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電視批判》第17次論壇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53:30 |
|
其他網友 VS 特邀嘉賓
【荒漠烏鴉】請問李教授、史博士,現在新聞的載體多種多樣?您是怎麼看待電視新聞的發展的? 【特邀嘉賓:史安斌】應該看到電視新聞媒體也受到了其他媒體的影響,例如:現在的電視新聞媒體就出現了分眾化的趨勢,像央視推出的新聞聯播、晚間新聞還有午夜新聞他們的側重點不同,指向的受眾也不同,這實際上是體現了網絡媒體分眾化給電視媒體帶來的影響。另外,網絡媒體帶來的互動性和參與意識對電視媒體影響也很大,這一點在美國的電視新聞中體現的更加突出,例如: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每週日推出的this morning(今天早晨),一般是邀請美國的高層人士與電視記者作面對面的訪談,在網絡媒體出現以後,它增加了與觀眾的交流,例如觀眾可以通過E-MAIL和電話參與到節目中去,類似這樣的節目我們在中國的電視新聞媒體中還比較少見,相信在今後會有這樣的節目形式出現。
【吹皺春水】您認為央視網站與CCTV二者之間應形成一種怎樣的關係,彼此起到什麼作用呢? 【綠極極】請問史老師,我們討論的新聞,應該是單向的(即媒體—觀眾)。新聞連線互動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特邀嘉賓:史安斌】你所説的單向性實際上體現的是傳統的新聞觀念,在網絡日益發展的今天,單向傳輸已經不能適應新一代受眾的要求,因此通過電視與網絡的結合和你所説的連線互動,才能做到新聞觀念的更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綠極極】謝謝你的解答,祝你今晚愉快。
【荒漠烏鴉】史老師,您説要看到電視新聞給其他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那怎麼看待其他媒體新聞對電視新聞的影響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覺得這位網友實際上點出了我剛才的回答中沒有談到的另一方面,例如:現在的電視新聞媒體中流行的深度報道就受到了來自文字媒體的影響,比如説《新聞調查》這個節目就吸取了文字媒體中深度報道的許多模式,而且這種影響是相當積極的,這有助於克服電視新聞媒體帶來的極複雜微妙的事件簡單化、戲劇化的不足。 【高正奎】就目前,我認為中國電視新聞報道最好的時候是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的那天晚上,沒有可預見的新聞事件,各個工種又是那麼的配合,雖然是短短的幾個小時,但是我認為他體現了我國電視新聞報道最高水平。
【高正奎】電視新聞需要不需要與時懼進?與時代同步,假如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怎麼做? 【特邀嘉賓:李希光】電視新聞和印刷媒體的新聞一個主要的差別在於電視新聞是長而短,報紙是短而長。電視新聞為什麼是長而短呢?因為我們做一下比較,用半個小時看半個小時的《新聞聯播》,你能看多少字?(如果按播出字數來講)你能看多少新聞,如果是一分鐘一條新聞,你最多看20條新聞,那就是説它長而短,或者長而少;如果電視平均一分鐘一條新聞,也就是200、300個字一條新聞,僅僅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的背景分析。作為報紙是短而長,我用幾個小時的時間看《北京青年報》都看不完,所獲得的信息量,不僅獲得的條數而且看到的內容也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僅有細節的描寫,甚至有背景、分析、評論,但是這不是説電視沒有它的優勢,電視和印刷媒體的主要優勢體現在畫面上,因為電視的時間是非常珍貴的,電視體現在時間上的賣點,每一秒都是在幾萬元計算,因為他要求畫面非常煽情,9.11畫面就是一個非常煽情的畫面,長江洪水中被救的畫面也是非常煽情的畫面,在這方面一般的報紙記者寫不出的這樣可以留下永恒畫面的文字,當然一些優秀的記者還是可以寫出來的。 什麼叫與時俱進,我們先要給與時俱進做一個定義,就是與時代共同進步。時代如果進步,我們就要與時俱進;如果時代退步,我們一就不可能與時俱退,所以我們強調與時俱進。電視的傳播手段,它的硬體,保證現象的數碼技術,包括多少攝像的小型化、數碼化,包括無限傳輸,衛星傳輸,這些技術都是我們許多學習的,而且在技術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一定搶佔我們的制高點和優勢。但是在電視同時又是一個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媒體。作為新聞報道,它有一些東西是無法與時俱進的,它是永恒的,而且永遠停留在那個地方不可動。比如電視報道跟任何一個媒體一樣,永遠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新聞的公正性原則和新聞的平衡性原則,無論電視傳播技術如何發展,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是不可以改變的。
【綠極極】請談談我們的電視新聞如何與國際接軌?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覺得接軌這個問題是比較籠統的,因為中國的電視新聞媒體要考慮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不能完全照搬美國的模式。例如在美國的新聞頭條特別是地方的新聞中,80%都是事故或者是刑事案件,我想如果中國的電視新聞媒體也這樣做的話,觀眾肯定不接受。我舉一個例子,像我們在海外的很多華裔的觀眾,如果他們是來自大陸對台灣的中文節目、中文電視有一種抵觸情緒,因為台灣的新聞報道完全是照搬了美國的“壞消息才是新聞”的理念,所以來自大陸的華裔的觀眾很難接受。談到接軌一定要考慮到當地的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欣賞習慣,任何絕對意義上的接軌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連肯德基也在賣米飯,你説是誰在和誰接軌?
