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電視批判》第20次論壇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3-25 13:03:46 |
|
電視新聞報道應具有什麼理念?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董老師,您在國外做過電視,在國內也做過電視,就此您有哪些感受可以對我們談談嗎? 【特邀嘉賓:董關鵬】我做的都是新聞,或至少是資訊類的節目。對這些節目時效性太重要了,國內在這一點上顯然是還有發展和提高的餘地。尤其是出現了全球性的媒體事件,本身就是塑造全球媒介品牌的時候。海灣戰爭捧紅了CNN,中美撞擊和“911”事件幫助鳳凰衛視一夜成名,還有總是在第一時間做到最獨家的半島電視臺,“第一時間”原則是全球化時代對媒介的需要,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也許沒有準備好的“第一時間”的回應。西方國家的經驗是,媒體也好,政府也好,都會至少作出在告訴大家發生什麼的樣子。另外,在國內國外做電視還有一個不同,尤其是新聞節目,我們的研發和整體策劃還和國際標準有很大差距。如果時效性不能保證,質量和深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吧!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劉老師,您説過:中國的記者不需要“無冕之王”的彩帽,他們用筆再現歷史,是中國改革的推動者,在這您能詳細地解釋一下嗎? 【特邀嘉賓:劉建明】我在《媒介批評通論》中,提出過上述結論,目的在於強調,我國的記者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他們從事新聞報道的崇高使命,就是用自己的筆和攝像機展示真實的生活,忠實地報道中國當前正在進行的這場跨世紀的改革實驗。他們不需要、也不追求任何像無冕之王這類清高的頭銜和誇獎,而是嚴肅地、負責地引導社會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堅決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能。 就這一點而言,我國的記者並沒有淩駕一切的權力,他們既是人民的代言人,又是國家整體利益的維護者。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推動中國社會走向輝煌,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他們需要的是解放思想、腳踏實地的探索,真實有益地報道現實生活的一切。他們不是第四權力,更不是社會事務的評判者,而是新生活的參與者,和人民和國家管理者一道捍衛正義的事業,推動國家的進步,而不是高高在上、站在人民和管理者之外的無冕之王。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你們平時看電視嗎?就目前我國的電視節目狀況,你們能談一談個人的想法嗎? 【特邀嘉賓:董關鵬】其實好多做電視的人自己都不看電視,但我是屬於那種被別人“諷刺”為“自我欣賞”的人。自己的節目我總是又極其苛刻的的眼光審視,我原來在英國媒體的同事大都也是這樣的。我認為看別人的節目當然也很重要,由於專業的原因,非新聞的節目我幾乎不看。從政治傳播學的角度,我欣喜地發現,中國的電視新聞已經在以第一時間原則報道新聞,這本身就是進步。同時也加強了新聞節目的互動,與觀眾的資源共享等等都是中國目前電視發展中必須肯定的趨勢。我想,在全球化的時代節目的形式經過對外的模倣,對內節目之間的相互克隆,最終取勝的和經得起考驗的還得是最本土化的節目,莫多克也是這樣認為的。 【特邀嘉賓:劉建明】我經常看電視,出於職業的關係,我主要看的是新聞節目。總的看,我國的電視節目內容豐富,頻道多,電視文藝節目的生産量很大,每年有幾萬部。但精品少,總體質量不高,許多電視作品比較粗糙。為了改善電視節目的播出質量,應當在節目生産和播出的選擇環節中引進競爭機制,其中包括人才競爭、製作競爭和節目採購競爭。只有競爭才能産生優秀節目,淘汰劣質節目。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高雅的節目和電視的高收視率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你們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特邀嘉賓:劉建明】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也是無法調和的,這取決於電視傳播的性質和國民的文化素質。電視是大眾媒體,它的大部分內容應當是通俗化、大眾化的。高雅的節目主要面向文化層次比較高,特別是面向專業工作者,無須指望達到很高的收視率。電視節目始終存在普及與提高的問題,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程度的提高,一般受眾的欣賞水平會逐漸提高,高雅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也只能逐漸擴大受眾群,在未來某個時候才能顯著地提高。 【特邀嘉賓:董關鵬】我倒是覺得二者不存在矛盾,媒介有三個功能:告知、教育和娛樂,沒有節目就是高雅的,也沒有節目天生就是高收視率的。中央電視臺的《對話》既是高雅的,也是高收視率的,這個節目最初就是高雅的,但並不是高收視率的,它從低收視率到高收視率是經過一個過程的。節目製作者不應該為了高雅而盲目的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自認為高雅的節目不一定就真的是高雅的。不能為了高收視率而盲目的去降低節目的品位,這在中國是不被允許的。高雅的節目可以不通過通俗化和大眾化的過程就被廣大的民眾接受,前提是循序漸進,受眾目標明確。中低檔定位的節目,也應該借助開始的高收視率不斷的提高內容的定位高度,去影響帶動全民的媒介欣賞水平高雅化。
