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對外傳播節目的效果
【營養型玉米】“據統計,中央電視臺的英語頻道所擁有的真正的外國受眾只佔它的受眾總數的4%,80%以上的受眾都是以英語學習為目的的國內民眾”。是不是我們的外宣頻道會變相成為我們的英語學習頻道?
【特邀嘉賓:范紅】這跟電視的內容有關係,因為我們的電視內容外國的受眾不是特別感興趣,我們製作的時候考慮的不是外國受眾。在我們國家學英語的途徑也有限,電視又是我們最流行的大眾媒介,人們接觸它非常方便,所以學英文又可以學到聽、説,也能娛樂,那對中國英語愛好者學習是非常方便的。如果我們要把英文頻道辦成讓外國受眾了解中國信息的窗口的話,那麼我們的內容、我們形式的包裝都要同國外的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相融合,純粹為中國觀眾製作的電視片經過翻譯傳給外國受眾達不到對外交流的效果,必須在了解外國受眾需求的情況下製作新型的英文節目,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步的滿足他們的需要。
【特邀嘉賓:胡智鋒】我想這個概念看怎麼理解,就英語頻道而言,可能有你所説的這種情況,我沒有做過統計,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非常明顯,你所説的英語學習的確是這個頻道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功能,因為我們原本的意圖更多考慮的是把它輻射到海外和國外,為外國受眾了解中國提供一個服務平臺。但事實上,由於它覆蓋的原因,國內的觀眾很多有機會能夠看到我們的英語頻道,從統計上看,也許國內觀眾的數據統計更方便,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數字,也因此而得出你所説的這樣的結論。但至於真正的國外觀眾,到底看央視英語頻道的真實情況,現在我也不清楚,還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結論,但我相信,應該有一定的覆蓋,至於覆蓋的程度,收視的結果,還需要一個統計,需要一個數字,現在這方面的材料太少。那麼你所説的變相的英語頻道,能不能這麼簡單地説,我也不敢肯定但能産生這樣的功能,我想也是很好的。
【didadi29】范紅老師,您説我們的電視內容外國的受眾不是特別感興趣,那麼您認為外國觀眾對我們的什麼節目內容會感興趣呢?我們的對外傳播對象不包括外國人嗎?僅對華人嗎?
【特邀嘉賓:范紅】謝謝你提出這個有趣的問題,這正是我想給大家進一步解釋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在節目製作的時候的考慮與外國受眾的需求有一個很大的差距,我們對節目內容的設計思路在於弘揚我國的主旋律,傳播我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宣傳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成就,特別是新聞節目。外國受眾最想了解的是中國大眾的生活,是在中國發生的大事,他們頭腦中的大事並不是我們政府以及我們領導人的日常活動,而是一些中國的突發事件、危機事件以及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我們的節目在譯成英文之後,許多概念如:三個代表等,外國受眾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而且特別理論化,我們的新聞受眾主要是在大陸的受眾,我們是想了解國家的大事,對外國受眾來講了解中國政府的方針政策就沒有這麼重要了。
我們的對外傳播對象應該是包括在海外的華人以及外國人,目前的節目對華人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是因為華人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濃郁的鄉土情緒,但對外國人來講,看一些與他們生活無關的、他國的政治性的報道,興趣就不會很大。我們的娛樂節目,特別是電視劇,許多都有濃厚的中國社會文化背景,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華人較多的地方比較容易得到認可,但在西方社會由於文化差異大,思想意識形態不一樣,許多娛樂節目中的內容,外國人不太容易接受。如果要生産出讓外國人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我們必須考慮到他們的興趣所在,也要體現我們的民族特性及本土化的特點,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的研究。
【太陽灼人】有的觀眾認為CCTV-9説著Chinese English傳播中國還不如説中文配上英文字幕更讓人覺得舒服,兩位老師對此怎麼看呢?