【batisituta 】請兩位嘉賓談一下,今天的世界到處充斥著來自西方的聲音,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它事實性地聒噪著。我們如何抵制呢? 【特邀嘉賓:李希光】看到半島電視臺在阿拉伯這樣的一個地區誕生,而沒有在中國誕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心裏感到很慚愧。所喜的是,中國雖然沒有半島電視臺,但是半島電視臺,已經在北京設立了記者站,那麼很多中國媒體,發佈出去的聲音,半島電視臺就可以通過這樣一家獨立的第三世界的電視臺,把中國的聲音發出去。關於中國媒體,充斥著西方的聲音,這是一個令人感到疑惑的現實,疑惑在哪呢?我們中國人,總是標榜我們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但是呢,看看我們報紙的國際新聞報道,聽聽我們電臺的國際新聞報道,看看我們各個電視臺國際新聞報道的畫面,都是來自哪的?是誰提供呢?我們做過一個量化的統計,中國90%以上報紙,國際新聞報道的90%以上是由美國國務院、美國中央情報局五角大樓、聯邦調查局提供,白宮提供。怎麼體現,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閱讀,每條新聞的新聞來源是哪?你會發現90%以上的重大國際新聞報道,如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美國即將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都是美國政府、官方提供的。戰爭的消息和評論都是美國政府官方提供甚至所用的話語和戰爭口號都是美國政府提供的,這也就表明:中國媒體的國際報道,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成為美國官方喉舌的一種代言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因為我們沒有在阿富汗、伊拉克、巴以衝突中,鼓勵中國記者和中國媒體,獨立地去報道這些重大新聞,而半島電視臺在這方面走到了中國人的前面,我正在考慮邀請半島電視臺的記者到清華大學我的課堂上給我的學生講一堂如何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堅持一種獨立的立場。 【綠極極】我是《參考消息》的最忠實的讀者,我相信這些事實。閱讀時,也要求我們會運用自己獨立的思維來判斷新聞、評論新聞的正確性和客觀性。
【熱情薯片】我很想知道,西方電視臺報道中國的新聞,是否都採用中國人拍攝的鏡頭? 【特邀嘉賓:李希光】據我了解,在日常的採訪報道中,他們要用自己攝像記者拍攝的片子,因為他們相信,他們自己雇用的記者是最有專業化的。我有這樣一次經歷,去年中美撞機以後,美國廣播公司記者採訪我,他們一個攝製組共有11個人,其中包括兩台攝像機,同時還有燈光師,錄音師,編導,製片,研究助理。他們在我的辦公室一共錄製了3個小時節目,那麼他最後呢,只用了一句話,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他們的專業化程度,為了一句話他們錄製了三個小時,然後選取了他們認為最有用的,最能打動讀者的一句話和一段錄像,在這方面中國有沒有這樣的一個記者?能拍攝這麼專業化的能投入這麼大的工作量,這麼大的人工,這麼多的機器,為了一句話做了這麼長時間的採訪,我想在中國目前這種情況下是很難做到。另外一個,中國人拍攝的鏡頭,要想在西方電視臺播出,你必須站在西方人的立場上,站在西方人的視覺上,那麼你就要對西方的媒體和西方的文化有相當深入的了解。至少,你要每天跟蹤收看西方人拍攝的中國新聞報道。 【吹皺春水】如果我們的媒體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的話,我贊成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不過我還是希望我們新聞媒體的觸角能延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用我們中國人的眼光來看世界,但也不排斥時常換副“外國眼鏡”看看世界,也許我們會看得更清。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位網友説的很對,抵制西方的媒體霸權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不能就此放棄各種抵制的努力。例如對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報道在美國的媒體中實際上也有一些學者提出美國想利用這一戰爭達到它在中亞地區獨霸的目的,從而遏制中國。但這一立場並未在中國的媒體上充分的報道,所以我認為作為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利用西方社會多元化的特點,報道西方的各種聲音而不應該只是盲目的跟隨或簡單的否定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
