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節目的支點在策劃?
【房間的面具】阿憶,你説談話節目的支點在策劃案,凡是把策劃當作生命線的全獲得了成功。那麼你認為怎樣去策劃節目才好呢?你和其它策劃人員都是怎麼做的呢?策劃時間長了,總有智慧枯竭的時候,你們怎樣借鑒外力?
【特邀嘉賓:阿憶】 我在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電視節目策劃,我要用三十課時才能勉強講清這些問題,歡迎你來免費聽課。到目前為止,我做電視十一年,尚未碰到才智枯竭的時候,所以還沒有借鑒過外力,一般都是我作為外力被別人借鑒。
【房間的面具】那相信你一定把一個欄目從低谷推向高峰過,你能以具體例子説明你策劃的成功嗎?
【特邀嘉賓:阿憶】比如説,《夫妻劇場》和《非常接觸》,原來都是北京電視臺多年的零收視節目,我接手後,均成為高收視節目,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收視兩者又均在頻道收視排行的前五名。
【走進幕後】阿憶,你現在主持的《非常接觸》,有人給這檔節目冠上了“披著書皮的娛樂節目”, 總是從書中找問題,比較輕鬆幽默,嘉賓都是名人,你是怎麼設計這個訪談節目的?
【特邀嘉賓:阿憶】首先,《非常接觸》的嘉賓不都是名人,也有普通人、殘障人、罪犯、美國警察。我可以説,它就是一個娛樂節目,不過是跟書有關。如何設計這個節目,長話短説,首先是在製作總策劃案的時候,確定了模式化的原則,它指的是每期策劃案遵崇同一種板塊模式,主持人按照模式在現場推進談話,後期編導按照模式高效率歸類剪接,其次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掏空“書”的的概念,讓來到現場的嘉賓講述書中的人生故事,這些人生故事必須和大眾生活緊密相連,以避免電視讀書節目一做就死的悲慘局面。再次之,是拋開知識分子的認同和評價,只為人民服務,由此獲得了高收視率和充沛的廣告收入。
【一千零一頁】阿憶,你覺得《實話實説》和《非常接觸》那個更適合你?
【特邀嘉賓:阿憶】《實話實説》更適合我,《非常接觸》也不錯。
【楊過110】阿憶啊,能談談你在北大的光輝歲月嗎?
【特邀嘉賓:阿憶】非常遺憾的告訴你,我在北大的本科四年,是我人生四十一年當中最黑暗徬徨的時代,一點兒也不光輝。如果能見得了亮光的話,是我讀研究生的那幾年,不知道你還想知道什麼?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幽默少了,問題水了,話題悶了,《實話實説》越來越像個座談會了”,一些觀眾對這個著名的談話節目表示了不滿,節目的收視率也在下降,請問嘉賓,是什麼原因讓談話節目不好看了呢?
【特邀嘉賓:翁佳】談話節目最開始出來,大家覺得特別好看,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大家沒看過這樣的節目。現在談話節目多了,可能從客觀上來説,有很多節目的質量是超過最初那些最受歡迎的談話節目的。但大家覺得沒那麼有吸引力了,這是很正常的。另一個原因是對談話節目的內容限制還是比較多。當然太多的節目在做無聊之聊,也是重要原因。
【特邀嘉賓:阿憶】幽默少了和話題悶了要考慮環境是否寬鬆,問題水了是主持人的問題,所有談話節目類型本來就是座談會,這不是過錯。我想,最不滿這個節目的不是觀眾,是記者和評論家,他們不代表人民。收視率的降低,是因為屢次調整節目播出時間,從最初的毫無競爭對手的晨播,調到充斥著各種娛樂節目的黃金時間,繼而調整到深夜十一點左右,無論如何,這不可能不産生收視率的波動,這是正常現象。從總體上來説,《實話實説》的收視率九年中沒有病態的變化,收視率降低之説基本是紙質媒體臆想的結果。
【特邀嘉賓:李長虹】剛才我已經談過這個問題,就是一個新的形式、新的主持風格,讓它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形式變的陳舊、老套,而觀眾是“喜新厭舊”的,沒有新的內容自然收視率越來越低。從節目的定位説,如果是以主持人為中心,來賓都是圍繞著主持人,電視觀眾也是在看主持人的表演,那麼主持人的魅力發揮非常重要,主持人自身的魅力和臨場發揮非常重要,來看這個談話節目或是娛樂或是教育,無論出發點是寓教于樂,還是寓樂於教,都不重要,只要大家喜歡,能不能吸引人才是關鍵,主持人是關鍵;其次,又不能完全歸罪于主持人,是話題設計的問題,是來賓的問題,如果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都感興趣的人物,觀眾都會保持濃厚的興趣,原因就在邀請的來賓和話題,比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和中國一些大學校長的對話,比如財富上海論壇的時候邀請的一些IT界大腕參加的對話,就都引人入勝,但並非這個欄目都好,很多話題也不吸引人。由此可見,在訪談節目中,內容和形式同樣重要,主持人和嘉賓同樣重要,每天都有新人,每天都有話題,關鍵是能不能抓住,能不能選準,僅僅依靠新穎的形式,沒有吸引人的內容,也不會受歡迎,主持人確實很重要,但也需要好的平臺,不然很有魅力的主持人也難以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
【yogalover】阿憶,你説談話節目重要的是策劃案,為何?能以具體例子説明嗎?
