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朱光烈、王志敏訪談
作者:張文娟 發佈時間: 2002-10-19 16:53:38



                              朱光烈訪談

【網絡主持人:絲路】朱老師, 什麼是聲畫結合論?您提出對之批判這一命題意義何在?
【特邀嘉賓:朱光烈】中國學者對於電視傳播的理論概括,在80年代是以畫面為主;在90年代,提出聲畫結合論,不再強調以什麼為主的提法。所謂的聲畫結合論是認為,電視傳播中的聲音和畫面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聲畫兩張皮的做法是不好的。
    至於為什麼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從語言哲學來看,人類不同於動物,動物對世界的認識是直觀的,而人類則不同,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是通過語言這個仲介進行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語言我們沒辦法認識世界,也沒辦法傳播社會信息。電視作為一種社會信息傳播工北京廣院高級編輯朱光烈  具,它主要依靠語言來傳播信息,即使電視裏的畫面也是在語言規則下組織起來並被理解的。離開語言我們將失去作為人類特有的高級思維活動,因此也就沒有將畫面組織成富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節目。

【網絡主持人:絲路】對於優秀的電視節目來説,聲音與畫面同樣重要。朱老師,為什麼您對語言的重要性尤其強調?
【特邀嘉賓:朱光烈】確實,在電視傳播當中,一批優秀的電視節目的語言和畫面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但是既使這樣的語言,畫面的設計製作者也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去做的,就是説首先製作者心裏要有一個想要表達的意思,並且把它組織好才能製作電視畫面,那麼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創作過程。至於電視觀眾對於電視畫面的理解,也是用語言來理解的,所以這麼看來語言依然是電視傳播的基礎。

【網絡主持人:絲路】做電視的人也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本來可以用很文學化的語言來表現的,可是卻苦於找不到畫面。在現有畫面基礎上組織語言,您認為這是不是給電視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邀嘉賓:朱光烈】是的。語言和畫面在操作層面最好還是相互結合,在結合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困難,要實現聲畫結合是不容易的,既要熟悉畫面的表現技巧,又要熟悉語言的表現技巧。

【網絡主持人:絲路】為什麼電視從業者多數有畫面崇拜的觀念,而您認為語言是基礎,請您從方法論上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朱光烈】在我的文章裏面,分析到電視從業人員每天都要在編輯機前進行編輯,大部分工作是處理畫面,再加上畫面的新奇性對人們注意力的吸引,很容易産生電視傳播與畫面崇拜觀念。上面説過了,包括聲畫結合論的根基也是畫面崇拜,但是我十分強調對於電視的研究,一定要走進觀眾的家庭去進行研究,也就是説根據觀眾在家庭裏面收看電視的實際狀況進行研究。日本社會學家藤竹曉寫了一本書《電視的衝擊》,他在序言裏面就説過,他研究電視全都是在飯廳裏面,一面吃飯一面看電視,一面和家人爭吵的環境下研究的。即使錄下像來的電視節目也是在這種環境下觀看並研究的,他絕對避免一個人十分關注的盯著畫面來研究電視的,因為那不是觀眾收看電視的方式,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研究電視的方法,也是我們電視學術研究以觀眾為中心的研究途徑。我們辦電視是為了給觀眾看的,不是為了編輯給自己看的,也不是為了學者們注視著畫面進行研究用的。我們的電視研究如果要有成績對實際工作有所裨益,就應該站在觀眾的立場上進行研究,這是一個電視研究的根本問題,我呼籲一切進行電視研究的人員都應該重視這個問題。

【網絡主持人:絲路】有網友問,您是怎麼認識新媒體互聯網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及互聯網對當今中國社會進步的影響?
【特邀嘉賓:朱光烈】我在1994年寫過一篇文章曾經講到過互聯網,當時叫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一種新媒體,它的發展一方面取代傳統媒體,另一方面必將對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就這個問題,我遇到了好多批評,我也寫過好多文章。根據我的研究,一種媒體一經出現,必將對社會發展産生重塑意義,麥克盧漢對此有很深的研究。例如,中世紀的活字印刷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起了巨大作用。在此之前,社會被舊教及封建勢力統治著,新教很難推廣。古登堡發明了活字印刷後,新教的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思想被印刷成小冊子,很便宜,大家能買得起,一下子就被推廣開了。馬克思講過,先進的技術如印刷技術的出現,大大推動了社會革命的進程。他曾翻譯了一首西班牙的詩,把印刷技術比作神。因為,印刷技術不僅使得政治思想得以解放,而且使得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大量普及。以前人們用羊皮、牛皮寫東西,很難普及科技知識,沒有科技知識的普及,就不可能導致工業革命的發生。從這個角度講,新的媒介重塑了社會。
    現在的網絡媒介與其他媒介相比,根本點是它的互動性。傳統媒體主要都是單向傳播的,廣播、電視有時可以溝通,但不是即時的;即便是即時的,用起來也不方便,很彆扭。網絡就不是這樣,大家打打字就可以互相交流。現在網絡處於初級時代,將來網絡會分佈在各個用具上,如建築物、墻壁、甚至飄浮在空氣中形成密不透風、互相交流的媒介環境。這種社會裏,知識、信息的傳播是無阻力的。未來社會靠的是信息和經濟的推動。網絡重塑社會,大致説來,既有物質對人控制力的減弱,又有信息文化力量控制的增強。在其影響下,整個社會關係都將改變,人人平等,民族平等,人的智力會超越物質階段。以往的社會是物質社會,將來的社會是文化社會。這種大變革是與互聯網有著密切關係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引起一些混亂,但新媒介必將帶來一個新的社會。
    對中國來説,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強調發揮後發優勢。怎麼發揮呢?要用最短的時間跨越別人很長的路程。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吸取別人的失誤,利用網絡發展文化、發展經濟,追趕發達國家。這一點一定要非常重視,制定政策,充分利用好網絡的力量。