【特邀嘉賓:胡智鋒】讓我們給CCTV9加把油吧!我想,畢竟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能夠用英語做成一個頻道,已經很不容易了。那麼,全世界講英語的地區其實都有不同的口音和情況,美國有美國的口音,英國有英國的口音,印度又有印度的口音。那麼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ENGLISH,才形成了這個世界既統一又不同的局面,既溝通交流又相互差異的局面,這本身也是很有趣的,不見得非要按照某一種主流的英語去表達才叫正宗,中國式英語也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表達,至於是否舒服,我想主要目的不在於語言本身,而在於它的內容,在於它內容的是否讓人舒服。這一點,我們應該有一點耐心,畢竟CCTV9做到現在已屬不易。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語言是傳輸信息的紐帶,中國外交學院曲星教授在談到對外報道時指出“我們需要能夠熟練的直接用外文報道,而且非常熟悉外國文化和國情,又能夠深入新聞的第一線發回報道的記者”。兩位嘉賓對此怎麼看?兩位嘉賓同時也是高校老師,認為當前高校在培養新聞記者方面仍存在哪些欠缺?
【特邀嘉賓:范紅】我非常同意曲星教授的觀點。在直接用英文采訪報道的過程中,香港鳳凰衛視的記者比大陸記者做得好,首先是因為他們能夠熟練的使用英文,其次是因為他們不怯場,能夠非常自如的同使用英語的人進行對話與交流,而且他們大都有在海外學習與生活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比較了解一些國家的文化與國情。在我國新聞教育中,我們的學生是非常有聰明才智的,但我們在培養他們的過程中有些環節比較欠缺,比如説對他們英文能力的培養以及國際視野的塑造,以及心理素養的培養方面,從課程設置來看,比較缺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近年的課程設置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不管是對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培養都有較強的英語培養環節,本科生每學期都有英語開設的專業課程,研究生也有三四門英語授課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文能力,從課程的內容來看,也能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幫助他們儘早的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傳媒的現狀。學生們對這些課程是非常歡迎的,很肯花功夫學習這些課程。
我認為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重視對語言能力的培養,包括中英文語言能力,對培養一線的記者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需要有自己的記者從一線發回及時的報道,特別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更需要大批的能用英文采訪與發稿的記者,清華大學新設置的英語新聞采編碩士專業便是為這些目標做準備的。
【行空天馬踏飛燕】胡老師我們久聞您的大名,您的電視傳播藝術這個概念是你提出的,您認為它對國際傳播有何意義?
【特邀嘉賓:胡智鋒】謝謝你的問題。電視傳播藝術這個概念準確地説是我整合出來的,二十年前,已經有專家學者在不同的場合提到過類似的概念,比如宣傳藝術、傳播藝術等。每個專家學者或者領導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內涵與外延,我的理解主要指的是電視生成與傳播過程中創造性處理的那些部分、那些內涵,它涉及從宣傳、策劃、節目生産與製作乃至編排播出營銷推廣各個環節,對於國際傳播而言,同樣存在著電視傳播藝術的問題,而且更加複雜和豐富,但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我認為,提高電視傳播藝術水平,對於國際傳播而言,體現在國際電視傳播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傳播者的智慧、情感與思想、與受眾之間的有效溝通。這裡涉及很多具體的方式方法,也涉及宏觀的戰略和中觀的策略。
【營養型玉米】我國對外傳播的薄弱環節在哪?僅僅作為宣傳中國的窗口嗎?還是為分國際傳媒市場的一杯羹?
【特邀嘉賓:范紅】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難回答。但是,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我國對外傳播的薄弱環節主要在官方對對外傳播目的、內容及手段的認識不夠,比如説:我們強調的傳播目的其實就是向外國人做宣傳,是一種強迫外國人認為我們國家好、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在傳播的過程中強調我們的成就,對於我們的困難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現狀,特別是不好的方面不加宣揚,這就給外國人一種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中國的對外宣傳是不可信的。我們的傳播目的必須改變,應該強調向外國人傳遞信息,就是關於中國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好的和不好的,讓外國人通過我們的傳播渠道對我國有正確的、客觀的認識。從傳播的手段來講,我們的方法很單一,常常是用宣傳電視片、宣傳手冊等手段,宣傳的內容通常比較過時,這些都是比較薄弱的環節。我國的媒介不應該僅是宣傳中國的窗口,更應該是了解中國的橋梁,通過這個橋梁,我們走向外國,而外國人走進了中國。
如果我國傳媒要分國際傳媒市場的一杯羹的話,我們的傳媒界所生産的産品就應是市場化的,是考慮國際受眾的,也是考慮區域受眾的,我們的影視作品就如一個産品,如果生産出來沒有人買,沒有受眾認可,即使我們投資再大,規模再大,也不能有效的分享國際傳媒市場的利潤,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將受眾包括國內國際受眾看成媒介産品的消費者,以市場經濟的經營模式來經營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