【高正奎】未來電視新聞直播的形式有哪幾種?他們各自的重點又在哪?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認為未來的電視直播一定要與網絡媒體相結合,也就是説讓受眾有機會通過網絡參與到節目中來,使電視節目由單項的傳播向互動傳播過渡。在美國的CNN的有關“911事件”的直播中已經出現了這種網絡與電視相結合的手段,不少反對主流媒體刻意醜化伊斯蘭教的聲音是從網絡中發出的。在電視直播中,網絡媒體的這種匿名性使得在美國民心浮躁的時刻這種冷靜的思考得以在電視上有所反映,應該説這是電視與網路相結合的一個正面的例子。 【高正奎】既然你説到與網絡媒體的結合,現在CCTV有不少直播節目都會開通在線論壇,尤其是2002年的春節晚會,實現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聯歡,請你就這種形式談談你的看法,同時指出目前CCTV.com所面臨的問題! 【弱志時代】現在的廣告是越來越精緻、越有創意,更有經典廣告榮登AD寶座,請問教授,廣告是新聞嗎,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開往春天的地鐵82】廣告和新聞都在傳遞信息,但是他們傳遞信息的目的和性質不同,廣告是商業運作的産物,而新聞並不僅僅依靠廣告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和廣告是不同的。 【藍色深潭】現在的媒體對我們的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是什麼? 【yq117】我認為,我們的新聞媒體是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客觀、真實、全面、公正是新聞的本質。那麼作為我們的新聞工作者,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據利益,它們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嫻熟的新聞專業技能,始終把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心繫人民群眾,以對社會和公眾高度責任感,客觀、公正、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日常信息。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時代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有了這種責任感和時代品格,新聞才能客觀、真實和公正。 【開往春天的地鐵82】電視新聞應該少一些泡沫的東西,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對新聞事件,新聞人物,廣大的電視觀眾負責,尤其是那些無聊的娛樂新聞。
【弱志時代】請問教授怎樣看待新聞媒體惡意炒作? 【特邀嘉賓:李希光】新聞媒體的惡意炒作是中國媒體商業化發展帶來的惡果,媒體的商業競爭是媒體生存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某些媒體在商業競爭中,為了提高收視率或者閱讀率,他們是沒有新聞製造新聞,小新聞炒成大新聞,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把一些本來是應該公眾關注的問題,他們不去給予反面報道,而是把那些影星的秘聞,哪個影星是否是艾滋病給予很長的時間討論。這樣的新聞,對於我們的公眾,有什麼用處呢?只不過起一種麻醉的作用,使他們忘掉自己身邊需要解決的一些生活中的更重要的問題,比如講他們的孩子上學問題,他本人的再就業問題,他的養老保險問題,他的醫療保險問題,他忘記了這些最重要的問題,被報紙上這些明星的醜聞吸引住,我認為這樣的炒作,它最大的危害是使我們的公眾變成了受眾,公眾的存在是形成一種公民的權力,公民的權力就是對政府的一種監督,對政府的決策起到一種促使政府公共決策方面能更為公眾的利益服務,那作為受眾更多的是從自己個人感覺出發。如果有個頻道,一個頻道報道兩會或者是黨代會的會議新聞,那麼這個會議新聞討論的是未來我們6000萬國有企業工人的再就業問題,在未來這6000萬國營企業是不是全部下崗還是留在新的企業制度裏面,而另一個頻道是一個聊天節目,是一個脫口秀,在討論非常無聊的明星醜聞。那麼我們大的觀眾很可能不看第一個節目,而看第二個節目,這個性醜聞感官對他誘惑力太大,但對於他改善社會的生存質量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媒體為了公眾的利益,同時為了你這些總編輯個人得生活質量的提高,更應該關心與公眾利益相關的重大公眾問題。因為我們的新聞媒體提供的信息是屬於公眾信息,不是某個個人的醜聞,這只會使得我們的公眾變成受眾,而不是培育一個文明的、高素質的一種新型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那種講文明的公民社會。
