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網絡春晚——網絡音樂與傳統音樂的衝突與交合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6-1-24 21:35:17 |
|
網絡音樂是不入流的音樂嗎?
[半落梅花婉婉香]張老師不喜歡網絡音樂,那麼您喜歡什麼音樂?為什麼?您認為網絡音樂是不入流的音樂對嗎?您覺得新的音樂形式的誕生在最初都穿著貴族的衣服才能稱為貴族嗎? [特邀嘉賓:張小夫]我在不同的時期喜歡不同的音樂,比方説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特別喜歡古典音樂,當然這和我學習的專業有關,我是學作曲出身。大學畢業以後我喜歡流行音樂,因為從流行音樂裏邊我找到了古典音樂裏邊所缺少的東西。在法國留學期間,我酷愛電子音樂,因為我從電子音樂裏邊找到了我的最愛。網絡音樂,我個人認為目前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還不能從內心裏打動我,如果從娛樂的層面上看,我有更好的娛樂形式,也許經過時間的變遷和網絡音樂自身的提高,將來的網絡音樂也許會和我喜歡的音樂類型之間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和表達方式。
[網友嘉賓:于祥國]網絡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區別就在其製作簡易,沒有複雜硬體設備的限制,只需要一把吉他、一台電腦以及相關的軟體,就能製作出動人的歌曲。網絡音樂還有適合傳唱、網上流傳度廣等特點,是男女老少都很喜歡的平民音樂。網絡音樂的製作工藝通常較為粗糙,甚至難登藝術的大雅之堂。未來的網絡音樂是否會越過所謂的初級階段,逐漸走向成熟。請張教授從音樂創作的角度談一下當下網絡音樂的創作及其前景。 [特邀嘉賓:張小夫]網絡音樂和傳統音樂,我覺得從內容和形式上還是有很多區別的,網絡音樂首先是借助於網絡來傳播,其它傳統音樂的形式不見得一定是靠網絡傳播,比如我現在主要做電子音樂和交響音樂,我覺得如果通過網絡傳播這類音樂,眼下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網絡也網絡的局限。我認為傳統音樂的傳播形式還是以最適合它自身藝術規律的傳播形式來傳播最合適,比如説交響音樂肯定還是在音樂廳演出最合適,電子音樂還是在電子音樂自己獨特的全方位的、都聲道的環境下演出更合適。但是網絡音樂的特點恰恰是符合了很多音樂的愛好者和發燒友,他們自己可以把自己創作的東西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間交流和溝通,作為這樣一個渠道,眼下我自己感覺到這種網絡音樂可能來勢很猛,可能現在還更需要有一個大量的積累和提高的過程,眼下的創作就我個人聽到的網絡歌曲,我認為還是屬於比較不是很專業化的,還是屬於娛樂性質的音樂形式。我覺得任何一個音樂形式都有它自己積累、逐漸完善的過程,究竟網絡音樂能不能完善到成為一個很獨立的藝術品種,我覺得這個還有待於事情的發展,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眼下還不好做一個最終的判斷。
[網友嘉賓:于祥國]請問謝教授,您説,《安娜卡列尼娜》就用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樂來作為它的電影音樂的主要素材,這是專業作曲家專業層面的音樂創作 。那麼,網絡音樂從音樂構思到歌詞寫作,如何兼顧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而那些已經成名的網絡歌曲,例如:《老鼠愛大米》、《豬之歌》、《兩隻蝴蝶》等,它們之間在創作上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未來朋友]期待! [特邀嘉賓: 謝嘉幸]事實上,這裡面涉及到第三對衝突,第一個是作品和非作品的衝突,第二個是精英和大眾的衝突,第三個就是人的藝術創作的表達和傳媒技術的衝突,為什麼這麼説?傳媒技術使人的藝術能夠在網絡上得到最便捷的傳播。如果我們想一下,在我們的電腦面前是一個巨大的音樂庫,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提取人類古往今來所有優秀的音樂作品,這個時候擺在一個受眾面前就不再是一個沒有音樂或者音樂不充分的期待,而是選擇什麼音樂的期待。這就構成了一個基本的衝突,就是科學技術帶來了選擇性問題。