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之母”與“文學之鏡”—《電視批判》第10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57:53



                            文學與電視

【唐朝農民】楊老師——你認為怎麼做到電視與文學的結合,對於目前的狀況你感到滿意嗎?
【楊志廣】首先這是兩種不同的媒體,有人説文學是農業社會的産物,電視是工業社會的産物。但是,我以為在諸多藝術形式當中,文學應該是一個基礎。有的網友問過這個問題,文學和電視是一種什麼關係?是朋友關係?還是母子關係?我覺得如果誇張點説可以用母子關係來形容,文學應該是母親。

【唐朝農民】二位老師:是電視影響了文學,還是文學影響了電視?
【格子布1980】它們應該是互相滲透的
【楊志廣】我覺得還是文學對電視的影響大。現在也有一種情況,有些劇作家先寫了劇本,拍成了電視劇,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再改寫成文學作品。但是,這畢竟是個別現象。另外,我覺得文學的精神內核的東西,比如説關於對人的關懷,人道主義的精神,這些文學的靈魂實際上一直在影響著電視的格調。

【張銳鋒】文學與影視是人類表達、講述自我的不同形式,它們更像是以兩不同語言組成的海上孤島。一種用文字符號構建自己,一種直接將形象展示出來。然而這兩座孤島的底座具有著深廣的聯絡,它們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作為最後的歸宿。他們都講述,都使用形象,也都進行思考。不過整個展開的過程、策略、方式、技巧都有所不同。實際上,它們之間的生存聯絡決定了它們是可以溝通的,不同語言的孤島,儘管有交流方面的障礙,但這障礙是可以逾越的。其實他們一直在彼此傾聽對方,默默的影響著對方,並接受著對方的啟示,從而孕育著改變自身的衝動。事實也是這樣,文學與電視一直存在著互動關係,一直在彼此改變著對方。
山西省文學院副院長張銳鋒先生

【hulunbeir】請問楊先生,現在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在被拍成電視劇熱播後才被大家接受甚至成為暢銷書,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這是文學的悲哀嗎?是電視劇推動了文學的發展還是文學成就了電視劇的熱播?
【楊志廣】我覺得在目前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電視媒體的受眾率太大了,文學應該承認是被排擠到邊緣地帶。但是,我覺得是文學發展成就了電視劇的熱播。可以説,大部分出色的、優秀的電視劇,或是改編成功的文學作品,或是本身就是由文學家來創作的劇本。沒有文學的基礎,電視劇的繁榮是不可想象的。

【hulunbeir】請問張先生,電視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應該遵循一定的創作原則?這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應該遵循的原則有哪些異同呢?
【張銳鋒】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當然應該遵循一定的創作原則,它與生活的對應性更強,也更需要質樸和真實。它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方式不同。文學作品採用文字的方式,將人物形象深埋在文字中,閱讀者必須掘開文字的表層,才能將想象發掘出來,因而,其塑造的形象可能會更加豐滿。其內在的力量可能更強,也充滿了暗示性。然而電視受到其播放速度和時間長度的限制,必須在短時間內將人們的形象展現出來,這就要求電視製作者更多的顯示一些簡單的、直觀的形象特徵,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複雜性可能會受到一些損害,有些部分因為局部放大的效果,往往有漫畫化的嫌疑。

【唐朝農民】楊老師:對於現在的許多電視劇文學性不強,您認為什麼原因造成的?有辦法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嗎?
【青春殘酷物語錄】為什麼要文學性強呢?電視有自己的語言!
【開往春天的地鐵82】什麼樣的才叫文學性強的電視,唐朝解釋一下,《橘子紅了》算嗎。
【唐朝農民】快餐文化,垃圾語言,你能接受嗎?沒有內涵的電視你喜歡看嗎?
【choc_eagle_456】我倒覺得電視劇並不一定非要追求很強的文學色彩。説實話,像《橘子紅了》這樣的電視劇讓我看了覺得很累,節奏感太慢,不過色彩基調倒很不錯,劇中服飾也讓我很喜歡。
【開往春天的地鐵82】《橘子紅了》的片頭和片尾都製作的很唯美,那白白淡淡的煙霧,還有片尾的主題歌。
【楊志廣】所謂的電視劇的文學性,我理解,並不是指語言一定要有文采,而是指一部戲當中的“文學”的靈魂,即對人性、人情、人的命運的關懷,而不是純粹情節上交待。或者做作的鬧劇效果。相反,電視劇的人物、語言應該儘量做到口語化、通俗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對話語言的所謂文采其實往往是作者創作功底不夠的結果。

