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30日晚7:30,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雜誌主編仲呈祥,北京廣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華斌作客《電視批判》論壇,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文化?”這一主題以及電視不僅僅是雅俗共賞的文化應該走向雅俗分賞;電視文化在當代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當中難以替代的作用及如何進行電視批評等網友關注的話題,展開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討。 一些熱愛《電視批判》論壇、關注電視文化發展的新老網友聚集在這裡,他們話語中閃爍的睿智的火花,使《電視批判》論壇在初冬的寒夜裏,感受到了思想的溫暖。
【網絡主持人:絲路】各位新老網友,大家晚上好,歡迎大家準時登錄我們《電視批判》論壇。今天作為特邀專家來到我們網絡互動直播現場的兩位老師分別是: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老師,戲曲研究專家周華斌老師,他們同時也都是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我們特邀的網友嘉賓是北京廣播學院的博士生韓俊偉,今天我們繼續圍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文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特邀嘉賓:仲呈祥 】開場白:網友朋友們,大家好!人類的信息傳播大概經由了書籍文化傳播之後,進入了電視文化傳播階段,電視文化覆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強,恐怕是書籍文化難以企及的。電視文化在當代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當中起著別的文化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人們特別青睞電視文化。黨和政府要用電視文化凝聚和激勵全民族;人民群眾希望電視文化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文化需求。可以這樣説,過去是一吃、二穿、三用,現在得加上一個四看,看什麼,每晚看電視。這樣一來,就給電視人肩上賦予了神聖的職責。如果電視文化的思想內涵比較深刻,文化含金量比較高,審美情趣比較健康,那麼作用於最廣泛的受眾的心裏就培養和造就一種深刻而不膚淺,沉穩而不浮躁,幽默而不油滑的鑒賞心理。這種群體性的鑒賞心理是一個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因此,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
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左) 廣院教授周華斌(右) | 【特邀嘉賓:周華斌】開場白: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想今天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文化應該是多元的電視文化。我把電視比喻作劇場、遊藝場,更比喻作圖書館。有時候從文化的角度看,人們看電視希望得到文化的信息和文化的享受,好比上圖書館。作為大眾傳播媒介,我想需要的不僅僅是大眾通俗文化,而應該是一個大眾的公共圖書館,人們在其中可以各取所需,獲得各類文化的熏染和享受。我希望電視不僅是雅俗共賞的文化,也應該走向雅俗分賞,所以我想就這個問題大家可以討論,我也會表示一下我的觀點。 【網友嘉賓:韓俊偉】各位好,很高興今晚能和大家一起與仲先生、周先生討論一些關於電視文化方面的問題。
網友【傳播快樂】關注電視文化與電視批評
【傳播快樂】周教授,你認為目前國內學者中有沒有高質量的電視批判著作,你心目中的電視文化是什麼樣的?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覺得在整體上電視批判不夠,高質量的電視批判著作我還沒有看到,現在在電視界基本上是一片頌揚聲。所有的文化形態,沒有批判就沒有進步,就難以提高,只能在原地踏步。所以我想倒不是某一部電視批判著作如何如何,而是所有的傳媒包括紙質傳媒如報刊等等,要造就一種電視批判的風氣。我記得80年代,《北京晚報》就有很多觀眾對於電視劇批判的文章,雖然小,但是很精到。前幾個月我看到北京晚報對電視劇“一句話”的批評,都是來自讀者。話説的十分到位,有時候雖然尖刻或者幽默,但是給人印象很深,甚至是專業批評家都想不到的。但是對於電視從業者來説,是很有好處的。 我心目中的電視文化,應該是多元化、多樣化、或俗或雅的、或嚴肅、或風趣,有時候讓你掉眼淚,有時候讓你捧腹大笑,但是不要太多的板面孔,太多的好為人師。因為我看電視也在一種休閒狀態,在休閒中得到一種文化的、藝術的享受和陶冶,就十分滿足。我不認為我是雅者,我更多的情況下是一個俗人,我也和我周圍的所有老百姓一樣愛哭、愛笑、愛鬧。我希望獲得一種並不沉重的快樂的人生。當然,説實話,我的生活比較沉重,其中也包括責任,所以在看電視的時候我想我不要在如此沉重了。 【gdhzlc】非常贊同。 【熱情薯片】我覺得如果想要批判的人,應該要有所認識,我們的批判某些時候還停留在那種層面,如果任何事情都那麼淺,那能叫作批判麼?