對藝術家來講,他的問題很可能首先就不再是一個到底去創作什麼作品的問題,而是提供什麼作品的問題,這個問題變得非常突出,比如説剛才這位網友所説的到底如何去平衡傳統和現代、民族和外來音樂,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至於你剛剛説的所謂的精英和大眾的關係,更深層次的是由於商品化的過程是追求最大受眾的過程,追求這個過程就要使它的商品要被受眾接受,越簡單越會被接受,這就使受眾面臨一個考驗,很可能就把你的感官肢解了,就創造了第二代,可能上一代人坐在電視前發傻,而這一代人坐在電視機前胡亂選擇,就回到我剛才説到的網絡本身是一個載體,我不擴大它作為一種革命的意義,這個載體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的某種便利,也提出了某個挑戰。 第四對衝突是單一化和綜合化的衝突,剛才有一位網友提出來有一些所謂網絡歌手在網絡成名以後就轉移到傳媒上去活動,在這兒為什麼説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明星化”,最重要一點就是利用了網絡的綜合手段,不是單一的一種演唱,他可以用綜合化藝術的手段來和音樂結合,變成綜合化表達的某一個部分,通過這種的方式成名以後再轉移到其他媒體上面。在現代音樂創作當中這也是一個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比如説兩年前的“譚卞之爭”對音樂的界定所引發的這場爭論,即音樂是一種純粹聲音的藝術,還是可以和多媒體的綜合表達結合起來。當然,我們也可以説在電視上的大多數音樂節目都是一種多媒體方式呈現的,但是網絡比電視屏幕提供更廣闊的綜合藝術的空間,因此,也為音樂的傳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分鬍子]選擇是最大的困難,好的音樂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傳播呢?一首《常回家看看》自從在99年春晚播出後便紅邊大江南北。這是可以借鑒的!
[網友嘉賓:于祥國]專業化的電子音樂向來都在“象牙塔”面向學術圈兒的小眾群體,它們會不會借鑒網絡音樂的創作模式和傳播途徑,拉近和大眾之間的距離呢?是不是可以也帶有一些平民化的色彩呢?例如是流行化的電子音樂。 [特邀嘉賓: 謝嘉幸]當然可以。我個人的看法是所謂通過網絡來傳播的音樂,首先還應該是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而不是急於去標新立異,或者説去自我標榜。事實上,許多優秀的音樂家,或者是音樂教師,都在試圖通過網絡的方式來傳播這些優秀的音樂。許多優秀的音樂它們的生命是永恒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比如説美國的《幻想2000》就為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的傳播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創意的可能性,中國的藝術家在這方面做得還太少,各種門類的藝術家合力來從事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在中國還很少見。 [特邀嘉賓:張小夫]電子音樂是一個很大的族群,從1948年面世至今,已經經歷了多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它的大家族除了有專業化的電子音樂之外,還有社會化的、大眾層面的電子音樂,還有擁有更廣闊群體的個人化的電子音樂,比方説網絡音樂。目前,在國際音樂界和國內音樂界,這三類不同層面的電子音樂還有著相當明確的界限和隔閡,但是,音樂本身並沒有如此清晰的“代”溝。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新世紀,各種藝術形式都在不同層面上交融,各自吸收其它藝術形式的特點,比方説世界音樂就吸收了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眾多特點,自成一家,而成為深受大眾歡迎的新音樂形式。拿中央音樂學院的電子音樂教學來説,我們既有《電子音樂作曲》這樣以學術性、探索性為主要追求目標的音樂專業,同時也有《電子音樂製作》這樣以大眾化、應用性為特點的音樂專業。在我們組織的電子音樂作曲比賽中,也同時劃分了三個類型、風格不同的組別,以體現電子音樂的全面發展。我相信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借鑒、吸收、取長補短是藝術發展的必由之
責編:青葉、王云云、楊育泉
|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