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發展是否需要大眾傳媒跨界護航?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黃式憲老師,您曾提出“我們已經進入到履約的進程,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國際中間,這就面對一個跨界護航的問題”。這裡有八個關鍵字,即是“履約進程、跨界護航”,您能對這八個字進行一個具體的闡釋嗎?“履約進程”是履什麼約?跨界是跨什麼界?這八個字對於中國電影與大眾傳媒有何重要意義?
[特邀嘉賓:黃式憲]對,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也曾經在10月9號傳媒大學電影與大眾關係的論壇上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所謂履約進程,是指履行WTO的約定,有它的國際遊戲規則,因為中國從2001年12月正式作為WTO的成員國,進入到05年,我們實際上已經結束了三年的過渡期,我們已經進入到後過渡期,按照WTO的約定,入世前三年是過渡期,到了第四年,我們就進入後過渡期,現在就是我們過渡期的第一年,後過渡期要解決什麼問題呢,作為有履行責任的WTO的成員國,它必須解決一個文化分區領域裏面的承諾,就是文化分區和分銷領域裏面的承諾開始生效,就有更多的國際資本可以進入到中國來。實際上2004年,由中國廣電總局和財政部聯合發了兩個文,就是43號、44號文件,就是承諾有更多的國際資本可以進入中國的電影和電視的成産業領域。也就是説,進入WTO後過渡期,我們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都加倍了,形勢更嚴峻。在這樣一個履約進程裏面,作為中國電影工作者它的産業話的前鋒就面臨著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就是跨界護航,跨國界,跨文化的過界,把中國的電影從一個封閉的狀態,僅僅在國際電影節上去較這樣一個空間打開到全球化的國際性的主流市場空間。媒體要護航,為自己的民族産業走向國際空間,提升它在國際空間的競爭力要護航,保護這個航向到一個新的空間內。恰恰在履約進程跨界護航這樣一個歷史刑警當中,我們的媒體是滯後的。而我們的媒體對這樣一種歷史進程沒有保持一種清醒狀態,就沒有真正能夠實現護航這樣的意義。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胡克老師,您認為電影本身是否具有巨大的文化影響力?這個影響力的産生是不是就是它傳媒特性的體現?以前我們經常強調的是電影的藝術影響力,您認為通過它傳播出的文化影響力對於大眾文化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在解讀電影時,我們的視角應當有怎樣的調整?
[特邀嘉賓:胡克]其實電影也是傳媒之一,在八十年代以前,電影是比一般的報紙、雜誌更強的一個大眾傳播媒介,像一般的傳播媒介都是圍繞著電影來進行的。到了九十年代以後,中國走向市場經濟,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取代了電影的那種強勢地位,電影逐漸變成了一種小眾的傳媒,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大眾傳媒總是圍繞著觀眾比較多的傳媒去開展工作,那麼電影就會感到冷落,這可能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但是,從我們現在來看,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處在弱勢的位置,有些電影對我們社會影響是比較大的,比方説,張藝謀在這兩三年的一些影片都會引起社會的關注,也會引起相當多的觀眾的注意,另外在國際上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對普通觀眾而言,對國外的一些媒體或者國外的一些學術研究影響都是很大的。這些影響實際上可以説是擴大了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但是,這種電影在當前中國是比較少的,對於大多數的影片來説,可能它們連進入院線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對於社會的影響也就是很微弱的了。我們可以不必一概而言説電影處與弱勢,我們應該討論什麼樣的電影在社會上具有強大的電影,什麼樣的電影它的影響力正在衰落或者是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知莊]如何看崔永元的《電影故事》?是中國電影與大眾傳媒的合作還是大眾傳媒對中國電影的進攻?
[特邀嘉賓:黃式憲]我覺得崔永元這個電影故事有一種歷史的懷舊感,他把幕後的故事一個個梳理出來讓我們看到當年中國電影留下的一個個的雪泥鴻爪,一個個歷史足跡。實際上它是融入到特定的歷史時刻,就是紀念中國電影一百年的華誕,是為生日獻上的很好的禮物,當然是一種合作了。而且是現在強勢的電視媒體來幫助一個正處於弱勢的電影媒體。由這樣一個電視來支持它的話,它是獻給電影百年的一種非常好的禮物,是非常好的合作,是強勢和弱勢相互的扶持和對話,是電視和電影的一次很有趣的對話,所以觀眾看的話,會很樂,也有歷史的辛酸感,但是整個是回顧,看的目的是為了往前走,所以我覺得這間事情崔永元做得非常好,是獻給中國電影百年華誕非常好的禮物,也是敦促中國的電影人如何繼承電影百年的文化精神,一個改革和開放的歷史精神,一個從封閉狀態走向全球化空間的一種文化精神。因為我在電影學院教書教了40多年了,所以我應該向崔永元表示敬意。沒有任何進攻的意味,它有紀念,也有提醒,也有鞭策,但絕不含有任何的敵意,所以用進攻這個詞是過重。實際上傳媒與傳媒之間是互動的,崔做這個節目的時候,實際上它在電視上很璀璨,很美麗,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他是借助對中國電影百年曆史的回眸,才使今天的電視屏幕增加了新的光彩。
[好吃的八寶粥]胡老師,電影業就這樣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你們對電影進行研究,對電影業的發展會産生多大的影響啊?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呵呵,這個問題好像是問到胡老師的專業研究領域了,稍等胡老師回答你啊。
[特邀嘉賓:胡克]現代的電影研究正在走向多元化,有對電影政策的研究,也有對電影文化産業的研究,也有電影藝術的研究,也有電影文化的研究。因此,這幾樣裏面可能有些對於電影發展的影響是比較直接的,有些可能是比較間接的,現代的電影研究跟八十年代相比可能更多樣化一些,而且也更學術化一些,整體水平也在相對提高,但是,現在的電影業對於電影研究的關注已經遠遠不如八十年代了,即使有了一些好的研究成果,他們也未必很重視,大體的現狀就是這樣。
[點點小寶]作為年輕人請問毛博士您是如何看待中國傳媒的狂轟論炸式的對中國電影的宣傳的呢?
[嘉賓主持:毛 琦]也許這需要區分出好幾類來談。對於一些具有商業價值和娛樂性的民族電影,時尚傳媒應當不遺餘力以相對客觀方式對其優勢充分宣傳;而我並不贊成一種過於以個人好惡來評價影片的影評方式;對於一些藝術性較強的獨立製片,相信在小眾範圍內集結一批愛好者們評價就可以了。像王小帥的《青紅》和賈樟柯的《世界》,即使進了主流院線,也只能有幾百萬甚至是十來萬的票房,而這之前許多主流媒體都在歡慶他們的進入,認為這意味著六代電影的巨大勝利。事實上,主流傳媒大肆鼓吹這類個人化較強而娛樂性較弱的影片的做法是在自毀前途,因為如果觀眾因此進了電影院,結果看到的都是很枯燥和毫無敘事快感的作品,只能從此對傳媒的宣傳更加不信任。我認為任何一種傳媒都要做到“專業”,就是説你是狗仔隊就得日夜蹲點追蹤出別人挖不出的邊角料,你是傳媒評論,就得讓自己的話給觀眾以信服的力量,這是“專業精神”的兩種不同概念。
[點點小寶]謝謝精彩講解!媒體不顧一切的宣傳視大眾的感受于不顧,往往適得其反,醜媳婦總有見公婆的時候,真正進入大眾感受視野後,宣傳前的吹捧與看後的強大反差往往讓大眾後悔不迭,電影本身的魅力反倒削弱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