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節目如何向海外傳播中國(之一)
作者:《電視批判》論壇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0-20 17:49:06



電視媒體要對外打造“文化中國”

  【高粱49】要向海外傳播中國,就要傳播中國文化。但首先要對中國文化要有正確理解,而不是像奧運上的中國8分鐘,向海外傳播的是大紅燈籠(妻妾文化)、女子樂坊(樂妓文化),好似一提中國,讓外國人就知道有這些東西。大家意見如何?專家對這問題怎麼看?
  【特邀嘉賓:史安斌】應該説任何一個國家,它的國家形象與某些符碼有著某種割不斷的聯絡。而像你説到的大紅燈籠和女子樂坊是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想象,所以在對外傳播當中,應當提供一些符合這類想象的符碼。但是,要在此基礎上舊瓶裝新酒,賦予時代的新意。過多地簡單地重復,只能強化外國人的文化想象。所以,真正的有效的文化傳播應當是在滿足想象的基礎上,突破想象,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似與不似之間”,這才是構建國家和民族形象的一個較高的境界。奧運閉幕式上中國的8分鐘應當説初步具備了這種“滿足與突破”的意識,但是由於時間和場地的限制,這種突破的意識沒有得以充分的體現。我想隨著我們對外電視傳播平臺的拓展,我們一定有更多的機會展示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高粱49】專業的解答,俺得細細消化理解。謝謝史老師!
  【特邀嘉賓:孫有中】我認為通過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來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很有現實意義。但是,我們應當不僅向海外介紹中國的通俗文化或大眾文化,而且應該介紹中國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現在的問題是,在西方,由於西方媒體的扭曲報道,由於許多海外華裔作家的文學作品對中國落後的、醜陋的文化現象的過度渲染,由於我們自己的某些媒體節目和電影對西方後殖民口味的不健康迎合,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形象並不美好,甚至可以説有些醜陋。因此,當前中國的對外傳播應當在深度和廣度上開拓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製作出真正能夠傳遞中國文化精髓和神韻,而且又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例如,我們可以以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為題材,拍攝出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或者故事片,如:《孔子的故事》、《莊子的人生》、《孫子的雄才偉略》,可以圍繞唐詩宋詞、古典民族音樂、京劇、各種地方戲曲等等…製作出真正具有東方氣象和風格的系列節目。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史老師,您認為應如何打造對外傳播的專業化頻道呢?曾經我們非常推崇打造“文化中國”的形象,您認為電視媒體應如何對外打造“文化中國”?
  【特邀嘉賓:史安斌】可以舉電視劇為例,過去我們比較多地把電視劇作為一種娛樂的形式,似乎新聞節目是進行對外傳播惟一的有效途徑。但是大家可以通過跟港臺的一些觀眾和海外華人的交流中發現,實際上大陸拍攝的許多優秀的電視劇,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傳播的意識形態理念,例如維持祖國統一等理念,比那些新聞節目更加有效。因此,電視劇也同樣承載著傳播意識形態的功能。不過這種傳播更多地是在潛意識的層面,就是所謂的“潤物細無聲”。但是過去我們沒有強調頻道的專業化,新聞、電視劇、專欄節目一鍋燴,實際上就失去了很多電視劇迷。那麼現在有了專門的影視頻道,我們就可以把這部分觀眾爭取過來。實際上這些優秀的電視劇也同樣承擔著外宣的功能,因此,這就是對外傳播頻道專業化的一個立竿見影的功能。另外,剛才講到“文化中國”的理念要求電視工作者應當樹立滿足多層次受眾的意識。現在我們有了十五、六個不同的電視頻道,特別是一些專業化的頻道,這樣的打造“文化中國”的形象就突破了以往的以官方話語和意識形態宣教為主的單一渠道。這正是我們強調對外電視傳播頻道專業化的意義所在。