【yq117】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我們的主流媒體特別是電視傳媒,在報道內容和選題上如何更貼近、更體現最廣大人民(公眾)的利益和話題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回國後注意到一些地方電視臺加強了他們新聞地方性的特點,而不是簡單的對央視新聞的複製。如我這次在南京講學期間看到了一個南京零距離的地方新聞節目,它真正深入到了市民社會當中,關注他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醫保、子女教育等問題。在美國的電視新聞節目中,當地的新聞排在國內、國際、大事之前,這是地方檯區別於全國性電視臺的特點。因此在中國的電視新聞改革中,應該借鑒這種地方化的趨勢,使地方檯辦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成為央視的“克隆”。 【yq117】謝謝史博士的回答,我認為您的建議是中肯的,我們的新聞事業發展,也必須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革,真正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高正奎】新聞需要不需要平民化、人性化?更加突出人文特色? 【特邀嘉賓:史安斌】回答是肯定的!特別是對於央視這樣的強勢媒體來説,這一點尤為重要。但在平民化、人性化的同時要防止庸俗化。刻意去迎合受眾的口味,因此人文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電視節目的人文特色,實際上能夠對受眾的文化品位起到一個提升的作用,例如央視的第十套節目就體現出了這種人文特色。
【yq117】作為我國的高等新聞教育院係和主流媒體,如何面對當今時代,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新聞媒體人才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個問題很大,恐怕今天講一晚上也講不完。我只講一點感受就是我們的新聞媒體人才應該具有全球視角,他們應該了解西方新聞理論,熟悉西方媒體的運作方式。但這決不意味著他們屈從於西方的媒體霸權,知己知彼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有創新。實際上很多的西方左翼知識分子都把對抗美國文化和媒體霸權的希望寄託在中國的下一代精英身上,因為只有這種中國特色的傳媒文化才能對西方的媒體霸權形成一種抵抗,但這種抵抗必須建立在我們對西方媒體文化的深入了解上。 【yq117】謝謝史博士,您講得很有道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培養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聞工作者,他們的優良素質基礎,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愛戴,有了這種愛國愛民之心才能勝任傳媒職責。 【熱情薯片】我覺得媒體間需要互相探討交流學習的氛圍,彼此競爭。在知己知彼下保留自己的特色。知己是既知道自己的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缺點;知彼也是既知道對方的優點也知道對方的缺點。
【弱志時代】請教授展望一下我們未來的新聞方式? 【特邀嘉賓:李希光】網絡媒體現在已經實現了廣播、電視、報紙的一體化,網絡本身必然是一張報紙,同時也是廣播電視臺,同時它又是電視機,這一點已經在國外兩家著名的新聞網站實現,一家是《紐約時報》,今天打開《紐約時報》的網站方面可以看到它的文字報道,同時它的文字記者在寫完這樣文字報道的時候,如果發現這個題材很有意思,被採訪者故事很強,他就會作一個錄音,然後在網上電臺播出。如果發現可以把這個人不僅可以通過音頻和文本文件,製作新聞報道播出來,還可派拍成FLASH式的電影播出。同時還要做一個訪談播出,這是《紐約時報》。另外一家就是有華人報和廣播公司聯合辦的MBC網站,他們做得也很好,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應該來講不比美國落後多少,但是就是在新聞的採訪報道方面,還是缺乏創意的。對於網絡媒體,當然我們有很多限制。但是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法做一些不是新聞的新聞,比如講關於十六大報道,那麼可能各大媒體網站是不能直接採訪報道十六大的,但是我網站可以做一個人物的故事,或者像今天這樣搞一個網友的對話,通過這樣一種形勢,把一些信息傳播出去。
