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節目如何向海外傳播中國(之一)
作者:《電視批判》論壇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0-20 17:49:06



對外傳播要堅持“外外有別”的原則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西法頻道的開播為我們討論利用電視媒體進行對外傳播如何貫徹“外外有別”的原則提供了一個平臺。如何更好地在電視外宣節目中體現這一原則?
  【特邀嘉賓:史安斌】過去我們在對外傳播中談的較多的是“內外有別”,但是這個理念隨著全球傳播時代的到來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了。例如,美國之音就是這種“內外有別”理念的産物。美國老百姓並不知道美國之音是做什麼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收聽。但是現在CNN等全球媒體的出現使得美國本土受眾與全球受眾逐漸趨同,所以“內外有別”的概念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了。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一個對外傳播的“外外有別”的理念,過去我們講對外傳播缺乏受眾意識。舉個小例子,我們對外宣傳的一個主要的畫冊《中國》過去只有一種,到任何一個國家都送的是同一個品種,只不過把語言換換而已。但是在“外外有別”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這個《中國》的畫冊可能要做幾十個不同的品種,比如説美國人看到的《中國》畫冊與法國人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的欣賞習慣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道理,過去我們只有四套、九套,因此,不可能貫徹“外外有別”的原則,只能把西方,甚至於中國以外的所有受眾想象為鐵板一塊。
  現在有了更加廣闊的電視平臺,這就使我們能夠根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需求,甚至於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華人受眾的不同需求,來製作他們所喜聞樂見的節目,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這個“外外有別”的原則與我們在國內電視業界提出的頻道專業化和小眾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

  【海外雲絲】史老師,您談到,在“外外有別”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這個《中國》的畫冊可能要做幾十個不同的品種,比如説美國人看到的《中國》畫冊與法國人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要製作如此眾多的版本的節目,需要大批了解國外文化人才,我們這方面的貯備夠嗎?孫老師,您所在的外語大學,是不是都是培養翻譯的?對傳媒方面的人才有培養嗎?
  【特邀嘉賓:史安斌】你談到人才的問題,我認為隨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日益走向國際化,這方面的儲備應當是充足的。我曾經在外文局做過一個調研,印刷媒體目前的人才儲備基本上是滿足“外外有別”的需求的。原來電視媒體沒有足夠的平臺來滿足這個需求,因此大量的人才,特別是小語種的人才集中在印刷媒體。現在隨著平臺的進一步拓展這方面的人才會逐漸轉移到電視上來,就如同水均益、白岩松等人一樣,他們原來都是做印刷媒體的,但是只有《東方時空》這個平臺出現以後,他們的才華才得以充分施展。但在這之前,不是也有很多人説,中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主持人或評論員嗎?所以我想,目前平臺是最為重要的。當然人才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就我們清華大學來説,目前專門為北京奧運會設立了英語新聞采編的專業,同時也與外語系合作培養多語種的國際傳播人才。另一方面,現在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到中國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他們也可以成為日後我們貫徹對外電視傳播“外外有別”原則的一支中堅力量。
  【月亮每晚升起】哦,聽起來真是陽光燦爛。
  【絕代大俠任魚宇】哎,書到用時方恨少。
  【特邀嘉賓:孫有中】北外現在成立了新聞與傳播係,就是為了適應中國對外傳播對人才的需要。我們一直在培養英語新聞傳播人才,同時我們正準備開設國際傳播雙學位專業,充分發揮北外講授37種外語的優勢,讓每一個語種的本科生在二年級時有機會選修新聞與傳播學,以便他們將來能夠勝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華社乃至中央電視臺的“外外有別”的國際新聞傳播工作。

  【海外雲絲】史老師,您提到了“外外有別”,您對哪個國家比較了解?您是否曾留學美國?您認為我們應向美國輸送什麼樣的節目才能讓他們接受?美國受眾的特點是什麼?
  【特邀嘉賓:史安斌】目前我們這個長城衛星平臺是以在美國的華人為主的,但即便如此,他們當中也有大陸、香港、台灣、澳門、新加坡等地的不同背景。因此,我們在製作和編排有關節目的時候,要考慮到受眾的差異。另一方面,你所談到的對美國受眾的節目的傳輸,我認為,目前還應當借助於美國當地的主流媒體,例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是通過在紐約、華盛頓等大都市的地方電臺購買時段播出特別製作的節目的方式來打入美國傳媒市場的。這個方法值得電視媒體借鑒。美國受眾所能接受的仍然是我剛才説的滿足他們對中國文化想象的那一類的節目,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這種滿足是不夠的,必須有所突破。要讓美國的受眾對中國産生新鮮的感受,這才是真正成功的對外傳播。去年北京外宣辦為CNN製作的《北京一日》受到了美國受眾的歡迎,因為它是真正展示了北京各個年齡層次的居民的日常生活,顯示出當今北京古老和現代、新與舊的結合,以及多元化的文化展示。這就比單純宣傳北京的古老文明和現代化的建設成就有意義得多。
  【特邀嘉賓:史安斌】因為它體現的是我們所説的人性化的傳播理念,通常美國受眾千差萬別,有黑人,有白人,有拉美裔,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他們的特點和接受習慣,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比較樂於接受人性化的信息。


責編:邢立雙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