  【跑在路上】史老師,您剛提到了“似與不似之間”原則,您能否對此具體談談?這是一種什麼理念?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所説的“似與不似”就是傳統與現代的一種結合,這個“似”指的是基本符合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想象。這種想像是長期以來西方傳媒建立起來的,我們不可能完全地拋棄,正如我們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文化的符碼一樣。但是這個“不似”指的是對文化想象的一種突破,就是要需要賦予這些傳統符碼以一些時代的新意。例如,前兩天大家在電視中看到的法國文化年開幕式——雅爾在故宮舉行的電子音樂會,應該説基本滿足了我們對法國文化的想象,比如説有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印象派畫作等傳統的法國文化符碼,比如説它的音樂也體現了我們頭腦中法國文化的浪漫抒情的氣息。但是在此基礎上雅爾又做了突破,這些法國文化符碼都是用數字媒體的形式展現的。同樣,音樂中由於電子手段的使用,又多了一層空靈和神秘的氣息,使我們獲得了對法國文化的新鮮感受。這就是我所謂的“似與不似之間”。遺憾的是,在我們目前的對外電視傳播中,這種理念不是非常明顯,要不然就是對傳統的東方主義式的展示,要不然就是對中國現代化符碼(例如都市、高樓大廈)的展示,兩者之間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聯絡。
  前者沒有突破西方人文化想象,後者完全割裂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不能為他們所接受。所以我要強調這種“似與不似”。應當説,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種“似與不似”正是體現了這種動態發展的特徵。

  【跑在路上】為什麼是“文化中國”的形象?而不是“娛樂中國”、“經濟中國”?我們中國總是一副文明古國的老形象未免太模式化又單一了吧?
  【特邀嘉賓:史安斌】“娛樂中國”和“經濟中國”當然是全新的理念,但是任何國家形象的塑造不可能完全脫離其傳統。不管你喜不喜歡大紅燈籠,或者女子十二樂坊,或者稱她們是中國文化的“糟粕”,但這就是外國人心目中對中國的根深蒂固文化想象,很難打碎重來。所以我覺得“娛樂中國”和“經濟中國”不是沒有可能,而是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需要“文化中國”作為一個仲介,這方面日本是一個很好的例子。60年代東京奧運會之前,日本呈現給西方的仍然是“菊與刀”,即武士加藝伎的傳統形象,那時候如果你説“娛樂日本”或“經濟日本”肯定是不能為西方所接受的。但是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在當今日本的商品,包括娛樂産品,如漫畫,已經打入了西方市場,因此現在再提“娛樂日本”或者“經濟日本”恰逢其時。因此,我認為2008北京奧運會對中國來講,也是一個相似的契機。我們還是要打傳統牌,並在傳統上逐漸加以突破。相信,08年奧運會以後會有一個全新的中國形象出現。那時,再談“娛樂中國”或者“經濟中國”,甚至更加前衛的中國形象,可能就能夠為全世界的廣大受眾所接受。但目前談這些時機還不夠成熟。
  【絕代大俠任魚宇】傳統是文化的根。要中體西用。
  【yq117】我覺得,我們的對外傳播應是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不能局限某一領域、某一方面。 我們與世界不同文明進行對話,當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和不同層面!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就是對話!

  【中國吉祥0】電視節目有了海外平臺是否等於有了海外市場?這次海外平臺的建立對中國的電視事業將産生什麼影響,對電視工作者提出什麼樣的更高要求?
  【特邀嘉賓:史安斌】市場和消費者都需要培育,尤其是傳媒市場,需要大量的投入,形成所謂品牌忠誠度。我想默多克不惜血本到中國來搞CHANNEL V和星空衛視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説星空衛視有一個《美人關》節目,特別受白領女性的追捧,而這個節目又通過許多地方檯播出,培育了大批對星空衛視感興趣的受眾。所以我認為,現在海外平臺的拓展就為中國的電視事業建立品牌提供了一個機會。現在我們面臨的首先是在華人社區建立一兩個有影響的節目品牌,通過我們的英語頻道和西法頻道,在落地國家建立一兩個有影響的節目品牌,最終從整體上樹立央視,乃至中國整個電視事業的品牌競爭力。

 


責編:邢立雙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