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叫好又叫座
【云云533】人的感情是需要有寄託的,往往人們將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想法通過影視作品尋求滿足。有關資料統計《任長霞》的收視率最高為7.9%,最低為4.4%,平均收視率為6.2%,取得這樣的成果,是否表明我們社會上的好幹部太少了,人們只有將這種期望寄託在《任長霞》上?
【特邀嘉賓:張育華】 謝謝你,我也有同感。在當下我們所處的消費文化時代,在鋪天蓋地的慾望世界裏,其實我們的靈魂、我們人性中的美渴望回聲,我想這是《任長霞》高收視率的一個因素吧。不過,看電視劇總是見仁見智之事。在我看來,任長霞可不只是一個好幹部喲,有點心得想與你交流,可以嗎?説起來,《任長霞》這個電視劇堪稱一次不乏審美探險意味的旅程,任長霞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作為人物底本,她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已進駐了觀眾的想象世界,在電視機前為觀眾搭起了一座難以動搖的人物參照係,這也意味著電視劇《任長霞》的編創已別無選擇,這部戲的使命就是要塑造一個“卡裏斯馬”型的人物,對不起,我説遠了吧,其實“卡裏斯馬”這個詞也不神秘,就是指有神聖感的人物。
但對於電視劇來説,這可太難了。意識形態的高濃度,對人物塑形的嚴格限定,以及故事模式的事先給定,使《任長霞》一劇的編創就像鋼絲繩上的舞蹈。就我本人的觀劇感受來説,我覺得任長霞與其説是一位叱吒風雲、為民除害的女英雄,莫如説是一位正義在胸、卻也萬般柔腸的高尚女性。《任長霞》用精英的深邃目光審視符碼化了的任長霞,將詩性與激情作為人物性格的向心力,是的,在一個物欲流淌的時代,她執拗地守衛著人的良知、尊嚴和人間正義,為遭受欺淩的弱者流淚,為出賣良知的醜行憤怒。任長霞是一位平凡的聖者,是當初弗洛姆所説的“創發性人格”,即超越世俗,以心靈和情感去召喚、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並能從中感到自身力量的美好人格,這種堅定的向心力,旋轉起了許多充滿人間煙火、具有濃郁民間通俗文化指徵的生動細節,同時借助得體的對白,使人物的性格世界既有豐富的人性元素,又渾然一體充滿張力。《任長霞》的亮相表明,中國電視劇中的“卡裏斯馬”典型再度超越了常規塑形模式,將人物昇華到了澄澈的審美之境。對不起説,我又説多了,但我想我們一定有同感。:)
【小黑帽1】主旋律電視劇叫好又叫座可能是所有從事電視劇創作及演出人員的追求,我不知怎樣才能叫好又叫座。請大家指點迷津。
【特邀嘉賓:張育華】指點迷津實在不敢。對於叫好又叫座這個話題,我們一起做個交流吧。先説“好”,“好”乃見仁見智之事,何況是在如此龐大駁雜的電視劇受眾面前。我想一部好劇,首先得能把觀眾穩住、抓住,之後能讓觀眾從劇中看出自己想要的那份“好”——從學術上説,好的藝術文本往往擁有被多元解釋、不斷解釋的文本空間和審美潛力,而作品的意義也將在多元的闡釋中不斷深化、不斷生成。
【特邀嘉賓:張育華】 我想一部好劇可能有這樣的特點:一是得好看,而好看呢可剝出兩個層次來:第一是有戲、有衝突,劇中人物不斷互相掐著,也就是故事有張力,讓觀眾欲罷不能,就像《任長霞》這樣,調動涉案劇諸多元素;第二得有美,美妙、美麗、美好,比如説一個微妙的細節,幾句讓人拍案的對白,一段叫人心動的音樂,一束美麗的光效,總之不光被講述的故事迷人,講述故事的手段也迷人。二是得值得看,不少的電視劇像是從流水線上下來的,靠著故事模式、靠著對觀眾的敘事刺激,比如死人了、對象跑了、孩子調包了,靠著懸念,哄著觀眾,填充收視率,往往是最後一集字幕打出來了,觀劇感受也就煙消雲散了,但值得看的電視劇不同,裏頭有嚼頭,有意義,可以從眼睛進入到靈魂,用美去征服人。怎樣才能達成這個“好”呢?從創作實踐上來看,尤其從敘事學的角度看,一是劇編導得在故事的結構上用心思,會講故事,比如適時的給出刺激,設計懸念等等;二是在敘事話語上強化敘事智力,能夠化平淡為神奇。對不起,我覺得有點像上課了,麻煩你了嗎?:)
【云云533】《長征》的氣氛渲染得很到位,畫面拍得驚心動魄,而且具有藝術性這是不是《長征》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啊?那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中國人的愛國感情在起作用嗎?
