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教育節目——做教師還是做導師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5-9-29 21:35:49



升學與就業媒體能做什麼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點學者指出:現在一方面大學生大量積壓,找不到工作,而且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另一個方面是某些企業找不到合格的技術工人。對於這種現象,嘉賓怎樣看,媒體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特邀嘉賓:施曉光]的確,正如這些學者指出的那樣,近幾年,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受到國家、社會和家庭各方面關注,並正在構成日趨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其一,高等教育增長速度遠遠高於社會經濟增長的速度,從而造成勞動力市場與畢業生供需矛盾之間的緊張。有數字表明,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崗位大約為900萬個,其中需要給下崗工人的500萬,給畢業生共400萬,這個數字還遠不能滿足需要。因為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裏,僅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出的總規模,就達到1.5億-2億人,由此可見,勞動力市場需求和增長的有限性與大學生畢業人數急劇增長之間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將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一大難題。
  其二就是我國是一個盛行學歷主義的社會,各行各業普遍存在“過度教育”問題,人們追求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忽視職業教育,導致高級熟練的技術工人的缺乏。因此説,我國“過渡教育”問題,是結構性的問題,不是規模性的問題,是質量的問題,不是數量性的問題。因此只有做到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總量不足,相對過剩的問題。
  至於,在這方面,媒體應該發揮怎樣作用的問題,我想,在現代社會,電視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具有廣泛的社會引導功能,首先,電視節目也幫助大學生分析造成就業難的癥結所在,讓他們早些做好失業的心理準備;其次要通過節目引導大學生轉變觀點,並開設一些能夠幫助形成自主創業能力的節目。目前中央經濟臺好像就有類似這方面的節目。
  [特邀嘉賓:史柏年]我曾經給一個作者寫的書寫過一篇序,那篇書的書名叫《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業》,在序裏面我記得我是這樣説的,在年輕的時候,那時候批判資本主義的腐朽,曾經有一個觀點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大學生畢業就失業,那時候我們認為,這是浪費人才,這是資本主義制度腐朽的標誌。但現在我們也面對了這樣一個現象,有一部分大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像剛才問題説的,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有許多工作找不到適合的人才。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教育有它的規律所在,教育培養人才,它是一個週期比較長的活動。當學生培養出來了,社會的需求可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不一定培養的人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位置,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從教育的專業設置,資源分配來説也有不盡合理的地方。現在人們都比較重視高等教育的學術理論的傳授功能,而比較輕視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培養,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看重本科和大專學歷,而輕視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歷,這樣就出現了剛才所説的有許多工作找不到適合的技術人才,改變這種情況是需要從觀念和制度上去著手的。
  [漫遊世界]對於學生家長來説,大學畢業之後不能就業,也就意味著只有投入沒有回報,因此大學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應當瞄準就業市場,為學生就業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的教育應當“從精英主義轉變到大眾主義教育”,兩位嘉賓對此怎麼看?
  [特邀嘉賓:施曉光]按照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劃分標準,適齡青年入學率超過15%就屬於大眾化教育,目前中國適齡青年入學率已經達到19%,已經進入到大眾化時代。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政府和高校應該如何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我認為,從精英主義到大眾主義不僅是一個數量上的變化,更主要應該在質量上有所體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甚至普及化不意味著對精英主義的簡單否定,相反,對適當的精英教育應該有所保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亟需合理定位,分層辦學。美國卡內基基金會把美國3000多所院校分成7個等級,各級各類級院校都有明確的辦學方向,定位各不相同。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我國需要有精英型的世界一流的大學,也需要有面向大眾的普及型的院校,辦學層次和類型應該多樣化。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當前教育節目是否需要“從精英主義轉變到大眾主義教育”?
  [特邀嘉賓:施曉光]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教育節目應該“與時俱進”,應該配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的變化,做些必要的宣傳教育工作,例如,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開展就業能力訓練類的節目,再如做些專家訪談,幫助學校樹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新的教育質量觀等。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中國高等教育依然延續了中小學教育模式,沒有和社會需要緊密相連,美國的高等教育有何成功之處可以借鑒。
  [特邀嘉賓:施曉光]美國的高等教育受市場因素影響很大,各種人才培養直接受市場的調節和控制,一般來説,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大學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美國前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伯克在《美國高等教育》一書中總結美國高等教育特點時明確指出,美國大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市場需能夠做出及時反應。美國學生在選擇專業和學校時也很注意選擇就業形勢好的專業和學校,有些學生甚至主動放棄在讀的博士學位,轉讀碩士課程。另外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造性。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人説:中國教育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是高考制度改革,兩位嘉賓怎樣看?每年高考前後,電視媒體出現大量的關於高考的節目,有的家長説這是給孩子無形中增加了壓力,兩位嘉賓認為呢?
  [特邀嘉賓:施曉光]的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考制度改革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因為它牽涉面廣,改革難度大,它直接關係到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問題。最近教育部一位退休的領導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反映了現存高考制度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央很重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也正在組織人力加緊研究高考改革問題。
  [特邀嘉賓:施曉光]可見,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但是高考制度改革比較複雜,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平衡問題,例如,城市和農村利益平衡,或教育公平問題,目前我國高中生的60%以上都在縣或縣以下高中就讀,而根據來自這些地方的考生和行政部門的意見,大多數人認為,高考制度是一種相對比較客觀、公平的考試方式。對此,我也比較同意他們的觀點,我認為,現存高考制度仍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對現存的高考制度來一場“革命式”的制度變革,必然會導致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如高考腐敗問題。當然,不採取顛覆性的制度改革,決不意味著對現存高考制度弊端熟視無睹,漸進式的改革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緊在考試方法、內容和手段上不斷改進,如增加面試,分類招生等。從策略上,高考制度改革應該提倡整體緩慢穩妥推進,局部應該的積極主動變革。關於第二個問題,因為我家無考生,在電視上反復播放關於高考的節目是否會給考生造成心理壓力問題,沒有發言權。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中國教育電視臺提出了“服務於創建學習型社會,服務於人來資源能力建設,服務於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辦臺宗旨,我覺得這個宗旨還是過於空泛了,嘉賓以為呢?
  [特邀嘉賓:施曉光]您這樣説不怕得罪康寧臺長和教育臺的同仁嗎?!開個玩笑。不過,我覺得這個“口號”到沒有什麼不妥,符合教育臺的特點,這三個“服務於”到有點與時俱進的味道,作為一個電視臺,尤其是專業電視臺的辦臺宗旨,只能是概括性、抽象性的,當然,要實現這三個“服務於”的目標卻不是容易的事,也絕對不是幾個“口號”“標語”就能辦到的,教育節目生動、有趣和和有教育意義,這樣才能有廣大的受眾面和觀眾。


責編:青葉、毛琳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