【傳播快樂】我想請問仲先生,在現今的中國,電視是第一媒體,這麼強大,要對它進行批判很不容易,你覺得該怎樣開展呢?作為一個有良知的電視文化學者,你敢批判央視嗎?你認為央視有哪些值得批判的呢? 【世界電信】這個問題問得好呀! 【傳播快樂】期待仲老師的回答。 【特邀嘉賓:仲呈祥 】電視是現代化的傳媒,是先進生産力發展的結果,先進文化憑藉電視得以傳播,是我們所提倡的。我首先要説,我們不是批判電視,批判電視猶如批判一种先進的傳媒,這是不行的。所以,準確的説,我們開展的是電視文體的批判。在我看來,當今的電視文化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止于觀眾的視聽感官産生快感和刺激感,另一類是力求通過觀眾的快感達於心靈,使觀眾得到認識上的啟迪、靈魂的凈化,由快感而昇華為美感。這後一類文化才稱得上是人類的審美文化,在我看來,作為藝術品,只有審美文化才有資格進入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行列。因此,我們應當大力暢倡這後一類電視文化,這類電視文化才真正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即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而前一類文化應當在精神生活多樣化的時代,允許它存在,允許不等於提倡,允許也是應該有限制的,即要力求無害,須知,如果僅僅滿足於視聽感官的刺激感和快感,把跟著感覺走當作人生哲學,那很容易喪失理想,消滅鬥志,甚至於誤入賴昌興們的“紅樓”的。 【傳播快樂】批判是有血有肉的、有感覺和智慧的創造者的活動。 【傳播快樂】我想問兩位專家,我們需要不需要電視批評?如果要,那我們批評什麼呢? 【傳播快樂】最為平庸的批評也是最安全的,既不會得罪作者,也不會使自己露怯。
【傳播快樂】有位作家説:“我們這個時代的病就是沒有感覺。當下的批評界害怕承認自己首先是一個讀者,而不是批評家。批評家們對作品毫無感覺,更説不上有獨到見解。”請問周教授,您對此有何看法? 【熱情薯片】我覺得你提的這三個問題太有質量了、也最實際! 【傳播快樂】過獎!我更希望能聽聽周教授對此的看法。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認為我們這個時代很有感覺,不像舊社會那樣麻木不仁,當今是人性迸發的時代,是個性張揚的時代,怎麼會沒有感覺呢?問題是有的青年人跟著感覺走,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規範,往往要走一段東倒西歪的路。批評家首先應該是一個讀者,而不是一個道學家,它應該和老百姓的審美感覺、欣賞水準共呼吸、同歡喜、共悲哀。如果一個“批評家”沒有感覺,或者只是某一種觀念的符號,他説的話老百姓也不會認可的。
【傳播快樂】感謝兩位老師的精彩回答。我還有一個問題特別想請問兩位,那就是面對今天一些粗製濫造的電視節目,你們希望出現什麼樣的電視批評家? 【特邀嘉賓:仲呈祥 】我認為,應該是電視文化批評家,而不是電視批評家。電視是一種現代化的傳媒,你批評它幹什麼。電視與文化結緣,形成了一種電視文化,那確實需要批評了。我們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美學觀的電視藝術批評家。他們為優秀作品鼓與呼,為這些作品鳴鑼開道,他們敢於直面批評那些思想貧乏,藝術粗糙,情趣低下的偽劣産品。同時,他們還應著意于久遠,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文化理論和電視藝術美學體系添磚加瓦,使中國的電視文化在科學理論的導引和美學營養的支撐下健康繁榮。 【傳播快樂】我們的時代充滿了熱鬧,電視節目的數量和電視節目的質量沒有保持同步的發展。一些節目粗製濫造,文化含量偏低,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批判精神的在場,兩位老師是怎樣理解當代的批判精神的? 【erwanan】這個問題問得好!我想用一位作家的話來回答你的問題。那位作家説:“社會的批判精神只能落實到青春血肉之驅那裏,落實到對知識還新鮮、自覺、尊重的知識人那裏,落實到篤信知識乃是祛除人生苦難的思想寫作者那裏。” 【yq117】對電視文化進行批判,是時代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現代人對精神價值的一種追求。通過對不斷發展的電視文化進行深刻的理性批判,才能使我們的電視文化更加適應大眾的需求,發揮她的積極的能動作用,不斷為人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的不斷進步。
【傳播快樂】那麼批評作為一種判斷在實踐中怎麼能保持它的清醒?請仲老師回答。 【熱情薯片】理性地批判。 【特邀嘉賓:仲呈祥 】批評家是靠作家、藝術家辛勤勞動,拿出作品來討口飯吃的,批評家對作品要作出清醒的判斷,首先必須對現實生活正在行進的時間有著清醒的把握,必須堅持科學的美學觀和歷史觀,擅于吸收當代人文科學界乃至自然科學界新鮮的成果,以武裝自己的頭腦,也就是説,一要在藝術上反應靈敏,建構主體健全的藝術神經;二要在思想上有眼光,擅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見微知著,洞若觀火,從審美直覺昇華為理性認知。
【傳播快樂】我想請仲教授談一談,新一代知識人怎樣在舊一代知識人的基礎上更好地成長,來構建新的電視文化。 【特邀嘉賓:仲呈祥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應當成為我們新一代知識人的座右銘。具體來説,我以為應當做到三條。第一,必須紮根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厚土沃壤當中,繼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這才不會虛飄;第二,必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獲取新知,這才能做到與時俱進;第三,必須以開放的眼光,擅于吸收和借鑒世界上適合中國國情的優秀的文化營養,為我所用,這才能為人類文明做出新的貢獻。三條缺一不可,相互相融,整合,就能創造出具有時代感的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化精神。這應當成為新一代知識人相互共勉的一種共識。 【熱情薯片】我覺得文化需要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根基、時代的氣息、創新的精神、外來的融合。另外再加一點,純潔性也是價值! 【網友嘉賓:韓俊偉】我同意仲老師的觀點。
