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應該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電影評論體系
[中國吉祥0]張建亞導演曾經比較過近幾十年的理論評論文章,得出的結論是:“語氣措辭一天比一天強硬激烈,態度立場一年比一年武斷專橫,罵你沒商量!管你多大的導演,管你花費多少心血,場燈一亮他就敢罵。最狠的是連電影都不用看,道聽途説翻翻雜誌就出口:‘他這電影我不用看就知道好不了!’”嘉賓覺得我國的電影評論為什麼是這樣?它有怎麼一個變化過程呢?
[特邀嘉賓:李道新]張建亞導演的感受基本正確,這也與我們當前電影批評的失范有關,我們已經失去基本的評價標準,早在20世紀30年代,電影評論曾經與電影創作之間有過一段比較良性的互動,後來,中國電影批評總是擁有自己獨特的批評立場,批評標準和批評方法,儘管在新中國17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電影批評走上了一條政治批判的不歸路,但批評要有自己的立場和標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現在,立場和標準的問題已經變得非常艱難。
[嘉賓主持:索亞斌]張建亞導演的這樣一種評價從另外一個角度可能反映了電影評論對觀眾的影響力日漸衰微。所以,需要“提高嗓門”來引人注意。
[嘉賓主持:索亞斌]從這個討論出發,引發出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有學者説,應當像美國等西方那樣,大眾傳媒應該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電影評論體系:立足於媒體,向觀眾服務和負責,為觀眾提供有效的參考評判。李老師,這種電影評論是否必須?是否可能?
[特邀嘉賓:李道新]贊同嘉賓主持人的觀點,應該將關涉電影的文字分為各種類型,在不同的媒體當中傳播,比如,對電影的學術批評就應該發表在學術刊物上,而在電視、網絡等傳播中的電影文字就應該對觀眾有更多的引導,接受者也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照同一個對象,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散文家1]但是不管怎麼説我還是覺得中國的電影方面好的作品有很多,像最近成龍的《神話》就挺不錯的,他傳達給人們的東西也是很美好的。
[特邀嘉賓:李道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對於普通觀眾來説,他喜歡某一部影片就夠了,但對於大眾傳媒和評論家而言,感性或者太感性的批評是不夠的,需要有相對的理智。
[漫遊世界]電影評論家的理性很重要,它決定電影的生存和發展,如果電影評論家附庸于媒體炒作對電影事業的發展則有害無益,請問嘉賓意見如何?
[特邀嘉賓:李道新]同意你的觀點,電影評論家應該適當的與大眾傳媒保持距離,只有這樣,它才會清醒。
[漫遊世界]評論家的理性思考卻是很重要的,大眾媒體應當關注的就是這種理性,作為評論家與媒體的種種炒作還是應當保持距離,不能變成媒體炒作的資本。
[嘉賓主持:索亞斌]我不同意李老師的觀點,評論家應該是立足於大眾傳媒,至少是給觀眾提供參考觀看什麼樣影片的那一類評論家。
[特邀嘉賓:李道新]個人認為,大眾傳媒中的批評文字可以由很多其他的人來完成,但批評家之為批評家,應能站在更加專業化,更加獨立的立場上。
[散文家1]不管是報界還是學者專家界,如果能給一部好電影以積極的評價我想電影人都會受到很大的鼓舞的,所以我覺得電影的發展部分還得寄望于評論界的口下留情?
[特邀嘉賓:李道新]當然,應該有自己的標準,不能為了遷就就沒有批判。
[嘉賓主持:索亞斌]也不能單純地從“口下留情”這個角度看,還是應該實事求是,也不能夠什麼樣水準的電影都吹捧,那樣即使將觀眾“騙”進了電影院,時間長了,也會形成惡性循環。觀眾不再信任媒體,不利於良性的電影評論機制的建立。
[散文家1]不過我還是覺得評論家們有點狠,好多好苗子就被這樣扼殺了。
[中國吉祥0]嘉賓能否回顧一下中國電影百年的成就?
[嘉賓主持:索亞斌]:這個問題太大了,還是緊扣我們今天的主題吧。請丁老師來談一談百年中國電影中大眾傳媒的關係?
[特邀嘉賓:丁亞平]概括地説,當我們不只是從我們所在的時代的角度出發,而是要從整個百年的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媒在百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旅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發揮了什麼影響與作用,那麼,這個“百年意識”便啟發、拓展了我們的歷史意識,啟發人們打開視野,思考早期中國電影與大眾傳媒的關係,並以此考量、瞻望百年中國電影,以至當下中國電影的文化趨向。這是很有價值的。
[特邀嘉賓:李道新]百年中國電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尤其中國早期電影,在産業化、類型化、明星體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世界級”的,值得我們後來者不斷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