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反對電視節目庸俗化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5-7-21 0:03:27



電視節目應具有的責任與品格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周星老師,您認為電視節目應當具有什麼樣的責任與品格? 
  【特邀嘉賓:周 星】電視節目首先要滿足觀眾的文化娛樂要求,所以好看是必要的,但不能低俗。好的電視節目應該給人良好的真實的信息傳播,美好的藝術感受,或者切合大眾需要的生活服務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説,電視的責任就是滿足觀眾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的要求,它是一種文化的體現,這是電視人應該秉持的責任。對於電視機構而言,堅守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證社會文化的文明要求,最大限度的服務大眾,應該是它的一種品格要求。我有一個觀點,目前的電視有丟棄責任,消退品格的趨向,我認為根本上是混淆了“文化娛樂”和“娛樂文化”的界限,前者是文化的精神要求,後者是丟棄文化、借文化來張揚娛樂,兩者是顯然不同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邵老師,“電視庸俗化不是新現象,它與電視一同産生,也將同電視一同消亡”。那麼在庸俗化的節目的量不斷加大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還能將其視為一種正常現象而不去理睬?對電視進行批判是不是新聞與傳播學者的責任和使命?
 
   【紫色的城堡】好問題!
    【特邀嘉賓:邵培仁】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正常現象而不予理睬!人文社會科學存在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必須高舉質疑和批判的大旗,而不是簡單地論證現實、維護現實和吹捧現實,只到現實淪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對電視進行批判是新聞與傳播學者的責任和使命。同樣,我也要説:“CCTV電視批判”欄目的設置,既是編輯同志一種對電視現實的警覺,也是編輯同志對一種學術責任的堅持,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如今這種來自業界的自覺行動顯得特別的難能可貴。

  【臟袖子】 必須強調大眾傳媒的引導功能。我認為目前中國電視節目庸俗化的癥結在於,中國的電視人片面擴大了大眾傳媒的娛樂化功能而忽視了引導和教育功能。電視和報紙不同,它自身的傳播特性(通過圖象,聲音和畫面等)決定了它易流於對受眾的感官刺激,這也就導致其節目的庸俗化。大眾傳媒除了迎合受眾需求之外,更應引導其低層次的需求往高層次發展。過分迎合觀眾口味,不僅會無意識地激發受眾的低級欲求,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迷失自己。
  【一節彩虹】癥結出來了,“大眾傳媒除了迎合受眾需求之外,更應引導其低層次的需求往高層次發展”,呵呵,又要迎合,又要引導,怎一個難字了得!
  【特邀嘉賓:周 星】在首先肯定電視要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也應當有自身的引導功能,就這個意義上説,目前中國電視節目偏向了屈就庸俗,甚至主動媚俗的方向。你所説的癥結所在,可能就是單方向強調娛樂化,而嚴重的違反了傳播功能的另一個重要特性,我們承認電視的直觀功能具有特殊的傳播特性,既更容易給人感官刺激,也更容易讓觀眾相信所看、所聽的,問題不在於傳播功能,而在於傳播者的思想觀念。同意你的觀點,迎合不是屈就,適應也不是主動投合,觀眾需要引導,雖然我們反對教化,觀眾的口味是多樣的,但無論如何給予他們高尚的理想的引導、審美的藝術感化都是必要的,否則不僅是電視會迷失自己,文化甚至會迷失方向。

  【jassmine】以前精英文化的“閱讀-思考”模式被現在充斥的直觀感知模式所代替,電視作為傳播工具性地位日益顯著,媒介不僅需要更好的傳播信息,同時要建築在提高受眾的審美水平上,文化的要求則是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我們現在看到有的媒體照顧了文化的傳播就忽略了創新的意識,請問兩位老師,如何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進行創新?
  【特邀嘉賓:周 星】很可惜,我們現在正確的強調文化傳播的同時,卻錯誤的誤解的傳播的文化含義,傳播當然需要顧及受眾,但傳播根本上是一個文化的建設過程。如你所説,有識之士的共識被偏愛傳播所遮蔽,這可能是電視高速發展中的必然現象,卻不是美好現象,我們的媒體當然需要注意傳播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的根本是要對文化承傳、創新,目前看來娛樂化的傳播強調了傳播,卻忽略了文化,阻隔了創新。所以我認為只有把傳播當成文化建設的過程,才有可能創新;只有把文化傳播當成電視的任務,才有可能進行傳播創新。

  【jassmine】現在地方檯越來越注重記者型主持人、學者型主持人的培養和引進,但對於現在文人做電視的現象您怎麼看? 
  【特邀嘉賓:邵培仁】首先,地方檯注重記者型主持人和學者型主持人的培養,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大趨勢。我們國家許多的電視臺主持人往往是美女型的,是年輕的,不大重視主持人的整體素質,而西方不一樣,他們的主持人往往是年齡比較大的,在某些方面有專門研究的,是專家型的,因此他們的講話在公眾當中很有可信性,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這個方面的頗有研究的專家。這些年來也有一些高校的專家學者到電視臺去做節目主持人,比如他們主持一些讀書類的節目和一些談國際政治的節目,我見到的比較成功的值得肯定的。我不贊成一些文人去亂主持節目,特別是不要主持和本身專業特長不相吻合的節目,這樣他實際上就和一般人差不多,這往往得到的效果也是不好的。

  【一節彩虹】如何在電視節目收視率和節目內在質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這個支點是否容易找到?是否要求所有節目都要這樣做?還是有的節目可以搶收視率多一些,有的節目可以對內在質量的要求大一些?
  【紫色的城堡】難題啊!
  【特邀嘉賓:邵培仁】你説得很好,我們確實需要在電視節目收視率和節目的內在質量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使電視節目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既受觀眾歡迎又被廣告商看好。但這個平衡點是比較難以找到的。而正是在這一點上,他考驗我們電視人的智慧和水平。當然,不要求所有的電視節目都使用一個平衡點,用一個平衡點也要求所有的電視節目肯定不是最佳的。

 

 


責編:張青葉、羅石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