【楊志廣】我想知道現在大家坐在電視機前的時候,是否更多的是為了消遣、娛樂,大家真的都還在關心電視劇的文學性問題嗎?
【唐朝農民】魚和熊掌我都想得到,如果不能都得,那得看我當時需要的是什麼?是學習之餘的休息還是有意識的去學些東西。
【hulunbeir】那麼大家平常討論的某電視劇好看與不好看是不是也包涵了文學性問題在裏邊呢?
【高正奎】這倒還真是沒有注意過,不過有一點,好的電視劇我會找原著看的。

【私語的草】老師好,四大名著都已經搬上屏幕,你們個人認為那些作品有哪些不足?
【開往春天的地鐵82】我覺得《西遊記》的續集拍得不好,沒什麼意思。
【瀘州的老窖】我覺得老《西遊記》百看不厭。
【無知の文曲星】《西遊記》前半部比較不錯。
【青春殘酷物語錄】不足是有很多的,也是正常的,問題是電視人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而某些電視人對自己的製作自信得不得了,把觀眾的批評當成是個人好惡的不同!
【黑雪39】對前人的文學應該原色原味地編,一旦改編就讓人心煩,可能是心理作用,以為別人的東西改了就變壞,自己不會寫嗎?
【開往春天的地鐵82】嗯,我同意你的看法!
【張銳鋒】名著被改編成電視劇,可能是人們了解名著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觀賞電視劇永遠不能代替對名著的閱讀活動,一部名著有非常多的複雜的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彼此關聯、配合、編織,才形成一個意義深遠的、具有永恒價值的整體。電視劇僅僅是將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抽取出來,而這些部分僅僅是文學名著的一部分,這是名著改編成電視劇的不完全性。文學名著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可闡釋空間大,閱讀者可以通過有效的閱讀從各個角度上理解其中的內容,而電視劇僅僅給我們提供了比較單一的立場和角度,它大大的縮小了原著的空間,如果我們僅僅從影視的角度去理解名著,就可能對名著造成很多誤讀,久而久之,一個民族就可能失去一些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況且,被搬上熒屏的名著作品,很多部分代表著編劇、導演以及演員的個人理解,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説它,仍然是不完全的。或者相對於名著本身來説,它是殘缺的。

【主持人】《紅樓夢》、《三國演義》等被搬上電視屏幕,更多人只看電視不讀原著,不知大家對此有何評價?
【瀘州的老窖】死板的文字當然沒有活生生的人物表演精彩啊!
【小餮】錯,文字是生動活潑的,倒是很多表演較死板。
【唐朝農民】當然也有客觀原因——原著讀起來真的很累,古代文字,古代的思想。 
【黑雪39】唉,怎麼會有和我相反的人,我只看小説不看電視。所以也答不上。
【格子布1980】關鍵是,看電視不用動腦子啊,看書多累啦!
【hulunbeir】我覺得看了電視後能夠更好的讀懂原著,不過有時候電視劇似乎會對自己對原著的理解産生一種負面影響。
【高正奎】很簡單,看原著比較累和麻煩。但是不看原著是讀不出其中的精彩。
【yq117】電視是一個很強的視覺藝術,就象進入現實場景一樣,能夠給人以直觀的情趣的享受,所以人們都喜歡看電視不願意再去看原著。再一點就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藝術,增加了劇情的感染力。所以人們還是喜歡電視。
【choc_eagle_456】看原著,自己品;看電視,品別人品過的東西。前者足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後者只能在別人想象的基礎上去加工理解,所以沒有讀過原著的人就只能落得個看演員的演技加上自己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深度的提煉。
【楊志廣】我還是覺得讀原著過癮,讀書雖然比看電視累一些,但是有兩點,一個是文字以外的充分的個人想象力,一個是文字本身的閱讀的美感,這兩者是電視不大能給予我們的。

【唐朝農民】請問二位老師——電視給我帶來了什麼?而文學又帶來了什麼?電視文學與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楊志廣】藝術的享受和對意義的思索是電視和文學帶給我們的共同的東西,只不過他們帶給我們的方式不同。文學一般是通過閱讀,而電視主要是通過畫面。
【張銳鋒】影視是文學的表面化。文學將形象埋藏在文字符號的深層,影視將形象擺放到表面。一種需要閱讀者破解,一種只是需要生動的展示,接受者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我們閱讀一本書時,閱讀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我們可以在需要深入理解的地方停下來,慢慢地接受埋藏在文字裏的智力挑戰。而影視作品不允許我們這樣,它的播放速度,使接受者不可控制的,很多時候,它給我們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可以這樣説,速度帶走了很多東西,速度的力量使許多信息、甚至更重要的東西流失了。從深遠的方向看,隱藏的力量大於擺放的力量,因為藝術的本質是隱藏而不是擺放,也就是説,藝術的力量更大一些。當然,並不是説,影視不是藝術,而是説它的藝術成分少於文學。這是它的本身、它的質所決定的。文學在成為它自身的時候,它只是考慮它自身的各種要素,比如説,語言、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以致整個篇章的結構。它還要考慮這些要素怎樣配置才能夠達到表達的最好效果。影視作品則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聲畫處理上,文學在其中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部分。文學的語言是自足的,影視中的語言則是鑲嵌在動作裏的,影視作品的表述方式及其性質更多地要求動作的種種微妙展示,它依賴畫面的程度勝於依賴語言。

