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與大眾傳媒是一對歡喜冤家?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有人説,中國電影與大眾傳媒是一對歡喜冤家,説明電影與傳媒既有良性的互助,也有惡性的競爭,請問嘉賓,你們認為應該如何讓它們之間産生良性的互動與互助呢?關鍵在哪?
[特邀嘉賓:胡智鋒]我想有三個方面的關鍵因素:一,是政策。二,是認識。三,是行動。首先從政策層面來看,如何制定既有利於電影發展也有利於傳媒發展的特別是有利於電影與傳媒互動的相關政策,從政策層面裏推進電影與傳媒的互動和互助關係。比如以優勢電視傳媒吸納弱勢電影製作業,那麼以傳媒的效益來補充電影投入的資金,在電影生産和傳播過程中要求兩者更深入地結合等等。第二,是認識上。恰如剛才我所説到的,電影應當以更健康、更正面、更積極地姿態和心態來面對傳媒。不要認為傳媒僅僅只認電影花邊而不懂電影的高貴和深刻。而電視和其他傳媒則應該更投入、更熱情,更充分地面對電影,以學習的心態、以關照的心態,而不是自我滿足的心態去面對電影。第三,是行動上。無論是具體的某一部電影的生産、傳播過程,還是整體上傳媒業與電影業的關係,都應該有更具體的行動,比如我們已經有各級電視媒體和電影機構的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合作,但這種合作和相互支持還可以有更大的力度。我們知道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電影製片廠與中央電視臺在行政上和事業發展上已充分地融合,還有很多的省級的電影製作機構和省級電視媒體也有了相當緊密的結合。這裡有政策上的因素,也有認識上的因素,更是一種具體的行動。但這種融合和結合,目前只是初步,還有很大的空間。
[漫遊世界]利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傳播電影,即豐富了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傳播內容,也為電影更加廣泛的傳播提供平臺,這就是電影與大眾媒體最突出的互動吧,請問電影如何才能在這種互動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呢?
[特邀嘉賓:張宏森]電影在這樣的互動中獲得的優勢可能有以下幾點:一,增加了電影創收的新道路;二,增加了電影的觀眾量(我們應該承認很多人已經養成了不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三,為電影創作産生更多的類型化和多樣化提供了可能,因為適於電視播出的電影在成本模式和製作理念上會有區別,國外有些電影其實已經專門在為電視播出服務,他們的成本低,製作簡易,容易形成系列性,這些都適合於電視播出的特點,中國也正在出現這樣的電影作品,這其實是一種類型,是電視播出需要催生的一種類型。
[知莊]近來有了專門在電視上播出的電影,怎麼看待這樣一種現象呢?
[特邀嘉賓:張宏森]在電視上播齣電影的現象由來已久,電影到了今天,它的傳播渠道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電影院,電視是傳播電影的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同時我們還看到影像製品、網絡播出也已經成為電影傳播的重要渠道。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在多媒體的今天,電影需要尋找多層次的市場平臺,多渠道的銷售網絡,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是這樣,比如我們看到的HBO,就是電視播齣電影的非常成功的範例。當然,電影的主渠道還是電影院,寬大的銀幕、良好的音響、舒適的座椅、集體的
觀看方式,這都是電影具有的特別的儀式,許多大製作的影片在有限的電視屏幕上還是很難反映出來,從這個角度上説,雖然電視播齣電影已成風尚,但是到電影院去看電影是電影傳統的,同時也是現代的,甚至是永恒的風尚。
[沖洗發展]胡智鋒説過“相比較而言,對於電影來説,或許藝術是第一位的、傳播是第二位的;而對於電視來説,或許傳播是第一位的、藝術是第二位的。因此,電影文化與電影藝術更為親近;而電視文化與電視傳播密不可分。”我認為中國電影應該在藝術上下工夫,大眾傳媒應該在傳播上加把勁!
[特邀嘉賓:胡智鋒]謝謝你對我著作的關注,我基本同意你的觀點。這是從電影和電視的本質屬性來考慮的。此外,我還要強調一點,在今天中國電影要有更大的發展和進步,同樣需要在傳播上下工夫,而大眾傳媒特別是電視,則需要在藝術上多下工夫。
[知莊]電影和電視媒介的數字化同一,進而使電影和傳媒沒有了本質的區別,也就無所謂如何保持獨立的問題了,任何保持獨立的企圖都將破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呵呵,不知道這種觀點正確與否?
