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如何進行跨文化傳播
【絕代大俠任魚宇】請問嘉賓:龍在中國是圖騰,在西方的形象……,還有諸如紅色等形象在中西文化的含義是不同的,如何在傳播中把握?
【特邀嘉賓:關世傑】“龍”在中國是褒義的,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但是在基督教文化裏,“龍”的含義正好相反,龍是惡魔、邪惡和恐怖的象徵。在這兩種文化裏龍的圖像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基督教文化裏龍像恐龍還可以吐火,所以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另外,紅色在中西文化中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文化中五星紅旗是紅,象徵著革命的進步,而且中國辦喜事都是使用紅色,另外也象徵著順利,比如“開門紅”,另外象徵著覺悟比較高等等這些意思。在英文中它既有著革命的共産主義的失敗,還有赤熱的、血腥的等等這些意思。在傳播中從兩個方面把握:第一,在傳播過程中多加一些介紹。比如中國的龍是什麼樣子的,它的歷史傳統,你加一個注解,使對方能夠理解,不要兩個概念混一起,這樣就比較好。第二,可以用相應的詞彙來取代。比如説,有的西方學者把“亞洲四小龍”叫做“亞洲四小虎”,用“虎”代替“龍”,意思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達到跨文化的溝通,而不是死翻硬譯。
【絕代大俠任魚宇】請問嘉賓:東西方文明並立幾千年,只是到了19世紀才開始了真正的對話,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如何來應對持續到現在的這場對話?奧運是個契機,你們為這個契機作了那些構想和準備?
【特邀嘉賓:關世傑】你説的東西方文明我理解是指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之間的對話,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在歷史上也曾稱作中西文化交流史,如把唐玄奘到印度取經就被説成到西天取經。歷史上中國和歐洲有過文化交流,比如明末清初的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酥會士來中國後,就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1840年西方列強侵略中國,談不上平等的對話。只是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現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交通日益便利中國與世界各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是世界上不可逆轉的潮流。在種交流中,吸收各國文化的精華,發展自己的經濟增強國力,弘揚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應對文化交流的基本態度。
【hello1810】請問老師,中國許多電視劇令中國觀眾所厭惡,海外觀眾更不用説,那麼中國電視劇將怎樣提高水平才能令海外觀眾所接受呢?謝謝!
【十年樹木,百年樹袋熊】現在電視劇真不咋的,你可知道,這些糟糕的電視劇讓老外看,怎麼不吐血?
【特邀嘉賓:關世傑】中國電視劇中有的的確讓人感到不滿意,比如《林海雪原》電視劇我就很反感。但是中國的電視劇中很多是不錯的。中國電視劇要讓海外觀眾接受,要具體説是被哪國電視觀眾接受,中國的《渴望》在越南曾很受歡迎,《西遊記》在東亞國家也很受歡迎。如果要很多很多國家接受,要借鑒《臥虎藏龍》、《英雄》等電影大片的經驗。
【hello1810】請問兩位老師,電視節目是給人看的,不僅中國人可看,老外也可以看,借此了解中國,但有些節目老外看不懂或不喜歡(可能是中外有差異),那麼電視節目怎樣更好向海外觀眾傳播中國呢?節目怎樣做會符合老外的口味呢?
【三星智力快車】老師我也想問呢,請快回答,謝謝~~!
【特邀嘉賓:關世傑】看是哪國的老外。要想是中國廚師用中國材料做的飯菜符合某國老外的口味,中國的廚師就得學習觀摩老外本國廚師使如何做飯菜的。經過一番學習,是自己的飯菜符合外國的口味。我的意思是學習外國的宣傳技巧和外國觀眾的心理特點。最近《英雄》在國外市場上收到了良好影院叫座率,就可以為電視劇所借鑒。
【好好學習】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大國,只不過到了近現代有一段低谷時期,現如今,我們強大了,就應該讓世人重新了解,而如今,信息的傳播多種多樣,做為電視這種傳播方式,其在生活中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更要好好重視,如何傳播,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古今結合,不要單講歷史或是近況,其次,要有我們中國人的特色,吸引他們的眼光,讓他們有極大的興趣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第三,作為電視節目要有一定的水平。
【特邀嘉賓:關世傑】我同意你的三點看法。如何做好對外傳播,還必須了解傳播對象國的現狀、歷史、文化、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也就是説,你得了解他們想看什麼,了解他們的口味,這樣你做出的節目才有針對性,人家才樂意看。否則的話,信息爆炸的時代,你的信息發出去人家不一定感興趣,不一定接受你的信息。總而言之,要了解對象國受眾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傳播。這個也很重要,我補充這麼一點。
【特邀嘉賓:李又文】我覺得這位網友的意見非常有建設性,當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首先應該注意到它是文化多元性。任何文化都不是單一的,是發展的、變化的,而且是在多層面上發展變化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對外宣傳的時候,不能只是宣傳我們的一個方面,而不宣傳另外的方面或者我們認為不太符合我們形象的方面。我記得有一個外國朋友曾經説過,你們總是告訴我中國是什麼樣的,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但是當來到中國,看到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我覺得它比你們告訴我的還要美麗。因此,我們在宣傳的時候,確實應該更多的展現的是我們中國作用一個古老國家現在如何在發展變化,這樣才能吸引他們的眼光,使他們了解變化中的中國。
【中國吉祥0】面向海外的節目與面向國內的節目資源有何不同?兩者的共同點應該是都關注國內,但是,請問:面對同一個材料,對象,素材,內容,面向海外的節目製作起來要經過什麼樣的加工,處理?
【特邀嘉賓:關世傑】你得看給哪個國家做,是給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做?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做?國家不一樣做法就不一樣。要讓懂當地文化的專家作為參謀,進行再加工。專家對一種文化是專家,他不是“萬金油”,落實到具體怎麼去做,必須要懂行的專家去做,還懂當地人的心理,有些節目請外國朋友或者專家一塊做就更好。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有人説:“我們運用新技術所能提供的服務和觀念可以將甚至是世界上最遙遠的地區也引入國際媒介社會”。請問老師,新技術對傳媒的發展真是起到了巨大作用嗎?
【特邀嘉賓:關世傑】新技術對傳媒發展的作用非常巨大。特別是一個數字化、一個衛星技術對傳媒的發展發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比如説我們以後用手機就可以看電視,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我們都可以在網上發帖子,讓世界人都聽到我們的聲音。
【好好學習】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與時俱增,這只是給人一個大體上的模糊的認識,如何讓他們有更細微、更具體、更深層次的了解,請問嘉賓你們的一些想法?
【特邀嘉賓:關世傑】在報道中國的時候,記者們從小處著眼,報道一些具體的事情,從小中見大。這可能會使國外的受眾對中國有一個更具體的、更深入的了解。避免説些大話、空話,籠而統之的話。
【飄逸南邊雲】對外的電視節目要樹立客觀的形象,國外對中國文化和自然景觀是很感興趣的,可以多製作一些專題片,只需精選不需刻意加工即可出彩,也容易博得認同。
【特邀嘉賓:李又文】確實是這樣。但有時我們在對海外節目的製作中,選材非常嚴格,恐怕不能夠展現出我們最好的一面,被海外觀眾誤解,但在製作上,卻不夠精良,反而不能夠吸引觀眾。相反,如果我們有文化自信,將我們的文化和自然景觀多層次、多角度的製作成高水平、高質量的節目,就會更容易受到的海外觀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