【特邀嘉賓:郎 雲】《長征》受歡迎裏面要説的是電視劇本身是一種綜合性藝術,電視劇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上的高出很多,就可以吸引人了,它要通過畫面,它要通過人物,甚至它要通過颳風下雨,甚至它要通過騎馬打仗,所有的這些畫面的因素這裡面都涉及到美術部門、攝影部門各個方面的通力協作,才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所有的這些效果要達到的一個目的是什麼呢?渲染的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崇高的使命感,我想可能不是那種愛國感情,而是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在起著作用,是使《長征》受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
【電視批判首席網友:揚帆】文化是21世紀經濟的主導産業,文化産業是第五産業,主旋律電視劇如何把文化産業作好作強?
【特邀嘉賓:郎 雲】不是主旋律電視劇如何把文化産業做好做強,而是説如何把中國的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産業做好做強,我覺得這麼説更好及因為我前面已經説了主旋律電視劇它就是一種標誌,它就標誌著我們的主流文化的思想,如果我們表現的不是主流文化的思想,表現的僅僅是一些旁枝末節的思潮的話,就不應該叫主旋律電視劇,所以我講,因為我剛才説過中國的電視劇95%以上都是主旋律電視劇,所以我就覺得不必再説是主旋律電視劇了。
【網友嘉賓:孫海喻】我非常同意朗雲老師的説法,我們應該把主旋律的概念和主流文化的傳播勾連起來,除了實驗性的作品,應該都是主旋律範疇之內的。而不單單是政治題材作品。
【云云533】中國的主旋律電影與歐美的主旋律電影在主題方面有什麼不同?兩種文化在怎樣做到使主旋律電影叫座又叫好上的側重點的不同在哪?還有歐美的主旋律電影是什麼?
【特邀嘉賓:郎 雲】是我們讓它好象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實際上我一直認為,中國的主旋律電影與歐美的主流電影是一樣的,如果這麼去認為它,那麼我們寫被稱作主旋律的電影電視劇的時候,我們就會用一種很平常的心態,用我們常説的一般的創作規律去創作主旋律的影視作品,第一條,就是讓它好看,它不好看人家怎麼會去看它,人家不看它,怎麼從你的所謂主旋律電視劇裏面去得到啟迪,去得到教化,至於説到歐美的主旋律電影是什麼,好象大部分也都是主旋律電影,比如最近上演的《兄弟連》、《反恐24小時》,包括現在央視八套播的《情迷彼德堡》、《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人魚小姐》,我能簡單地跟你説哪個不叫主流電視劇的麼?如《希伯克拉底誓言》就屬於試驗短片電視劇,電影就更多了,如《巴黎最後一班地鐵》、《羅拉快跑》、《天使愛美麗》。
【云云533】現在的電影已經無法依靠行政運作掙錢了,主旋律影片也必須走商業化道路,做好宣傳和發行。我們的幾部主旋律大片經費主要來源是哪?這個問題簡單呵!謝謝專家回答。
【特邀嘉賓:郎 雲】因為我們的投資商也同樣存在著最主旋律影片的青睞,所以他們願意把錢花在主旋律影片上面,但是他們的操作方法往往是寄託在發行當中,紅頭文件先行,來撐起發行的利潤,導致我們很多投資在主旋律影片上的資金無法回收,實際上這種投資方法和運作方法是錯誤的,我們的主旋律影片應該向我們所有的影片那樣,都要去考慮它的投資的回報、發行的範圍,觀眾喜歡不喜歡看它,這些因素如果不考慮進去,投十部片子十部得賠錢,所以不能把主旋律單獨抽出來去談主旋律影片的發行和製作,談的是我們所有影片它有一條非常簡單規律,大家都應該遵循這個規律,這是一個做電視劇、做電影的一個經濟規律,必須得遵守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