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引進節目為中國電視帶來了什麼?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5-1-20 16:00:52



引進電視節目的本土化與跨文化傳播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談引進節目就要談到節目的本土化問題,對於譯製片和引進類綜藝節目,如何進行本土化和跨文化傳播是一個大問題,請問兩位嘉賓,你們認為,當前我們的引進電視節目的本土化與跨文化傳播有哪些經驗和不足?
  【特邀嘉賓:段 鵬】我先談幾點粗淺的看法。目前的引進節目很多是一味盲目引進,或者加以粗糙的改動,精雕細刻的本土化並不多見,但我一直認為,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觀眾耐心地等待。比如台灣從最早完全學習日本的娛樂節目,到現在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娛樂節目風格。吳宗憲、張菲、胡瓜,還有台灣前一陣最受歡迎的《時事亂講》可以説都具有相當強的個人風格。我對我國大陸娛樂節目的未來也抱有信心。
  【特邀嘉賓:麻爭旗】我談一談本土化和跨文化傳播的關係。簡單地説,本土化是跨文化傳播的一種策略。這有幾層意義。首先,跨國媒體往往用“本土化策略”向全球推銷自己的媒介産品。比如CNN的策略。CNN明令忌用“外國消息”,只能用“國際消息”;他們不講自己是美國電視網,而是全球新聞網;他們的《亞洲談話》用華裔主持人;他們向全世界六個地區提供四套不同版本的節目,其中亞太地區的版本又細分為13種,分別針對13個國家和地區,每一種都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他們的記者和特約通訊員來自世界各地,所以常常是操不同口音的當地記者出現在事發地的鏡頭前,如此等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顯然不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的結果,而是出於為産品增質的策略:增加節目的貼近性和可信度,同時增加報道的速度、深度和準確度。
  其次,本土化是跨國媒體實現資本全球化的文化策略。研究表明,西方媒體的全球化沒有創造出一種“同一”的文化,而是採取了“全球地域化”的方式,與地區文化相配合形成一種“文化混合體”,或曰“雜交文化”,也就是利用新的傳播工具將西方媒體的內容與本地的語言、風格和文化習俗配合起來而形成的“混雜體”。全球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傳媒公司之一新聞集團高舉的口號是,“資本全球化,文化本土化”。1993年,新聞集團全資在香港成立了輻射整個亞洲地區的綜合性傳媒子公司——星空傳媒,通過衛星以8種語言向5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多種平臺內容和多元化服務。2002年星空傳媒播出的24小時中文綜藝頻道——星空衛視成為在中國大陸第一個落地的境外電視頻道。星空傳媒與華人合作推出的鳳凰衛視成為亞洲最成功的電視臺之一。星空傳媒成功的秘訣就是:本土化的語言、本土化的內容、本土化的製作、本土化的用人。
  第三,本土化是欠發達國家的媒體發展自己、參與國際競爭乃至走出國門、影響全球的基本策略。印度第一傢俬有印度語電視臺Zee電視臺發展的路子同樣採取了“節目樣式西方化,語言、文化本土化”的策略。從1992年成立到2000年,Zee電視臺已經發展成為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亞洲電視網”,覆蓋了亞洲、歐洲、美國和非洲,投合2200萬印度觀眾的口味。秉持獨特的地方語言風格和特色的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被譽為“阿拉伯世界的CNN”。巴西的媒體巨人Globo電視臺向全球輸出暢銷文化産品——拉丁美洲式的肥皂劇“電視小説”。上述例子説明,國際文化及媒體流動越來越活躍,文化産品出現了從邊緣向中心的反向流動。當然,這並不能表示西方文化霸權的消失,但它反映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社會現實。
  最後一點,對引進節目來説,本土化是保護民族文化的根本策略。影視文化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動形成了這樣一種比喻:以佔有市場份額的尺度來描繪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版圖。由此引出文化霸權、文化侵略與保護民族文化、抵制文化帝國主義之間的對抗和衝突。鋻於這樣的背景,張子揚先生提出了“文化版圖”的思想,號召影視同仁以文化版圖的固守與拓展為己任,在積極引進、學習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努力弘揚中華文化。“文化版圖”之説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段老師,你曾經總結了我們引進節目的方式是:一種是純引進,就是把別人的節目直接拿過來;一種是和國外的節目公司聯手,把其版式引進過來,而把主持人、觀眾換成中國人,但是保留原來的風格模式。您認為哪種方式更適合我們?
  【特邀嘉賓:段 鵬】這個問題應該進行具體分析,我個人認為,純引進雖然對我國本土節目質量的提升幫助較小,但是它保留了原汁原味,使得部分受眾極度喜愛,也能夠獲得它較高的市場價值。如台灣的電視臺就會設置日本頻道,專門播放日劇、日文新聞和純引進的日本娛樂節目(《貧窮大挑戰》、《創意無限》、《明星極限生存》等)在台灣很受歡迎。另一方面,稍加改動的本土版引進節目是可以讓我們的電視人獲益匪淺,使團隊也受到鍛鍊。但是問題在於,如果改動得不好,就成了畫虎不類反類犬,還可能使得節目盈利較為困難。

  【yiyaya4】偶認為引進節目只是咱們的飯後甜點,補充一下不滿足就可以了。本土節目還是正餐,雖説有時候粗糙些,但是基本還是合口味的。不過,影視劇還是多點好,進口的製作精良,看著也不怎麼有嘔吐的感覺。大家認為呢?
  【忘記時間的】偶覺得你只説對了一半,沒有引進節目,咱們的電視人能進步嘛?
  【特邀嘉賓:段 鵬】從本質和長期效果來看,正像你所説的。但是,目前這種狀況下,如果大量引進境外優秀節目,勢必會搶佔百姓的餐桌,並佔據主菜的地位。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控制好度和量的問題。


責編:詩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