【傳播快樂】關於文化在人世間的地位,西方學者認為,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兩位老師是否贊同這個觀點呢?那我們應該怎樣建設電視文化和互聯網新媒體文化呢? 【特邀嘉賓:仲呈祥 】應該説,一個社會的進步取決於這個社會的物質生産和精神生産,兩手都要硬,缺一不可。但文化作為人類存在的一種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西方人類學者在內的,許多學者都普遍認為,完整意義上的人一方面是為傳統文化所塑造的人;另一方面,又是創造有別於傳統文化的新文化的人。因此,文化應是一個社會先進的動力、還是一個社會先進的先導。所以,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沒有文化的國民是愚蠢的國民。電視作為一种先進的現代化傳媒,電視文化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影響力大,在一定意義上,他已經將書籍文化擠到不像往日那麼輝煌的一個地位上去了,它已將許多受眾,尤其是青少年調離了圖書館,遠離了書齋,這是當代人面臨的嚴峻現實。我們應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保持較高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和健康向上審美情趣的電視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熱情薯片】我覺得在當今一個這麼樣忽視文化的社會裏,多呼籲兩聲非常有利!
【傳播快樂】大學至高無上之處在於給人類提供改良文化、創造文化、延續生命和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智力平臺。作為大學教授,我想問周老師,您認為互聯網作為人類的重大發明,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個智力平臺嗎? 【傳播快樂】我們應該怎樣來共同建設這個新媒體文化的智力平臺呢? 【yq117】我認為,互聯網在當今時代的出現,拉近了人們互相交流的距離,通過這種快捷近距離的交流,不但加速了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人類智慧的傳播速度,這對於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無疑是一個新的偉大創舉。
【傳播快樂】仲先生,電視與流行文化有很強的聯絡嗎?怎樣創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電視文化? 【特邀嘉賓:仲呈祥 】電視與流行文化確實有較強的聯絡,電視的兼容性很強,它不僅有電視新聞、電視體育節目、電視服務類節目,而且有大量的電視藝術節目,電視可以與文學藝術的諸般樣式,包括小説、詩歌、散文、報告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話劇、戲曲、曲藝結緣而産生五花八門的電視藝術節目。這其中流行的文藝形式常常搶先看準了電視,大量的“嫁”了過去,造就了數量可觀的電視流行文化,這是事實,對這類文化我們不必驚慌失措,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去盡可能的提升這類作品的文化品位和美學品位。我們還應該看到,另有一些高雅的、嚴肅的文藝形式也看上了電視這種現代化的傳媒,紛紛“嫁”了過來,造就了電視散文、電視小説、電視戲曲以及格調高雅的電視劇等節目。我們應該大力的倡導和扶持後一類節目,觀眾的鑒賞修養是需要培養,更需要灌輸的。我們只有積極的適應觀眾的需求,為了提高去適應,適應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才能不辜負時代和人民對我們的重托,相反,消積的順應低級趣味,把流行的一概當作自己所追求的那勢必強化某些觀眾的不健康的審美情趣,被強化了的不健康的審美情趣勢必反過來推波助浪,刺激某些不清醒的創作,創作出格調更低下的作品,那樣就使精神生産與文化消費陷入了可怕二律背反即惡性循環。
【傳播快樂】本雅明評波德萊爾、海德格爾評荷爾德林、裏爾克,別林斯基評俄羅斯文學,都是很出名的批評。我想問仲教授怎樣看待他們的批評精神?《電視批判》應該向他們借鑒和學習什麼呢? 【特邀嘉賓:周華斌】我想《電視批判》作為一個網絡的論壇,應該是人民大眾的論壇。可以多讓關注電視的受眾來這裡作客,對於尖銳的批判,保持寬容度,或許,某些來自受眾的無所顧忌的批評意見更能對目前的電視節目帶來振動。 【特邀嘉賓:仲呈祥 】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一些優秀的文藝批評家的成功經驗,正如你所説19世紀俄羅斯的文學批評是非常了不起的。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都給我們留下了光輝的批評實踐。別林斯基就曾説過,對於批評家來説,第一位的工作是進行美學分析,因為一部作品經不住美學分析,再對他進行歷史分析就沒有意義,因為它很可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但是他又説,在對作品進行分析時,任何看清歷史分析的作法都是不足為舉的,因為那樣做將離開歷史的主潮。他的這些經驗之談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一個優秀的藝術典型,他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作家、藝術家的塑造,也在於批評家的評析,是兩者共同創造的結果。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