【網友嘉賓:欒軼玫】有人説電視是一種大眾文化,本身就是表象的、淺層的,我很希望與大家探討一下,電視需不需要深刻化?能不能深刻?如何深刻? 【特邀嘉賓:劉建明】不對,電視是表象的,但不一定是淺層次的。電視報道和電視文藝節目同樣能夠做到深刻化,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就是深度報道。它的許多報道和分析揭示了社會的重大問題,思想性非常強,很有深度。至於電視播出的某些優秀的電視劇和曲藝節目,也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它的藝術感染力和思想影響力不比某些傑出的影片差。 【高正奎】其實電視文化包容許多,有文藝、新聞、體育等等,大眾需要什麼,電視就有什麼! 【網友嘉賓:欒軼玫】可是您如何面對這樣的反駁呢?有人説既然電視需要深刻,那為什麼電視娛樂化傾向在不斷漫延?而娛樂化,甚至新聞的娛樂化都成為大家無法回避的問題。 【高正奎】我認為新聞的娛樂化是無法回避,有一些新聞也正在朝這一步走,但不是所有新聞都能娛樂化! 【網友嘉賓:欒軼玫】但是有人還是會擔心,當電視這種誕生在“娛樂懷抱”中的媒介而言,如果為了深刻,將自己的輕鬆娛人的特質放到一邊,會不會反而受眾的本質需求越來越遠了呢? 【高正奎】絕對不會!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電視節目怎麼做才能既滿足觀眾的需求,又能發揮它的引導功能? 【特邀嘉賓:劉建明】電視節目滿足觀眾的需要,是一個總話題。不同內容的節目滿足受眾需要的標準是不同的,因此這個題目應當按節目的類型來研究,不同電視節目的質量能否使受眾滿意,因節目內容的不同而需要作不同的分析。就電視劇而言,一部好戲受到觀眾的歡迎至少有三個要素,第一是要有一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的好故事,不是缺少情節的談話劇、居室劇或辦公室劇:第二是劇中的人物要有鮮明個性,有震撼人心的遭遇或大無畏的行為,這一切不是嬌柔造作、無病呻吟,而是真實、自然地再現,令人感嘆、回味無窮:第三,無論歷史劇還是現代戲,應當反映重大題材,特別是要反映當前的突出矛盾,提出和解決人民倍加關注和思索的現實問題,反映時代的重大主題,歌頌人民奮鬥精神和偉大業績。 對於電視新聞節目而言,受眾需要觀看的是每天國內外發生的大事,他們需要快點兒看到,迫切希望了解事實真相。他們不喜歡聽空話、舊話,對聽過幾十遍、幾百遍的話,他們失去了興趣,這樣的新聞沒有受眾。觀眾要了解的是事實,而且是新鮮的事實,這是電視新聞報道的規律,也是一切新聞媒體的報道能夠引導受眾的關鍵。空話、舊話從來不能引導觀眾洞察現實、展望未來,更不能啟發他們的思想,恰恰引導少數觀眾醉心於坐而論道、只説空話不幹實事的壞毛病。 【特邀嘉賓:董關鵬】這是所有媒體都要回答的問題,滿足觀眾的要求就必須有對市場的認真研究和受眾細分之後的可行性、系統化建議。必須有的放矢,媒體不能自娛自樂,如果明明知道受眾不接受某一種方式的傳播,也就起不到引導的作用了。在媒體競爭越來越強的時代,沒有時間和精力可以繼續浪費在對受眾需求的誤讀上。從內容到形式,甚至到節目的整體包裝,都必須與你所期待的目標受眾群僅僅吻合。西方政治傳播心理學説,先要讓人看見,而且看了,才能讓他們受到影響,其實這説的就是爭奪眼球的競爭吧。沒有眼球的關注,電視還能引導誰呢?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董老師,您心目中優秀的主持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您做主持時,對自己滿意嗎? 【高正奎】優秀的主持人是能夠把握大局並且對所主持節目有著很深的專業知識。 【拇指餅】還要有能與人做心與心交流的能力。 【特邀嘉賓:董關鵬】優秀的主持人至少不是我現在的樣子,因為他必須是全身心投入的,我還只能算是一個客座或是特邀主持人。在國外播音主持的經歷大多是現場直播的,主持人既使不是製片人也必須對節目的內容、對象、過程瞭如指掌,但是回國的部分主持經歷曾經讓我變得懶惰,有的時候人到了演播室還不知道今天被採訪的嘉賓是誰。只要能夠在短時間背下來編導實現擬好的稿子,就可以一樣安全播出。但是,我實在覺得這樣不是在主持,主持人應該和嘉賓一樣的活躍,他應該是有思想的。一個好的主持人,永遠都希望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在英美很少有40歲以下的名牌主持人,因為閱歷太重要了。優秀的主持人也需要找到最合適的節目,沒有人可以把所有的節目都做的天衣無縫。我願意在未來始終作為一個學習型的主持人,這個跟已經在學業和研究中取得成績的進展又完全是兩碼事。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劉老師,新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涵化,您能解釋一下電視新聞的涵化手段嗎? 【特邀嘉賓:劉建明】所謂涵化,是指媒體運用暗示的方式對新聞事實附加某種意義,把新聞事實加以意識形態化。新聞事實的涵化往往發生在政治、經濟新聞和道德觀念比較明顯的新聞。電視新聞的涵化大體有三種手段:一是選擇不同的事實具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動機,表現不同的思想傾向:二是機位不同,鏡頭拍攝的角度不同,包含著評價事務的態度不同,通常表現為記者的讚揚或反對、肯定或否定、突出或貶損的立場:三是報道分量的大小、多少,反映記者對新聞的重視程度和突出事實意義的程度;四是在新聞內容提要中是否出現、如果出現排列的順序的前後,説明媒體對新聞評價的程度不一樣。電視新聞頻道的記者為了突出某條新聞的重要性,一般把它列入新聞提要,更為重要的新聞,則把它放在頭條或前幾條。這些涵化電視新聞的手段,能夠強化新聞的意義,表達電視臺對事實的評價,比記者直白地講道理更能引導受眾的思考,使受眾對事實有更深刻的感受。新聞涵化,符合新聞報道的本性和傳播要素。
責編:張青葉、邢立雙、羅石曼編輯整理
|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