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生活?—《電視批判》第21次論壇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50:56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生活?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天的主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生活,那麼兩位老師是否能先簡單談談你們的電視生活是怎樣的? 【特邀嘉賓:賈磊磊】我一般對電視的關注主要是用它來看新聞,特別是一些重大的事件,希望通過電視能夠給人一種真切的、及時的了解。我很少看電視劇之類的節目和綜藝類的節目。 【特邀嘉賓:陳曉明】我的電視生活很貧乏、很單調,主要看體育節目,如足球、籃球、乒乓球,新聞節目也看一看。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陳曉明老師, 電視文化是否因其影像的直觀性和傳播的廣泛性使人感到更平等? 【特邀嘉賓:陳曉明】電視確實給人們打開了一個外面的世界,個人坐在電視機前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離世界不那麼遙遠,世界就在我的身邊。同時,提升了個人的自我的感覺。在傳統社會,個人其實感到很渺小,因為他與外部世界是隔絕的,信息是少數人壟斷的。人們的自卑與屈服在很大程度上導源於無知。因為對外界茫然無知,所以個人有恐懼感。這使個人面對外部世界或事物時,就容易服從。電視節目,特別是新聞節目,拉近了個人與世界的距離,個人可以調整和外部世界的關係。現代社會的權力關係,被電視重新虛構為演員與觀眾的關係。這就比傳統社會平等多了。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陳曉明老師,您認為電視虛構了當代生活,那麼這種虛構文化是提升還是壓抑了人的主體性? 【特邀嘉賓:陳曉明】從總體上來説,我還是傾向於認為電視節目的虛構化空間,還是提升了人的主體性。這是我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哲學不同的地方。他們對大眾文化以及文化工業的正面積極作用是持懷疑態度的。首先,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説,實在世界本身是無底的,到底在哪一個意義上,實在世界的存在是確定無疑?這是形而上學爭論不休的問題,我雖然不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我也不認為實在主義具有絕對性。也就是説,我們的現實存在方式或多或少,以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都被"虛構"的。比如説語言。離開語言我們就無法生存,而語言與語言,語言與實在世界就有差異,這就是解構主義得以運作的理由。解釋學家也認為,語言是我和世界相遇的中心。這也表明,我們並沒有,或者説,我們並不可能現實的擁有一個原初的實在世界。其次,在電視節目的接受經驗中,觀眾還是有相當的選擇權,比如説遙控器的選擇權。因為選擇權的存在,電視節目製作人總是設想了一個具有決定觀看的觀眾。所有的選擇權和自主性都是在相對的意義來説,都是與傳統社會的相比較才能作出判斷。批判哲學,以及在中國的發揮,總是在做以偏概全的把戲。其三,從審美經驗的結果來説,接受者總還是從電視節目,從電視生活中獲得快樂,快樂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種形式,它總是獲得者了某種肯定性的交流。因而,從存在的質量來説,還是被提升了。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陳曉明老師,您是不是認為今日的日常生活在電視這種強勢媒體的衝擊下,舉凡政治、社會和歷史、經濟等等,現實已經在虛構或倣真的方式上與超現實合併一體,以至於我們現在生活在現實的審美幻象之中? 【特邀嘉賓:陳曉明】虛構化也是倣真化,倣真這個概念是鮑德里亞提出來的,在他看來,現實比虛構更陌生的老生常談已經失效,生活審美化的超級現實主義的階段已經失控,再也沒有任何虛構能與生活本身相匹敵。現實已經完全進入現實自身的遊戲領域,根本的不滿,冷漠的控制論的階段,代替了熱烈的幻想階段。鮑德里亞把後工業化社會的生活看成一個完全符號化的幻象,按傳統本質論或本體論哲學所設定的"現實"、"真實"、"本質"等等概念都受到根本的懷疑。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現實已經為符號以及符號對符號的模倣所替代。日常生活現實就是一個模倣的過程,一個審美化和虛構化的過程,它使藝術虛構相形見拙,並且它本身就是傑出的藝術虛構。實際上,虛構化也好,"倣真"也好,它都是消費社會到來的徵兆,消費文化本身就是虛構性的,只不過電視文化在這種虛構的倣真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們看看我們置身於其中的城市生活,已然感覺到處於符號急劇擴張的時代,過去被理解為物質實在性的"現實",現在已然為符號的加速傳播所遮蔽,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現實,被各種符號,也就是為各種話語,各種敘事,各種指稱所代替。消費時代把一切都變成商品,又把一切商品都變成符號,一切商品只有變成文化才能被順利消費。但事實上,生活的各個領域,現實的各種存在物,事件和事物,各項實踐活動——政治的、經濟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都無不被一個超級的符號化體系所表現,離開了符號化體系,我們無法感知我們面對的事實。在事物和我們知覺以及理解力之間,橫亙著一個龐大的符號系統。過去,我們把符號系統看成透明的,看成一種載體,得意而忘言,符號不過是認識現實實在世界的工具。然而,現在,符號的背後並沒有確定的、絕對存在的實在現實,無寧説符號背後還是符號。現實實在也已並且也只能以符號的方式存在。 【綠極極】符號可以是文化,同時文化也可以是金錢?我同意你的想像,但符號其實也簡單。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陳曉明老師,如何理解知識分子批判大眾文化這種立場?大眾文化,同時也是指文化工業和電視文化,如何警惕它的負面機制呢? 【yq117】我認為,大眾文化他首先是代表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群體,反映大多數公眾對文化的需求的同一性;其次,現在人們常説的大眾文化,他應該代表我們時代前進的發展趨向,符合社會大多數公眾的意願和要求;再一點,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由於國情的客觀原因,大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存有一些區別,但最基本的民族心理、生活習俗和對美好心靈的追求是相同的。沒有大眾的文化,就沒有反映時代的先進文化,大眾文化他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科學的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主流。 【特邀嘉賓:陳曉明】在中國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要強調"自由知識分子"的獨立立場,要和大眾有區別,這使他批判大眾文化的目標出現了問題,批判大眾文化的什麼?他在批判大眾的庸俗、從眾、媚俗。這就很奇怪,大眾文化就是面對大眾追隨大眾。就是媚俗,否則就不是大眾文化。就如同批判做鞋的為什麼不去生産電腦芯片一樣奇怪。我們應該明確大眾文化的民間特性,那種低廉的、隨意的、幻想的、感官的特性,在整個民族、歷史的文化結構當中,它們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沒有看到它的合理性,卻在批判它的特性,這反倒是值得憂慮的。而我們應該批判的是,當大眾文化以一種壟斷的文化工業形象出現,用低廉的、庸俗的、迷醉的表象來控制大眾的時候,它就會産生的控制性和整合性的機制。這就需要人文知識分子,特別是傳媒知識分子警惕並加以批判。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