【特邀嘉賓:阿憶】這件事情説起來話長,我只能告訴你我的經驗,凡是重視欄目總策劃案和每期欄目錄像策劃案的劇組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成績,反之,基本是一塌糊塗。比如説我所經歷過的《實話實説》、《藝術人生》、《夫妻劇場》、《非常接觸》、《魯豫有約》、《世紀大講堂》這些高收視的節目,無一不把合理的策劃案當作視為生命線。
【范偉110】要沒上研究生的話,你的人生還會這樣嗎?
【特邀嘉賓:阿憶】我的研究生讀的是法律,與我現在的工作毫不相關,所以讀不讀對我的人生沒有太大幫助,它只是讓我拓展了對另外一個領域的了解和喜好,也可能是我比沒有讀過法律的人更有邏輯。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認為:“對話者之間的差異引發的交流和碰撞才使得節目稱得上是真正的談話節目。”請問談話節目的交流和碰撞是預先設計出來的嗎?
【特邀嘉賓:阿憶】談話節目的交流和碰撞主體是由提前做好的策劃案提前預定好的,但這並不排除主持人現場臨時找到特殊的話鋒,産生的臨時的交流和碰撞。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我認為談話節目兩大重要因素不可缺少:一是幽默,二是衝突,幽默是表,衝突是裏,表裏結合,才是一個完善的談話節目。但是,遺憾的是,內地多數談話節目無論是幽默還是衝突,恐怕都做得不足,這是我們內地談話節目多數都不好看的關鍵原因。
【特邀嘉賓:李長虹】尹教授的定義或者説表述,學術性很強,很專業,我不十分明白。大概意思是説,主持人與嘉賓之間在身份、掌握資訊等方面有差異,但差異通過一問一答,相互交流或者啟發或者辯論,將事物的原貌提供給觀眾。這裡順便説一句,在訪談節目中,無論是嘉賓還是主持人,都不應當用太專業的語言和專業的話題,如果很專業,哪怕是兩個學者的交流,就像航天飛機升空,像美國撞擊彗星,像我國的神五,都應當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因為節目是給觀眾看的,不是給兩個學者在私下探討問題,目的是上大家聽懂看懂。無論是政治人物談政治問題,還是科學家談高科技,都是圍繞節目來的,嘉賓有些是積極配合,希望通過節目傳達自己掌握的資訊,傳達自己的主張,樹立自己的形象;有些則是不得不面對觀眾,是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或者是説明濕濕的真相,都不會那麼老老實實地回答問題。這些都依靠主持人和他背後的班子,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
説到這裡,我認為訪談節目應當預先設計,必須事前充分準備,設計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根據對方的身份、背景、對情況掌握的程度,觀眾關心的問題等設計話題;另一方面,是做好全方位的準備,根據現場的需要臨時提問,而這些提問仍然是預先準備好的,是建立在大量案頭資料準備的基礎上的,是基於對嘉賓的了解,特別是對所談話題內容的了解,事件背景的了解,對觀眾興趣的了解等等。所謂差異,我理解,其實是主持人提的問題不是主持人自身的問題,主持人是代表公眾提的,是在幫助公眾挖掘事實的真相,了解權威性的觀點。很多談話性節目比記者的採訪更複雜,必須進行事前充分準備,設計話題也是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有些有關嘉賓的種種資料,包括相關的資訊,雖然有些提問沒有事前經過設計,但是主持人必須掌握,可能會在關鍵時候臨場發揮即興提問,在設計問題上。無論欄目設置、話題設計,還是邀請嘉賓,都不是撈魚,不可能遍地撒網,一網打盡,也不是摸一個算一個,拾到筐裏都是菜,是要有規劃、有目標、有選擇的。
【特邀嘉賓:翁佳】 交流和碰撞的內容會有所預計,但不一定設計得那麼嚴絲合縫。交流和碰撞的形式如果也事先設計,多半會顯得生硬。最有意思的交流和碰撞往往是不可預計的。但在做節目的時候有一定的設計和準備還是必要的。
【靈魂的瘀痕】阿憶,你是如何讓一個接近零收視的欄目走向高收視的?有何秘訣?
【特邀嘉賓:阿憶】 還是説來話長,咱長話短説,只需調整三五個元素,整個節目就會為之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