【yq117】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語言環境和主流媒體環境有了什麼新的變化和發展? 【特邀嘉賓:史安斌】實際上包括央視四套的改版就體現出了你所説的這樣的變化和發展。例如,24小時的整點新聞就與CNN和BBC等全球新聞媒體在形式上接軌的,在內容上,新聞的包裝和語言的運用也考慮到了海外受眾的需求。另外我剛才談到央視新聞的分眾化用多檔不同的新聞節目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有新聞聯播一種形式,這些都體現了你所説的變化和發展,但是正如我已經説過的,網絡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受眾的參與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yq117】我同意您的看法,網絡新聞的傳媒作用是受經濟發展制約的,就目前而言在我國大多數發達地區實現了網絡傳輸,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特別廣大的鄉村真正實現網絡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綠葉梧桐】李教授,您的學生一般多選擇哪種媒體實習,到電視臺學做新聞的多嗎?您在這方面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特邀嘉賓:李希光】中國電視臺和美國電視臺不一樣,美國不搞這種制度,完全搞新聞編輯部制度,工作非常穩定,是出名記者的地方。中國是完全以製片人為主,製片人想雇誰就用誰,缺少對工作的忠誠感,而且工作不穩定,因為製片人手中控制很多錢,而報紙很穩定,而且中國的報業發展迅速。因為電視臺現在做廣告也是非常難,問題在於哪,問題在於遙控器的出現,遙控器害了我們的電視臺,遙控器給我們的電視觀眾帶來方便。因為遙控器一旦出現,廣告就會換了頻道,換頻道的結果就是廣告商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遙控器換頻道換臺,換臺的結果就是不看電視廣告,而報紙廣告越來越容易,而且報紙十分方便,讀者可以走到哪帶到哪,在飛機上,在汽車站等車都可以,而電視卻不行。因此從目前來看,我的學生更多的是傾向於找一家好的報紙,找一個穩定工作,因為報紙出名記者比較容易,報紙的白紙黑字終生可以保留,那是你的成果,就像科學家寫論文一樣,一般來講很難作為一種評判的硬體標準。
【黑雪39】其實新聞媒體為了生存炒作一些事也不為過,有很多事是媒體炒作以後才有人來解決的。嘉賓的觀點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你所説的“炒作”要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為堅持公正而進行的呼籲,這恐怕能夠體現新聞煤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但是惡意的炒作絕對是有害的,而且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這一點大家也可以在網絡新聞中找到很多例子,我在這裡就不例舉了。
【等待的是太陽】雖然我認為引進外資媒體是遲早的事,但就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的電視營業機制該如何改革才能讓我們的新聞更吸引人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實際上現在西方媒體在電視新聞報道上已經對中國的電視媒體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比如我注意了一下央視在《國際時訊》大量採用ABC(美國廣播公司)的新聞。所以從國際新聞這方面來説,我們實際上已經與西方新聞媒體差別不大,但我們所做的仍然是突出中國的視角,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吸引受眾。另外,你所説的引進外資不一定必然帶來中國媒體的“全盤西化”,我剛才談到全球地方化就是這樣一種趨勢。例如莫多克的新聞集團在廣東辦的星空衛視就製作了許多適合中國當地觀眾欣賞習慣的節目,它並不是將starTV的節目全盤搬到廣東去。 【熱情薯片】我覺得太沒有主見和太極端要主見,都不好。千萬不要有那種意識:美國贊成什麼,我們為了我們的個性一定要反對、美國反對的一定要贊成……根據科學的方法最好。 【熱情薯片】比境外媒體更科學、合理、全面、真實,才能使中國的聲音閃光!
