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制節目之二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21 18:09:34



法制節目在電視節目中的地位與影響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法制節目在電視節目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請問嘉賓,你們如何看待電視法制節目地位的提高? 
  【中國吉祥0】法制節目的提高,説明群眾的需求逐漸擴大,也説明我們的法制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leeyue平衡】我並不完全贊同這種説法,其實仔細比較這些節目完全可以看出“跟風”、“同質化”的痕跡,不是所有的法制節目都是精品,不是所有的法制節目都能吸引受眾眼球。它們都建立在嚴格的受眾調查、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嗎?
  【特邀嘉賓:劉佑生】一個是電視本身具有可視性、快的特點決定的;再一個覆蓋面廣也是其中的原因。當然,隨著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電視製作水平的提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視節目的水平越來越高,還有老百姓需要看電視法制,這樣電視在法制建設的地位就越來越高了。
  【特邀嘉賓:劉 斌】這是必然的。隨著我們國家民主與法治進程的加快,不僅是電視法制節目的地位在提高,而且平面媒體和其他電子媒體的法制節目的地位也在提高。法制節目的地位之所以能夠提高,在於我們國家需要法治,全體公民也需要法治,我們需要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與法治的社會。

  【等待戈多!】當前法律意識淡薄,甚至是法制觀念缺失應該説是很嚴重的,請問兩位嘉賓,媒體只能是起到宣傳的作用,但是要建立一個法制社會光靠媒體的宣傳是遠遠不夠的,請問兩位嘉賓,你們認為如何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並逐步建立起一個法制社會?
  【特邀嘉賓:劉佑生】建立法治社會,首先是要發展經濟,比如説現在我們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020年人均要達到三千美元的水平,並提出要在2010年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説明法治的健全與經濟是相連的;第二,樹立新觀念很重要,一般來講,理念決定通道,由於我們國家過去不重視法治,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不重視法治的,只重視人治,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要在短期內建設成法治國家,恐怕比較困難。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概在2020年的時候,人們樹立了新的觀念,社會主義法治才算基本建成。在這個過程中,官員要重視樹立依法辦事的觀念,現在我們比較有條件了,因為執政的官員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都是新一代的比較年輕的幹部。所以,只要我們黨和政府按照要求去做,我相信幹部&&遵守法律,群眾自覺守法的時代就會到來,只有幹部和群眾都樹立了依法辦事,這樣我們才可以説一個依法治國的時代到來了。
  【特邀嘉賓:劉 斌】法制節目要深入人心需要有一個過程,要建立起一個法治社會,更需要有一個過程。你提到的法制觀念缺失,不僅是普通公民法律意識淡薄,我認為更主要的是一些官員意識中把法制觀念缺失了,立法者往往不一定守法,執法者往往知法犯法,真正意義上法治社會的建立首先需要改變人大於法的現象。

  【中國吉祥0】我們國家的電視臺與國外的不同,它是黨的喉舌,代表人民的利益,嘉賓覺得法制節目在這方面有什麼突出貢獻或者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特邀嘉賓:劉佑生】中國的電視節目與外國的電視節目,在表面上應該是一樣的,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中國的電視或其它主流傳媒一樣,是黨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所以電視既要代表黨的利益、國家利益,也要代表人民利益、百姓利益,把兩者處理好,這樣才能在法制建設中發揮電視的作用。

  【中國吉祥0】法制節目要引導群眾,對於一個案例,結論不能模棱兩可,要做到鮮明,並且客觀公正公平,符合法律,嘉賓認為我們是否一定要做到對每一件案例都要有所定論?
  【特邀嘉賓:劉 斌】案例有刑事案例、民事案例、行政案例等等,媒體對報道不同的案例應當有不同的尺度,比如:在刑事案例中,有的是側重於報道偵破過程,有的是側重於報道犯罪過程,有的側重於審判過程,有的側重於報道犯罪特點,有的側重於報道犯罪後果,還有的側重於報道案件所引發的思考,挖掘案件背後的原因。民事、行政案件就不同於刑事案件,這是因為在民事、行政案件中訴訟雙方具有平等訴訟的地位,不因一方是原告就法律地位高,也不因一方為被告就地位低下,同時,民事、行政案件的是非曲直不像刑事案件那樣容易辨別,往往是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因而法制節目如果不做全面細緻的採訪、報道時做不到兼聽則明,很容易引發新聞官司,把自己推到被告席上。案例報道不一定非要有所定論,因為訴訟是一個過程,在起訴階段,法院尚未審理,當然不可能有定論,即使法院有了判決,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準確,否則就不存在冤假錯案了。因此,我認為不一定要做到對每一件案例都要有所定論。

 


責編:羅石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