【網絡主持人:絲路】朱老師,您能談談對《電視批判》欄目的建議與看法,以及做客電視批判的感受嗎?
【特邀嘉賓:朱光烈】我曾經主編過《現代傳播》,從1994年我們的編輯方針就開始由廣播電視研究轉向以廣播電視為中心的現代文化研究。為什麼這樣改革?就是人類給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環境現在比過去任何時代都強大的多,對於人們的影響,都非常強大。我曾經提出一個觀點——文化就是力量,就是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的,我最近也寫了一篇長文,描述了人類有史以來文化環境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在我的研究當中,我認為人類的歷史分期可以分為物質社會和文化社會兩大階段,以往的社會叫做物質社會。當代人類正在向文化社會過渡,文化的力量迅速壯大,現在央視國際網絡開出《電視批判》欄目討論文化問題,在我看來是非常具有前衛意義的,尤其是考慮到央視國際的巨大影響力,這種討論意義更加重大。文化問題非常複雜,幾乎每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和視角加以討論,因此文化討論特別應該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應該提倡大膽的探索和爭鳴的精神,祝央視國際《電視批判》取得重大成績。


                       
                              王志敏訪談

【網絡主持人:絲路】王老師,您認為朱老師提出這一命題的主要意義何在?
【特邀嘉賓:王志敏】我對朱光烈先生的支持態度有兩個方面。第一支持他對主流觀點的質疑,第二支持他提出的觀點。朱先生的觀點是非常鮮明的,一點也不含糊,具有毫不妥協的色彩。它的突出特點是,特別強調語言在電視傳播手段中的重要性。我認為,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既具有理論研究價值,又有實際應用價值,它不是一個脫離實際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對於發展中國影視事業和影視教育事業,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對於提高中國影視作品的文化水平和藝術水平,對於提高中國影視教育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電影學院的王志敏老師
 
【網絡主持人:絲路】我聽電影學院的學生説,老師一般都特別強調畫面語言的重要性,能用畫面表現的就不必用語言來表達。這一點與朱老師所強調的語言的重要性有衝突嗎?
【特邀嘉賓:王志敏】我也經常聽到別人講過這個觀點,在書上也看到過這個觀點,但我認為這個觀點不是普遍的規律。我認為,有的時候既用了畫面來表現,同時也運用了語言來表現,因為我們在生活當中存在著行動和語言並行的時候,在電影當中表現它就是合乎邏輯的。這個觀點不一定是對的,跟朱老師強調的語言的重要性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大體上沒有什麼關聯。我記得我曾經看過有一個人講過一個觀點,他稱讚普多夫金的《母親》,這是一部默片,它的某一場戲多麼多麼好,沒有聲音特別好,我覺得我們同樣可以拍出一場戲,既有畫面又有聲音,也是非常好的。

【網絡主持人:絲路】有學者説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對此表示喜憂參半,不知您如何看待?
【特邀嘉賓:王志敏】我們應該想一想為什麼會有所謂的“讀圖時代”的到來呢?為什麼語言和繪畫幾乎都存在了幾萬年,文字存在了幾千年,我們在絕大多數時代讀的都是文字(沒有文字就不能讀),而並不是所謂的“圖”呢?因為,那個時候對圖還達不到“讀”的水平,大概只能保持在懵懵懂的“看”的水準。我估計,有了文字以後,才有“讀圖”的可能性。但受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很大。圖片印刷技術的現代化使得“讀圖”越來越容易了,越來越普及了,電影、電視、計算機複製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傳輸使得“讀圖”、“讀影”更加便捷,易如反掌。我沒有考察過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讀圖”這個詞彙的。大概就是近年來的事情。
    作為我們民族的文化語言,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語言、科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主體,離開了語言,我們的物質文明、文化文明就不可能發展,我們的時代也不能前進。語言是一切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基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發展都離不開文化這個主體,那就是文化的語言。

【網絡主持人:絲路】王老師,您能談談對《電視批判》欄目的建議與看法,以及做客電視批判的感受嗎?
【特邀嘉賓:王志敏】由電視臺辦的網站來批評電視,是一個很有前瞻性眼光的思路。我想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電視工作者找準、或調整如何辦電視節目的位置。電視發展的方向和定位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包括不良因素),對此人們很容易缺乏自覺性,産生盲目性。有了批判會增強自覺性。我的意見是,既然叫“電視批判”就應該名副其實,應該實實在在地批判,發現問題並促使人們去解決問題。“電視批判”應該成為發展電視的財富。我建議這個欄目今後能討論一下這樣兩個問題:一、電視在人們生活中的比較理想位置是什麼?二、電視臺和網站的關係將會怎樣發展?“站”“臺”(即網站和電視臺)合一的前景如何?電視的播出方式會不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