【特邀嘉賓:李希光】各位網友,我有一個問題請教你們,你們如何看待中國媒體比如《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有關巴以衝突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新聞報道,你們認為中國的媒體報道是公正的嗎?中國新聞媒體的報道的最終源泉是哪?是中國記者寫的還是美國記者寫的?美國記者又是從哪采寫到的?是誰提供給美國記者的?如果是美國政府提供給美國記者,那麼中國的媒體,又成了誰的喉舌?歡迎大家踴躍回答和討論。 【等待的是太陽】這個問題在您剛剛的回答中均有體現,我想説的是,除了經費,究竟是什麼在制約中國媒體向外發展? 【特邀嘉賓:李希光】兩個原因制約中國媒體向外發展:一個是政策,在政策上我們對一些重大的國際事件,不鼓勵我們的記者發出自己的獨立報道。比如:在阿富汗戰爭爆發後,我們很多媒體不能派自己的記者到中國這樣一個近鄰去報道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國的後院失火了,中國的媒體都不能派自己的記者去報道,這是一個政策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中國人不相信自己,中國人不相信自己的記者能采寫出比美國記者還要棒的新聞,改革開放學習西方,是為了使中國人自強、和更加有自信心,而不是讓中國人失去自信心,一個沒有自信心的民族,是永遠不會復興起來的。
【等待的是太陽】那麼如何克服這種制約因素呢?李教授是我國較有影響的新聞研究者,您有沒有與政策制定者直接對話的機會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來給各位網友提一個問題:你們對網絡新聞的可信度有何看法?在重大的事件中你們更願意相信網絡新聞還是傳統媒體的報道呢? 【等待的是太陽】我想,我會截取新聞的關鍵字,在自己的判斷下挑選新聞的可信信息。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我更願意相信央視或人民日報等傳統媒體,它們更具權威性。 【yq117】網絡新聞她的最大優勢體現在快捷的傳遞,就我國目前的主流網絡媒體報導的事實是準確的,她比傳統媒體傳播的速度要快得多。就目前網絡較發達地區,公眾對網絡信息的傳輸還是認可的。
【綠葉梧桐】李教授,以您的經歷,您認為在中國做新聞和在國外做新聞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特邀嘉賓:李希光】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作為一個記者,在中國當記者,在美國當記者,和在國外任何一個國家當記者,應該大家的心都是相同的,新聞的採訪,協作這些新文學的核心,技巧,是一樣的。大家都強調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的公正性,和新聞的平衡性。同時呢,在寫作上也強調新聞的倒金字塔,還有新聞的時效性,所以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差異的。那麼主要的差別在於一個,比如講拿中國和美國兩國家媒體來講,就是兩國媒體,與政府的關係方面,那麼美國的媒體和政府的關係,就是美國政府是通過只看不見的手在操作媒體,中國的媒體在通過一隻看得的手在控制媒體,那麼這樣看來,美國政府對媒體的有效影響遠遠超過中國政府對媒體的有效影響。
結 束 語
【網絡主持人:絲路】兩位老師,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請就此問題發表您最後的高見。 【特邀嘉賓:李希光】我們需要真實的、及時的、公正的、視覺化強的、突出人性的電視新聞。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覺得李老師提到的問題很有必要的,我再補充一點,但是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恐怕更要強調新聞報道的多樣化,關鍵是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受眾提供不同類型的新聞節目,應該做到話語和形式的多樣化,這一方面央視已經有所動作了,但力度還應該更大一些。希望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新聞文化能夠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謝謝大家!
【網絡主持人:絲路】請二位老師對《電視批判》與央視國際提出建議與希望。 【特邀嘉賓:李希光】央視國際的《電視批判》聊天室學術水平高,特別是網友的問題非常專業,很多問題是網友經過認真思考提出來的。作為今天的嘉賓,我感到非常榮幸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各位網友討論這些專業問題,很多問題我今天回答的不是讓我自己很滿意,我希望在回去之後,再認真思考,進行研究。有機會我再回來央視國際的《電視批判》論壇,與各位網友深入交談,也歡迎各位網友有時間到我們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網站,瀏覽我們今天談到的有關話題的研究文章或報告。我們清華大學國際傳媒網,清華大學國際傳播中心的網頁是www.media.tsinghua.edo.cn,祝各位晚安!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在海外非常關注央視國際,恐怕很多海外遊子都是如此。因為她是我們了解央視的主要途徑,我覺得央視國際在補充電視媒體的不足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希望今後能夠在技術和包裝上有所創新。《電視批判》為學術界媒體從業人員和觀眾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從往期的話題來看,這種互動和交流對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文化和電視批判是很有益處的,今天我有幸參加進來和大家交流我非常高興,留下我的E-MAIL網址:anbishi@hotmail.com希望能跟大家做進一步的交流。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