幾年了,傳統媒體非但沒有消亡,反而進入了發展相對穩定的階段。這就説明各種媒體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它不僅不可互相替代,倒有可能相互互補。比如説正如我在主題發言中所説,電視和網絡就可以呈互補和互動之態勢。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王教授,在國外尤其是歐美,電視與網絡互動都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請您分別舉例説明。
【特邀嘉賓:王寧】這主要以不同的情況而言,就我自己的直接經驗而言,我談一點體會。我曾經去日本參加過一個大型的國際研討會,當時那個研討會的主題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出席會議的除了部分學者外,大部分都是各國的一些正要,當時會議組織者説原來本來要來參加我們會議的以色利總理和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因故無法前來,我們現在和他進行一下對話,然後很快的大屏幕上就出現了以色利總理和巴勒斯坦領導人的鏡頭,主持人可以在會場上向他提問,他可以現場回答,而下面的翻譯就直接將他的回答用英文展現在字幕上。我當時深為這種高科技的現象所讚嘆,也設想中國有一天也能達到這一境地。現在央視國際網站《電視批判》欄目的推出,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下面我再來講一講美國與歐洲的發展思想的不同之處。
    由於目前美國的媒體在世界上的最強勢地位,美國在發展自己的媒體時往往著眼于全球,而歐洲各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除了英國和德國的全球思維逐步增強外,大多數國家的媒體所著眼于的只是區域,即在周邊的歐洲國家的影響。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王教授,您曾到過歐洲的許多國家,歐洲國家是否也在面臨美國強勢媒體的衝擊?
【特邀嘉賓:王寧】確實在一些歐洲國家他們所面臨的美國強勢媒體的衝擊比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衝擊還更為直接,但是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抵制美國強勢媒體的衝擊和影響,同時他們也往往採取各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與此同時,也不得不引進一些外來文化。這裡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應當取決於他們自身的民族文化保護機制的健全與否。


責編:邱純、青葉

 共5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