【唐朝農民】老師覺得——文學作品中最難通過電視表現的是哪方面的東西?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
【楊志廣】文學因為是用語言文字作為手段,他的敘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他直逼人物內心的手段可以是非常直接的。但是電視就不同,任何人物的內心活動,情緒變化都需要靠外在的表演來完成,最多加上一些畫面和音響的暗示和配合。我覺得電視最難表現的是文學作品中關於人物內心的剖析和一些哲理的思考。如何解決恐怕需要編劇和導演、文學家和電視工作者做不斷的探討。
【格子布1980】我覺得現在好多著名演員表現心理活動的時候,就是發呆,讓觀眾自己去揣摩。嘿嘿,高明!

【主持人】很多影視劇改編自文學作品,《大宅門》是先拍電視劇,後出文學作品,請問這種做法是否值得提倡?
【私語的草】我覺得不應該!我不喜歡象背書一樣的東西!不過那本書郭寶昌不是寫了40年嘛!是後出版的緣故吧!?不過如果沒有電視,那本書也是不會那麼暢銷的!
【私語的草】不過現在這種現象很普遍!昨天去書店,影視作品佔了好大的空間,而且據説很好賣!
【高正奎】或許這樣更能促進文學的發展。不過後出的文學作品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嗎?
【開往春天的地鐵82】電視劇和文化並不衝突,在傳播文化這個方面,幹嗎要分出這個先後。
【楊志廣】這是一種近幾年才有的一種創作方式,作為書的一種運作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文學創作的規律的角度看,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浮躁的創作方式。可能夠“現代”,但是我懷疑他的精緻程度。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需要磨煉的。
【張銳鋒】很多影視作品被改編成文學作品,是一種市場需求。對於電視節目播放來説,影視作品具有自身的某些局限性,比如説,它有自己特定的速度和節奏,一些深層的信號易於在速度中丟失,人們總是希望穿透形象來了解更多的東西,這就需要與之對應的圖書。對於某一個具體節目來説,它所規定的時空是剛性的,受眾是不可調控和被動接受的,互動性和按照自己的個性需求來改變其程序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圖書卻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圖書是可以用來反復翻看的,在一個我們認為是重要的地方,我們的目光願意停留多久,就可以停留多久。這一點,恰好可以彌補影視作品的不足。還有另一些原因,尤其是電視連續劇,我們可能會因為種種不可預知的原因而錯過了播出時間,這樣就會産生觀賞的間斷,連續性被破壞了,由影視改編的文學作品可以對此進行有效的修補。
    總之,不存在提倡不提倡,是市場需求決定了這種看起來奇怪的逆向改編,它的存在就變得合理了。不過,這種所謂的文學作品,因為其市場的實用性原則很強,也應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因而其文學價值是可疑的。文學的價值在於它的恒久性,而影視改編本一般的不具有這樣的性質。而且它為我們提供的信息也不會比影視本身更多。
【hulunbeir】看書和看電視劇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愛安徽】大宅門我不喜歡。純粹是炒作,你能從中學到什麼?

【主持人】以電視反觀文學,大家認為文學應該向電視借鑒些什麼?
【青春殘酷物語錄】借鑒電視的時尚。
【唐朝農民】當然是電視傳播文化的廣泛性,還有就是通俗性。相比而言,文學好象傳播得更慢些。
【高正奎】借鑒電視的大眾化。
【格子布1980】文學快被電視帶壞了。
【張銳鋒】文學應該學習電視簡潔的畫面語言,這些畫面中蘊含著文字符號表達的更大可能性,還應該將影視中靈活的鏡頭轉換、各種場景描述和配置的協調性,納入自己的創作探索中。影視藝術中包含著許多看待事物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説,一些畫面的強烈的暗示性從何而來?場景與場景之間的流暢的連續轉換是怎樣實現的?如果我們用語言來再現,會出現怎樣的結果?或者説,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才能表述同樣多的東西?
【熱情薯片】我認為電視和文學並沒有很強的鴻溝,只是其表現手段的不同,一個是文字語言,而一個是視聽語言,常常從電視鏡頭中,我們同樣更可以看到更遠遠超過文字表達的震撼力!或許電視帶給人們的思考還有太多太多!




責編:邢立雙

 共4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