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文化—《電視批判》第18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52:57



周華斌老師縱論電視文化走向雅俗分賞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們面臨著一個由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衝擊帶來的燥動的時代。急功近利的傾向普遍氾濫,容易釀成虛浮的心態。在這種氣氛下,受眾喜新厭舊,從業者花樣翻新,文化百味趨於“一味”——追逐流行和時尚。
    電視節目片面追求收視率便有偏頗。從電視編導的角度講,“分賞”需要分工、需要分流。一家飯店只有那麼幾個廚師,手藝再高,總是一種味道。一個欄目只有那麼幾個編導,節目天天做、天天播,日復一日,老生常談,機械般生産,未免磨掉創作激情。編輯不同於記者,文藝報刊均非編輯自己寫稿,而是廣泛接受投稿,那麼電視臺為什麼只讓有限的幾個欄目編導疲於奔命地作機械化生産呢?如今社會上完全有能力創作音像製品,文藝界尤有能工巧匠,完全應該吸收這支生力軍參與節目競爭,接受篩選。在競爭中,將出現文化精品。
【yq117】周教授講得有道理,有競爭才會有百花齊放,才會提升質量,出精品,才會激發創作者的創新意識和潛能。
【特邀嘉賓:周華斌】看電視不是進劇場,不是進遊藝場,有點像進圖書館。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社會人看電視,文化人看電視,自會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評判。 

【高正奎】周老師:請問你認為現在的春節聯歡晚會還有沒有必要去追求高收視率?去迎合所有人的口味?
【高正奎】我的觀點是:現在的春節晚會是缺少精品,有必要放棄一定的收視率來提高精品率。目前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春節晚會已經不可能去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了。
【唐朝農民】春節晚會重在聯歡。沒必要去追求所謂的明星效應,因為明星的節目平時看得太多了,春節晚會更需要優秀的傳統的東西來呈現給大家。
【高正奎】重在聯歡,如何實現聯歡!通過網絡、168、手機短信? 
【唐朝農民】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一個都不能少。
【景芝景陽春】眾口難調,我覺得不是春節晚會不是迎合不了人們的口味,而是把春節晚會這種效應看得過於複雜了。因為春節晚會已經夠水準了,只是人們的那種氛圍已經夠舒適了而已。相信如果你仔細的坐下來看時也會覺得他很好,關鍵在在於當時人們已經生活在一種舒適而且融洽的氣氛中了。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想這也是各取所需的問題,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看同一個節目。應該説,受眾之間的審美差異是絕對的。春節晚會也可以有多種形式,或者説春節節目應該多元化、多樣化。實際上現在春節節目已經多元化、多樣化了,比如説可以看電影,可以看動畫片,可以看音樂晚會,可以看戲曲晚會,不一定都是綜藝晚會。綜藝晚會企圖做到雅俗共賞,爭取更多的觀眾,和家歡樂、高高興興,這也無可非議。至於收視率如何,不必作為衡量它是否成功的絕對要素。我想,隨著電視頻道的增多,受眾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大,觀眾會分流,春節晚會的收視率是否像過去一樣高,就很難説了。

【高正奎】周老師,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戲曲,那麼您對中國的戲曲,是喜歡還是什麼?
【特邀嘉賓:周華斌】既是喜歡,又是專業,尤其對於中國戲曲文化的研究樂此不疲。
【熱情薯片】我很喜歡在上海上演的《中國貴妃》,因為它很大氣,服裝也更真實感。
【特邀嘉賓:周華斌】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態,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文化藝術的結晶。在世界戲劇之林中,它是東方戲劇中的一支璀璨的奇葩。它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內涵,是説不完道不完的,或者説中國戲曲中存在著挖不盡的藝術寶藏。中國戲曲本身就是雅俗共賞的,也可以陶冶情操,獲得娛樂享受。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講,戲曲也體現著我們民族的一種生存狀態。與世界上的其他戲劇相比,它毫不遜色。
【熱情薯片】我小時候不喜歡戲曲,但是後來長大了就喜歡了,因為我喜歡它當中的臺詞,很像詩一樣,而且都是精華。
【特邀嘉賓:周華斌】但是我不是戲迷。除了戲曲以外,其他藝術我同樣喜歡,有的甚至更喜歡。比如説我喜歡文學,喜歡繪畫,喜歡話劇,更喜歡電影。在我的業餘生活中,看畫展、看話劇、看電影甚至多於看戲曲。
【高正奎】我也不是一個戲迷,但是我很注意戲曲在電視的傳播,正如你所説的中國戲曲是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的結晶,有著豐富的內涵。但是我也發現有些電視節目對戲曲並沒有多麼好的傳播。
【網友嘉賓:韓俊偉】周老師作為戲劇家周貽白先生的兒子,秉承父業,對戲劇戲曲學造詣頗深。作為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對廣播電視文藝又有深入的研究,論述頗豐。我原來讀碩士時的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學,系統學習過古典小説和戲劇,對戲曲學感情很深。現在作為周老師的學生,主攻廣播電視藝術學,也是一片開闊的研究天地。

