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法制建設與發展
【高粱49】問是俊海老師:大家知道我國的法制建設還不盡人意,您認為這存在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瓶頸是什麼?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一主要問題?
【特邀嘉賓:劉俊海】法制建設不盡人意原因很多,有歷史的原因,因為我們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和人治社會的歷史遺毒。另外,還有立法方面的原因,由於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立法的步伐不斷加快,總的來看,我們已經基本上有法可依了,但是距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比如,現在民法典還沒有出臺,反壟斷法也還在研究之中,公司法、證券法也需要順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予以根本性的改革和完善。因此,立法任務,尤其是與市場經濟有關的民商立法和經濟立法還很繁重,有不少立法空白。第三個原因是執法和司法方面的。有了好制度,未必就能夠付諸實施。所以,好人與好制度同樣重要。因此我們既要強調法律規則的完備,更要強調法律規則的貫徹和實施,尤其是違反法律規則的行為的制裁,以及侵害合法權益的救濟渠道。
【心安在】我知道的一些民事案子經法院的判決的結果執行起來難落實,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
【舞輿論比】是啊,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教授請發表一下見解。
【特邀嘉賓:劉俊海】這涉及到一個執行難的問題,執行難有“兩難”:一是法院本身由於執行案件數量過多,導致了案件積壓。另外,一些地方法院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往往也是製造執行難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難就是被執行人方面的,特別是一些不誠信的債務人耍盡一些花招逃避債務,有的採取天女散花的方式將自己的財産無償轉讓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有的採取金蟬脫殼的方式,將自己的優質資産注入一家新設立的公司來逃避債務,若此等等,都給法院的執行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所以,一方面要加強法院的執行力度,增加法院編制和必要的資源投入,提高執行官的法律素養和執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確實保證那些拒不執行判決的債務人能夠受到應有的失信制裁,包括法律制裁。當然,及時將不法賴債者的名單,特別是拒不實行法院生效判決的債務人的名單在媒體上公佈,也許是一個有效的新聞監督辦法。
【曾經年少過】中國法制進程有何發展?不完善的法律盲點是不是還很多?
【網友嘉賓:黃 振】當然,如果沒有盲點的話也就沒有那麼多的需要;媒體給予強烈關注的事件了,同時新聞媒體一定也少了很多素材去製作吸引觀眾的節目了。
【特邀嘉賓:王 軍】從今年十大法制新聞人物的評選中就可以看出,中國的法制進程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普通老百姓原來可能很少接觸法律,但一旦自己或社會的權益受到侵害,都能憑著心中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對法律的信仰,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和社會公眾利益,這正是公民法律意識覺醒和法律意識提高的表現。他們看似微弱的個體維權行動,正在彌補著法律上的盲點和漏洞,也在引起立法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的高度重視。相信不久的將來新出臺的法律法規都將把這些盲點和漏洞補上。
【partaker】電視法制節目不同的類型有沒有針對不同的受眾?例如港澳同胞,臺胞等?
【網友嘉賓:黃 振】我自己覺得,對於不同的目標受眾,理應有不同的定位。但是以現在我們的傳播廣度而言,更多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想知道的是中國發生的真正能夠體現祖國司法進步的事件,看到公民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權利的可喜現象,這與媒體“三貼近”原則和“以人為本”都是相符合的。
【hello1810】請問老師,所謂“法律動畫片”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這樣的動畫片在中國有哪些?
【特邀嘉賓:王 軍】就是像“海爾好兄弟”一樣,讓動畫形象來演繹法律故事,這是我的創意,希望有人來為青少年做這件事。
【hello1810】真心祝願您的暢想成為現實!
【特邀嘉賓:王 軍】謝謝!
【網友嘉賓:黃 振】請問兩位教授,我國的法律體系很博大,但是有很多法律法規相對於不斷發展的社會生活而言,略顯滯後。您認為,我們的電視法制節目在促進中國立法司法進步方面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我們的依法治國強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我們的媒體應該怎樣促進法律機關與公眾的互動?
【特邀嘉賓:劉俊海】首先媒體應當承擔起作為立法改革引跑人的社會角色。媒體的觸角很廣,能夠發現我們法律當中的立法真空和立法漏洞,能夠向立法者提出完善立法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媒體應當為創造一個公正、公開、公平的法制環境發揮新聞監督的重要職責。在這方面新聞媒體要注意避免新聞侵權,不斷探討新聞監督的新方式、新機制和新途徑。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新聞監督和廣告活動之間的辯證關係,預防新聞從業人員的失信行為,切實承擔起新聞監督的社會責任。其三,媒體不僅僅要擔任護法者的角色,還要擔任廣大群眾的法律顧問角色,自覺地傾聽公眾提出的法律問題,並提出可行的法律建議,以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當然,既要幫助廣大電視觀眾增強維權意識,掌握維權技巧,還要教育廣大電視觀眾自覺遵守法律,避免濫用權利,樹立正確的義務觀、法律觀和責任觀。現在經常有一些電視觀眾只注重學習法律條文當中對自己有利的條款,而對於約束自己行為的法律條款視而不見,很容易導致法律風險和法律責任。所以既要注重維權宣傳,也要注重尊法宣傳,樹立守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