[特邀嘉賓:胡智鋒]其實剛才我所表達的一些觀點基本上都談到了你所提到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所有的“獨立”與“合流”都是相對的,獨立並不代表不合流,合流也不代表不獨立,應當是獨中有合、合中有獨的。畢竟,這兩種傳媒或藝術樣式,其生存環境、創作狀態、呈現方式和觀眾的期待等等都還是有相當差異的。所謂“獨立的破産”我認為只是相對的。
[中國吉祥0]所謂的“獨立”是創作上的獨立,精神品質處於一種沉浸,沉醉,顛峰的創作狀態,忘我的創作,就會出現好作品。但是,中國電影目前還達不到“我行我素”的個性自由創作狀態中,原因大多數在客觀,一是,好萊塢電影,韓國電影的衝擊,我們必須學習別人的創作方法,看他們怎麼編故事,看他們的藝術技巧如何。前不久看了一些韓國電影有感,他們的故事敘事方法是很嫻熟而現代,創新的,中國電影就要從創作上,多學習,就連一個臺詞的精妙之處,一個好鏡頭都要吃透。一位中國演員也説過了,韓國(電影)是非常善於學習的。還要學習好萊塢,以跟上亞洲,跟上國際。這次我們就要學習和借鑒,不僅學習編故事方法,還要學習運作模式。從內從外,從近從遠來學習。不要故步自封,別人都拍了的電影,中國還沒接觸過。這就是嘗試。其次,在什麼都嘗試後,中國的藝術家才能象韓國電影人一樣,在學習好萊塢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才能“講自己的故事,拍自己的電影”。所以,我認為,中國電影目前不要急於“獨立”,先去看看周圍的東西,學學別人的技法,揣摩揣摩別人的路數,心中有數,胸有成竹了,就可以邁開腳步走自己的路!
[特邀嘉賓:張宏森]很同意你的觀點,你所談的既是問題也是回答,我讀了以後很有教益。
[白沙 海浪]我覺得並非大眾傳媒給中國電影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倒是中國電影經常會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認為自己是藝術,大眾傳媒沒有藝術性可言,是工匠做的事情。在電影中出現的傳媒的樣子,也清一色的是大明星躲避傳媒記者追逐的情景,比如《如果 愛》裏老孫對記者不屑的眼神、《甲方乙方》裏大明星討厭記者的神情等等。對傳媒的這種放大和持續描寫會對傳媒造成什麼“正面”影響呢?兩位嘉賓是否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對此怎麼看?
[特邀嘉賓:胡智鋒]你這個問題問得相當有水平。的確,中國電影實際生存狀態的沒落和它曾經輝煌留下的優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很多電影人面對大眾傳媒的多少有些沒落貴族的心態,你所講到的幾個片子裏頭的電影人對傳媒的不屑的表情和眼神確實是生動地體現了這樣一種心態。由於大眾傳媒在今天扮演的強勢的角色,可能多少有些暴發戶和新貴的心態,對於這些沒落貴族的眼神和表情或許沒太在意,甚至根本就沒看出來。有沒有一種對往日曾經輝煌的貴族的一種羨慕和仰慕呢?或許也有。有沒有暴發之後的新貴的自負呢?那更不必説。正是這樣一些複雜的心態,導致了若干種悖論。你所説的持續下去會不會對傳媒造成“正面影響”可能需要關注,也許我們更影響保持健康和平和的心態。既不必在失落中表現出傲慢的狀態,也不必在熱鬧中表現出卑微和無視的狀態。
[特邀嘉賓:張宏森]這種現象有啊,我們都一樣對這種現象不理解,但是這種現象並不普遍,你沒有看到所有的影片在上映前都要邀請眾多的記者召開新聞發佈會或者看片會嗎,這説明電影對傳媒是需要的,是友好的,其實兩者的關係本來就應該這樣。但是,自從我們讀到了一個概念之後,人們對媒體有了警惕,甚至有了敵對意識,這個概念就是“狗仔隊”。其實,“狗仔隊”是一個充滿貶義的綽號,它不應該屬於大眾傳媒,甚至它在任何行當中都會大煞風景,所以你説的這種現象會不會也是人們對這個概念的敵意呢?當然,我們也不否定個別人的素質問題,因為他們的素質,在面對傳媒的時刻發生了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但我始終認為這是個別的,不是普遍的。
[記事本26]張局長,現在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創作問題還是市場不規範問題,哪個更嚴重?大眾傳媒在規範電影方面主要有沒有起到作用啊?
[特邀嘉賓:張宏森]創作問題和市場不規範問題雙重存在,很難分出誰輕誰重。創作問題主要是質量問題,包括思想發現、藝術品格、製作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等問題,市場的不規範主要是市場粗放,仍然存在各種形式的壟斷問題,還有就是嚴重衝擊市場的盜版問題。以上所説的這些問題都是很要害的,大眾傳媒應該透視這些雙重存在的問題,引導創作、引導市場。
[沖洗發展]胡老師好,我認為現在中國電影對傳媒的利用不是多而是少,中國電影要發展還得進一步地發揮傳媒的優勢。
[特邀嘉賓:胡智鋒]你的觀點説得很好,很有見地。的確,中國電影是一個富礦,大眾傳媒對電影的發掘還很不充分,而另外一方面中國電影對於大眾傳媒的利用也是相當相當不夠的,非常被動的。這與中國電影的産業意識、商業意識、營銷意識、傳播意識、推廣意識的欠缺是密切相關的。中國電影長期在計劃經濟的生存環境中對於産業化、市場化運作整體上看還很不適應,怎麼樣充分地利用傳媒,不僅僅是電影和傳媒的雙邊關係,也是電影自身發展中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産業化、市場化運作和進步不可不思考的問題。如果中國電影能夠在生産的同時,充分地考慮到傳媒的進入和介入,我想可能局面會有相當的改變。這一方面我認為還有很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