【網友嘉賓:韓俊偉】周先生您好:有人認為電視文化充其量是快餐文化,是俗文化,不可能有什麼品位,出什麼精品,請您就這種説法談談。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只能説電視是大眾文化。電視中有很多快餐文化,但不都是快餐文化。大眾文化中蘊藏著精品。比如説,《水滸》、《西遊記》、《三國演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通俗小説,但是不能説它不是精品。法國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顯然屬於大眾通俗文化範疇,這部作品流傳了幾百年了,至今受到包括文學家在內的大眾的喜愛,也應該説是大眾文化中的精品。所以,大眾文化中有快餐,也可以出現精品。甚至可以説,隨著歷史的發展,隨著受眾欣賞口味的變化和欣賞水平的提高,大眾文化中必然可以造就精品。就電視劇講,目前通俗電視劇的水平,已經接近於嚴肅的電視劇,有的甚至超過了一般認為正統的電視劇的水平。從藝術上講如此,從思想內涵上講也是如此。今天的電視劇作品,獲獎的也罷,觀眾喜歡的也罷,大部分屬於通俗電視劇範疇。這些可以反復欣賞的作品,有比較強的生命力,就不一定是快餐了。

【網友嘉賓:韓俊偉】周先生您好:有人認為電視文化充其量是快餐文化,是俗文化,不可能有什麼品位,出什麼精品,請您就這種説法談談。
【唐朝農民】周老師:戲曲當然沒有假唱問題的存在,請問你如何看待電視晚會中的假唱行為?
【特邀嘉賓:周華斌】如果不是製作的電視片子,而是現場直播的晚會,應該杜絕假唱。
【唐朝農民】可年年講杜絕假唱,假唱依然盛行,不知道這樣下去受害的是歌手本身,還是整個中國音樂基礎?

【網友嘉賓:韓俊偉】周先生您好:請您談談電視藝術如何處理好適應大眾和提高大眾的關係?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想這是一個辯證關係,需要電視臺的領導和製作部門來把握。也就是説,在節目編排和節目製作中,應該有意識的加大對精品節目的投入。這類節目不一定多,但是一定要有。俗話説,十年磨一劍,有的節目是需要在經濟上、藝術上、時間上花大功夫的。這樣的節目不受時間的限制,生命力更長,播出頻率也高,下功夫也值得。我前邊説過,新聞是喜新厭舊的,永遠追逐時代和生活的浪花,幹一個扔一個,否則就稱舊聞了。文藝是喜新戀舊的,往往追求永恒。尤其文藝節目,要創作出能夠留得住的精品,像快餐式的機械化生産,是不夠的。

【網友嘉賓:韓俊偉】周先生您好,電視文化是面向大眾的,需要通俗化,但現在很多作品單純追求商業利益,一味媚俗,滑向庸俗化。請您談談當前電視藝術製作如何避免庸俗化的傾向?
【開往春天的地鐵82】出現庸俗化是商業運作和電視文化結合不成熟的表現,形象一些是電視文化給商業運作的定位不成熟的表現!
【高正奎】這樣的節目收視效果還是很高的,是説明我們觀眾的品位在下降還是什麼原因?
【熱情薯片】我也有你説的那種感覺,我也很想聽一聽周老師的意見。
【開往春天的地鐵82】目前電視文化中存在的最大缺點就是單一的模倣,我們不難看到,每當CCTV推出一檔全新的節目,而無數的地方檯就會摹倣開來,他們不懂得去吸收和創造,更不懂得主動去尋找一個優秀的節目定位!
【唐朝農民】這是個克隆的年代,我們無能為力。
【開往春天的地鐵82】真不知道電視臺的那些策劃在做什麼?
 
【網絡主持人:絲路】周老師,您對於中國地方戲曲情有獨鍾,提出對一些面臨失傳的戲曲要“搶救”,您認為電視傳播應該在這方面做哪些工作?
【高正奎】前幾年的音配像工程就説明國家是很重視對我們民族精華的保護。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同時加強新劇的創作。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確實喜歡一些地方戲曲劇種,甚至喜歡一些被認為很俗的地方戲曲劇種。比如説二人轉,比如説上海滑稽戲,比如説高甲戲的醜婆子,我認為其中有俗的可愛、俗的大雅的、不可取代的民間生活和民間藝術的魅力和真諦。至於某些地方戲曲劇種的失傳問題,其中存在著藝術規律,不是人為的“搶救”可以扭轉的。劇種的失傳不等於戲曲的失傳,某些被稱作為“天下第一團”或“天下唯一團”的劇種,已經不能適應當今觀眾的審美需要。它的存在,主要是歷史性的價值,藝術上的粗糙是不可回避的。那麼對於這些劇種,主要是把它記錄下來,保留它的“文物”性的價值。我認為不必打強行針,失去了觀眾的戲劇,是不會有生命力的。我想在電視傳播領域,對現存的劇種、劇目要進行分析,有的原汁原味的記錄,有的進行藝術的加工或改造,有的吸收其中的有益的藝術因素加以再創造,這也是我們歷來提倡的戲曲發展的“三並舉”方針所提倡的精神——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劇三並舉,也就是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的“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方針。

