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媒介生態中的“綠色”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邵培仁老師,您説要倡導媒介生態中的“綠色”。這個綠色如何解釋? 【特邀嘉賓:邵培仁】大眾傳播媒介的一項鐵則就是切忌傷害,因為它是社會公器。也就是説,它不應該隨意的傷害社會、傷害公眾,它要承擔社會責任,在傳播信息時,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這是一。二,所謂“綠色”也是指內容的健康、格調的高雅、品位的上乘。三,是指接受端的反映應該是良好的,就像我們吃東西,應該是有營養的,而不應該是有害的健康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邵培仁老師,您曾經在文章《當代傳播學視野中的中國傳統信息接受觀》中提到,“中國古代受眾信息接受有五大特色:(1)虔誠性與嚴肅性;(2)咀嚼性與反復性;(3)細緻性與深入性;(4)層次性與遞進性;(5)聯絡性與窺探性”。這其中並沒有娛樂性等現今電視節目所推崇的製作原則,您認為根據對中國人民傳統的接受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觀眾對娛樂性的節目的接受能力如何? 【特邀嘉賓:邵培仁】這篇論文,我是通過觀、味、知三個字的分析和研究,總結出中國古代受眾在信息接受中的五大特色,當然不包括當代受眾,從中好象也分析不出來娛樂性,但不代表沒有,因為分析總是有缺陷的。從《詩經》以下的歷代文學作品來看,中國人對文學的娛樂性一直有著不懈的追求,而娛樂本身就是文學的基本功能。中國有如此豐富的優秀文學作品,説明中國人對娛樂性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天我們很堅定地認為必須要“反對電視節目庸俗化”,請問嘉賓認為我們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去避免電視節目庸俗化? 【特邀嘉賓:周 星】一,堅持電視是文化傳播的工具,文化是它的核心;二,認定電視節目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氣質是好節目的標誌;三,尋找觀眾真正需要的表現形式和節目形態,尋找需要智慧和苦心,模倣不是出路;四,電視人需要一種精神堅守,如同魯迅所説的“從血管裏流出的都是血”,有一種對電視文化的品格,創作哪怕是很娛樂的節目,也會顯示它的文化品味;五,必要的調控是不可少的,好的政策對於節目的導向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不為收視率為尊,或者允許未必有高收視的節目存在,讓高雅的節目引導觀眾,這樣的電視景觀會影響大眾,提高欣賞口味。我覺得,從中央電視臺入手,是極其必要的,代表國家的央視如果也大規模的踏入“娛樂化”的路途,等同於地方電視臺迫不得已的娛樂化走向,那就比較危險了。 【特邀嘉賓:邵培仁】首先,堅守“品質、品位與品格”,提高娛樂傳播的文化內涵。其次,以人為本,走平民主義路線,加強娛樂節目的互動傳播。再次,不斷創新,實施立體化、本土化與分眾化的傳播策略。創新是人類的精神特權,是人類由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如果電視節目的製作沒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其“創造”過程就會蛻變為“製造”過程,電視藝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christina81821】我們做節目的時候,領導會經常告訴我們要想觀眾想看到什麼,怎麼才能貼近他的生活他的思維,而且用最淺顯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必要時做點噱頭...是不是收視率就是節目的風向標?我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社會效益應該怎麼被凸顯?在現在地方廣電業都集團化甚至很多産業化的前提下, 我們怎樣保證我們的社會效益,是純粹讓自己的節目獲這樣獎那樣獎,那就是指標了嗎? 【楊過110】受眾太多太雜啊,有不會武功的小毛孩,還有功力高下不一的各門各派,有所謂的有正派,也有高明的隱者,並不是都想學上乘武功的。 【christina81821】呵呵只怕上乘武功只學個皮毛,歪門邪道,以為可以偷門秘籍走捷徑,卻落得個走火入魔...也許最後會是白茫茫一片這大地真乾淨... 【楊過110】乾淨了就好。 【記事本26】今晚武林高手匯集一堂,楊過來了。有喬峰嗎?李莫愁? 【特邀嘉賓:周 星】現代社會是一個直接了當的盈利模式社會,在它的功能構造之下電視難免會如你所説的被種種風向標所指引。你們領導説的對,考慮觀眾所想,最淺顯的表達是電視最基本的要求,它不是學術論文,也不是可以重復看的紙質媒體,一步到位吸引觀眾是電視的功能,但問題在另一個方面,完全為了收視率而造就節目,至少是不完全合理的,一些高雅的觀眾所需要的好節目未必有好的收視率,卻不見得是電視要排斥的,但我們見到太多的好節目因為末位淘汰而消失(比如讀書類的節目),我們同樣看到收視率很高的節目日漸趨同,千篇一律,相互模倣,互相攀比誰更俗。兩者都以收視率為風向標,卻未必是觀眾想看到的現象。説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後者總是向前者低頭,這是一個發展過程的社會,通常會遇到,但是我們要説真正的文明社會和真正實現的小康社會,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社會效益的指標將會高高昂起,如同現代人們更倡導綠色安居的概念一樣。所以,在産業化的前提下,對社會效益的強調可能是更重要的話題。獲獎重要,但關鍵是獲什麼獎,獲的是收視率的獎,如果沒有文化內涵,那也沒什麼意義,過若干年我們將會看到這樣的事實。
【leeyue平衡】請問專家認為若要解決這個“庸俗化”現象,需要哪些社會元素的參與,它們都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博弈? 【特邀嘉賓:邵培仁】首先,需要電視節目製作人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養,提高電視節目的製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電視節目的評估和評優機制,有的評獎活動實際上成了庸俗電視節目的指揮棒;第三,社會大眾也可以像美國的一些觀眾那樣,每年評出最差的電視節目,以懲戒那些庸俗電視節目的製作人。
【楊過110】諸位嘉賓,我們在説要反對電視節目庸俗化,那麼我們如何反對電視節目庸俗化?能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嗎?在我國的媒體學術界,歷來存在理論和操作的脫節問題啊! 【特邀嘉賓:周 星】脫節問題始終存在,問題有兩方面:一是理論高懸實踐之上,不能指導實踐;另一方面更是電視實踐忽略理論、淡漠文化,電視是一個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行業,但隨著事件的發展不能不對文化理論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相信越是在高速發展的階段,電視人更容易切實感受到理論素養、文化修養、知識視野對於他們的創作實踐、創新實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實踐自身切實感受到理論的重要性,只有理論更主動的介入實踐操作,更有效的指導實際,理論和實踐兩層的問題才能更好解決。我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電視人能靜下心來兼修文化理論,甚至走入校園,而越來越多的高文化素養的學者介入實踐,參與電視策劃與改革,才有今天電視發展的局面。
【楊過110】如何讓高級知識分子介入電視?他們好些都很清高啊,尤其是北大的? 【特邀嘉賓:邵培仁】要讓高級知識分子看電視,就得了解他們的特點和需求,要投其所好。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有點清高,不只是北大的知識分子。
責編:張青葉、羅石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