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3日19:30-22:00,CCTV.com《電視批判》論壇特別邀請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孫有中教授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史安斌研究員前來作客,圍繞“電視節目如何向海外傳播中國”這一主題進行探討。這是自2004年10月1日,祖國內地和香港向北美提供多套電視節目的衛星平臺正式開播後,為了更好地利用電視傳媒報道中國、宣傳中國所做的系列在線論壇中的第一期。
就電視節目如何向海外傳播中國及中國文化這一主題,二位老師各自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孫有中老師認為:通過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來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很有現實意義。但是,我們應當不僅向海外介紹中國的通俗文化或大眾文化,而且應該介紹中國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現在的問題是,在西方,由於西方媒體的扭曲報道,由於許多海外華裔作家的文學作品對中國落後的、醜陋的文化現象的過度渲染,由於我們自己的某些媒體節目和電影對西方後殖民口味的不健康迎合,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形象並不美好,甚至可以説有些醜陋。因此,當前中國的對外傳播應當在深度和廣度上開拓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製作出真正能夠傳遞中國文化精髓和神韻,而且又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例如,我們可以以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為題材,拍攝出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或者故事片,如:《孔子的故事》、《莊子的人生》、《孫子的雄才偉略》,可以圍繞唐詩宋詞、古典民族音樂、京劇、各種地方戲曲等等,製作出真正具有東方氣象和風格的系列節目。
史安斌老師談到:應該説任何一個國家,它的國家形象與某些符碼有著某種割不斷的聯絡。在對外傳播當中,應當提供一些符合這類想象的符碼。但是,要在此基礎上舊瓶裝新酒,賦予時代的新意,過多地簡單地重復,只能強化外國人的文化想象。所以,真正的有效的文化傳播應當是在滿足想象的基礎上,突破想象,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似與不似之間”,這才是構建國家和民族形象的一個較高的境界。奧運閉幕式上中國的8分鐘應當説初步具備了這種“滿足與突破”的意識,但是由於時間和場地的限制,這種突破的意識沒有得以充分的體現。我想隨著我們對外電視傳播平臺的拓展,我們一定有更多的機會展示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開場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為了更好地利用電視傳媒報道中國、宣傳中國,2004年10月1日,祖國內地和香港向北美提供多套電視節目的衛星平臺正式開播。在此背景下,CCTV.com《電視批判》論壇特別策劃自10月13日起,圍繞“電視節目如何向海外傳播中國”這一主題進行系列在線探討。本期論壇為第一期,我們特別邀請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孫有中教授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史安斌研究員前來作客,對此論題進行探討,歡迎廣大海內外朋友對於本論題發表見解。
【特邀嘉賓:孫有中】開場白:各位網友晚上好!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電視媒體如何向海外傳播中國”這樣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話題,相信我們會度過一個愉快的晚上!
【特邀嘉賓:史安斌】開場白:首先問候各位網友,再次來到電視批判跟大家交流非常榮幸。談到對外電視傳播,今天是比較有底氣的,因為過去我們只有四、九套,所以談一些電視傳播的理念,例如頻道專業化、小眾化等等。在我們國內的業界已經相當耳熟能詳的概念,在對外電視傳播中完全用不上。另外與印刷媒體和網絡媒體相比,電視媒體在對外傳播中還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現在有了西法頻道和長城衛星平臺,我們就可以基本完成對內和對外電視傳播的接軌。另外,電視媒體在對外傳播當中也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今天這個交流不是務虛,而是具有實踐意義和可操作性的。所以希望今天晚上跟大家能夠進行一個充分的交流。
【高粱49】熱烈歡迎兩位嘉賓,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