【高正奎】周老師,我只想問你,你心中理想的電視節目如何去傳播戲曲?中央電視臺現在有一套戲曲頻道,浙江衛視,河南衛視都有自己名牌的戲曲節目。許多人不喜歡看戲曲節目的原因是不是他沒有什麼新劇?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想電視戲曲至少應該有這樣四種類型:第一,舞臺紀錄片,也就是轉播實況;第二,舞臺藝術片,也就是經過電視語言加工的戲曲劇目,應該是藝術性高於舞臺的戲曲劇目;第三種是戲曲故事片,現在通常稱之為戲曲電視劇;第四種是戲曲文化片,通常稱之為戲曲專題片,它所觀照的戲曲不僅僅是舞臺上戲曲,而是臺前幕後、演員觀眾、古往今來、戲曲民俗等等,也就是與戲曲相關的一切民俗文化事項。當然,也不排斥票友戲迷上臺,票友戲迷與演員互動。因為電視有聲像和傳播的優勢,有即時傳播的優勢。因此,戲曲文化的傳播要比書刊的傳播、錄音和錄像帶的傳播,要優越的多。近半個世紀以來,借助於電視的傳播,戲曲文化顯然大為普及了。至於戲曲的前途、前景,是否還能像上世紀前半葉那樣輝煌,那樣傲視一切,我想未必。不過,戲曲藝術是不會消亡的,因為它的藝術魅力沒有一種藝術可以取代它。
【高正奎】説到戲曲電視劇,我認為中央電視臺在這點上做的還沒有安徽電視臺好!
【熱情薯片】我喜歡看黃梅戲。

【黑頸鶴2】請問周老師,聽説你是戲曲學權威,請問電視戲曲片怎麼才能拍得好看?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不是權威,我就是一個戲曲界的小兵。電視戲曲片我想應該往精品上拍攝了,應該拍的好看一點,甚至唯美一點,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傳統摺子戲,用電視的燈光、照明、服飾、蒙太奇等等,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推敲,拍成電視藝術片的精品。我看過外國的一個叫《鐘樓怪人》的舞臺藝術片,實際就是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影視、燈光、攝影的處理令人拍案叫絕,確實是舞臺上歌舞劇的精品,而且是舞臺上難以比喻的影視藝術的精品。我們現在戲拍的很多了,但在影視表現上往往是城市性的鏡頭轉切,大白光亮堂堂,給你講一故事就行了。在影視鏡頭處理上,燈光照明特寫等蒙太奇手段的運用上,水得厲害。只能説是記錄,不能説是影視藝術。所以,我呼喚用影視語言拍攝的戲曲精品的出現。
【熱情薯片】嗯!我相信用電影語言拍的戲劇一定會有超乎想象的魅力的。
【特邀嘉賓:周華斌】影視戲曲精品的拍攝應該以導演為中心,而不是以演員為中心,導演應該整體把握這部片子。為了精品的需要,演員是一種符號,可以供導演選擇。
【熱情薯片】我也覺得,因為只有導演才會更全局性地考慮。
【網友嘉賓:韓俊偉】仲先生您好:西方國家電視頻道劃分很細,如體育節目就分為田徑頻道、球類頻道等,球類節目又有分為藍球、足球、排球、壘球等頻道。雅俗分賞是欄目劃分的趨向,但會帶來電視觀眾收視群數量的變化,影響廣告效益的分配,在實踐中該如何操作呢?

【網絡主持人:絲路】周老師,請您對此稍加點評,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並不十分愛看戲曲,您怎麼看待?
【特邀嘉賓:周華斌】有一位網友説的很好,戲曲有雅有俗,有極度高雅的也有極度貧俗的,比如評劇《花為媒》趙麗蓉演的臭丫頭。而且還有這樣一種現象,戲曲離不開丑角,即使是最高雅的《牡丹亭》、《西廂記》之類,原本也有不少看起來很俗的插科打諢。戲曲往往離不開醜,通過醜來增加俗趣,與高雅的生、旦相映成趣。所以不能籠統地説,戲曲是高雅文化或者世俗文化,它或雅或俗,雅俗之間既有共賞也有分賞。從戲曲當中了解歷史固然很有意,但戲曲的主要任務還不是普及歷史知識,還是要給人以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
【熱情薯片】我覺得那種臺詞,更是一種享受。
【香噴噴的老鼠】關於戲曲屬於高雅文化還是俗文化,這實在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裡高雅,通俗以什麼來作為評判標準?以聽眾的多寡?以聽眾的理解力?如果這麼來看,為何通俗流行音樂受大學生青睞。而戲曲受老年人青睞,或許是些沒有受正規學校教育的老年人佔多數呢。 電視不要動不動就給人或物蓋個不倫不類的帽子,貼個無中生有的標簽。戲曲通過電視這個媒介展示給大眾,尤其是老年人,不一定要因為它的高雅性強加給年輕人,對於傳統或新生事物的接受一樣,都需要時間的積澱。而且,節目是有定位的,戲曲節目就是針對小眾群體的嘛!
【特邀嘉賓:周華斌】香噴噴的老鼠你的看法很正確,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看戲曲有時候看看高雅的,有時候就要看醜,要看二人轉。民間二人轉演員經常演傻子,不亞於趙本山,它與生活的貼近儘管看起來似乎很俗,但是令人捧腹大笑,發人深省。

【高正奎】我一直在想我們應該製作什麼的電視戲曲節目,才能讓我們的年輕人接受,讓他們更好的接受這我們民族文化的結晶,請周老師的弟子回答。
【網友嘉賓:韓俊偉】戲劇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無疑要發揚光大。傳統劇場戲劇和現代科技傳媒的結合,大勢所趨。運用電視這一視聽媒體,結合電腦特技等數字技術,以21世紀的全新樣式,傳承古老的東方戲劇藝術,也是文藝領域與時俱進的體現。
【網絡主持人:絲路】周老師,有人説大俗即大雅,您也提到雅俗之間的界限有時比較模糊,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以追求雅俗共賞為目標呢?
網友嘉賓韓俊偉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沒有説不能以追求雅俗共賞為目標,我只是説提倡一下雅俗分賞更有利於豐富電視頻道、創造電視文化精品。目前,傳播界多媒體百舸爭流,文化藝術的多元化已成趨勢,包括消費、時尚、生活、文化、藝術各有觀眾的份額,大而全小而全,雅俗共賞固然是一種文藝追求。但是,在“雅俗共賞”的幌子下,在“為大眾的幌子”下往往忽視了讀者、受眾全體的差異性。目前從中央到各省的電視臺,節目的雷同化比較嚴重,差異性不大。因此,我想提倡一下節目的雅俗分賞,意圖是承認受眾的差異性,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的情趣愛好,給受眾更多的選擇餘地。
【特邀嘉賓:周華斌】提倡雅俗分賞,同時也提倡節目製作的分工和分流,充分發揮節目製作人的聰明才智,在更大的領域裏給節目製作人以更大的餘地,創作出形形色色的、多種樣式的、雅俗情趣各得其所的精品。

【網絡主持人:絲路】周老師,我對雅與俗的理解是很多曾經是通俗的藝術,因為時間的距離不再流行了,很少人去欣賞,因為受眾小而使他束之高閣,不知我的看法如何,那麼又怎麼來區分雅俗這一問題
【特邀嘉賓:周華斌】雅和俗是一個歷史性的相對的現象,曾經屬於俗的東西後來變的雅了,所謂物以稀為貴,奇貨可居了。但是,俗的東西並不是留下來都會成為雅的,這裡面仍然有一個選擇。束之高閣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文物,有的或許是應該扔掉的垃圾。其實,拿京劇來説,過去是俗藝術,唱詞的句子不同,演員光著膀子,被陳獨秀、胡適等人,批評為落後的、野蠻的藝術,隨著藝術的進步,京劇的改良,觀眾的評判和選擇,它本身也不斷的更新淘汰,精益求精,以至於被現代人認為是雅藝術了。

【網絡主持人:絲路】請網友回答:你們認為戲曲是屬於電視中的高雅文化還是俗文化範疇,你們喜歡看戲曲嗎?你們希望戲曲與電視應該如何結合?
【高正奎】應該是高雅文化,比較喜歡看,創作新的、貼近生活的戲曲電視劇。
【gdhzlc】不能一概而論,有高雅的也有俗的。
【熱情薯片】大多都高雅,因為我認為凡是戲劇大多都是久經歷史變遷,而流傳下來的。
【hulunbeir】對呀,能從裏面學到一些歷史,比看歷史書有趣多了。
【黑頸鶴2】仲老師,我完全同意您的觀點。問題是,現在有一幫“理論家”,一説起“民族”兩個字就過敏,就説是“民族主義”,好象跟“納粹主義”一母雙生似的。我就在想啊——沒有民族主義,抗日戰爭能勝利嗎?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共4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