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從彈指一揮間》到《看今朝》
發佈時間: 2004-5-23 11:36:10



    二、題材選擇上的不同

    由於是宣傳四十年的巨大變化、《彈指》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物質上的成就。它的難點在於如何找到能為廣大觀眾所理解或接受的切入點,而基本內容比較好確定,中央臺是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地區臺是選取當地最突出的成就。通過氣勢磅薄的畫面,形象生動的數據,展示出解放前後的強烈反差,使廣大觀眾全面、系統而又印象深刻地了解新中國成立四十年來,中華大地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看今朝》主要是在《彈指》的基礎上,反映精神方面的、深層次的變化,以加深人民對改革開放的理解,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看今朝》的九十四條新聞,數量雖然沒有《彈指》多,但是幾乎涉及到了對改革認識的方方面面。例如商品觀念、城鄉關係、國營企業與鄉鎮企業的關係、正規教育與職業教育、學習借鑒與自力更生、開放意識與民族自豪感等等。據統計,整個《看今朝》一半以上的新聞都從不同側面反映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變化,而《彈指》反映精神文明的題材算上人物在內,還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看今朝》在題材選擇上的難度,要比《彈指》大得多,換句話説,能否恰當地選擇題材成了《看今朝》成功與否的關鍵。
    概括起來,《看今朝》在選材上有以下特點:
    1、《彈指》的選材是力求全面、系統,是點與面的結合;《看今朝》選材則側重於具有鮮明改革特色的成就,它報道的重點不是物質生産的發展,而是改革帶來的深層次的新變化。
    《看今朝》中也有類似《彈指》裏的面上的成就報道,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令人值得回味的成就,例如,印刷、火藥等。這些行業本來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之一,只是近代才開始衰落,而改革開放又振興了這些偉大發明,使我國在某些方面又重新走在了前列。報道這些成就不僅使人們看到了改革開放給中華大地帶來的生機與活力,更重要的是堅定了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一類是改革開放以後新崛起的行業,例如搬家公司、集裝箱運輸、立交橋建設、電氣化鐵路建設等,這些成就許多是改革前根本沒有或相當薄弱的,一提到它們,觀眾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改革。
    在選材時我們還注意到對《彈指》做了拾遺補缺,主要有檔案事業、統計事業、計劃生育等。檔案、統計事業不是從事專業的同志或領導幹部,一般都不甚了解,因此電視報道中很少觸及它。《彈指》雖然先後播出了一百八十條新聞,但是由於所反映的成就帶有強烈的“硬體”特點,一些“軟體”方面的成就沒能列入播出計劃。這次《看今朝》從知識性入手,播出了有關十年改革中檔案、統計發生的深刻變化的新聞,效果反映良好。
    2、《彈指》的選材和立意是從宏觀出發,使觀眾對四十年來中華大地的發展變化有一個清晰的印象;《看今朝》是從微觀入手,介紹改革開放給某一地區,某個行業帶來的細微變化,使觀眾加深對改革開放的理解,潛移默化地使人們認識到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看今朝》與《彈指》在選材和立意上的不同特點,從標題上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彈指》的題目大多是“鋼鐵工業四十年”、“煤炭工業四十年”,“今日華西村”,“今日延安”等,概括性強、一般化。相比之下,《看今朝》的題目則小巧得多,如“光棍山區徵婚熱”、“寧夏農家小書屋”、“玉林姑娘的追求”、“走出黑白世界”、“在省界線上”等。當然,“彈指”題目缺乏特色、有功夫不到家的一面,但是這類反映某個大行業,大城市四十年變化的大綜合新聞,的確很難起一個頗具特色的題目。《看今朝》的選材時側重於一個地方某個側面的變化,定題目當然也就容易找出特色。
    從內容上看,“光棍山區證婚熱”説的是河北某地曾經有過一百多名光棍的小山村,通過刊登徵婚廣告,普遍找到了對象;“玉林姑娘的追求”介紹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城市姑娘嫁到農村的新鮮事;“農家小書屋”講的是寧夏石嘴山市郊區,農民蓋房子時,單獨給子女安排一個“小書屋”。這些事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具有普遍性,但是這些個別的現象卻具有鮮明的典型意義。它生動地告訴人們,改革開放不僅逐步改變著廣大群眾的物質生活,而且改革著人們的傳統觀念,而這一點正是改革開放取得的最有意義的成果之一。
    3、《彈指》的感染力在於事實的強烈對比;《看今朝》的吸引力在於對事實和人物的細膩開掘。
    看過《彈指》的觀眾普遍對其中的對比手法有著深刻印象。例如:“化肥工業四十年”中“解放初全國化肥的年産量不足六千噸,按當時的耕地面積每畝只有一兩多一點;而1988年全國化肥産量達到一千七百四十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四十年”中“1988年我國的鋼産量是五千九百四十萬噸,現在一天的産量比解放前一年的産量還多。”類似的對比在《彈指》中還有許多,這種對比反差強烈,印象深刻,的確有振奮人心的作用。但是從電視新聞專業特點看,面上的情況對比,對畫面要求並不是那麼嚴格,除了應注意時代上的差異外,選擇餘地相當大。
    《看今朝》中大部分篇目就不同了,特定地區的特定事,只有在選材上深挖,才能滿足報道要求。可喜的是,許多兄弟臺的同志在深入開掘題材上做得相當出色,山西臺的“辭燒土舊業,開煤氣新篇”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是一篇採用現場報道方式的新聞,記者為了報道這條新聞可能採訪了許多市民,而精選出的幾個人物的講話相當有特點。賣燒土的老人和在煤氣公司工作的兒子,當年參加煤氣廠設計安裝工作的技術人員、第一個給市政府寫信要求解決煤氣供應的退休幹部,各具風采。尤其是採訪賣燒土的老人,從環境的選擇、採訪方式,到記者與老人之間的一問一答,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記者:“您一直是在賣燒土嗎?”
    老人:“幹了半輩子啦,當年我賣燒土跑遍太原市,省長、市長都買過我的燒土。(一邊往車上裝燒土,一邊回答記者提問,言談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記者:“現在幹這個工作還成嗎?”
    老人:“現在不行了,自從有了煤氣,人們都燒煤氣了,所以要燒土的人也少了”(雖然對過去有某種程度的留戀,但是並不惋惜。)
    記者與老人之間的一問一答,生動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之感,能挖掘出這樣的有特點的人物,這是難能可貴。這條新聞按內容劃分,屬於反映太原市居民燃料結構變化的綜合新聞,但是它擯棄了通常採用的介紹太原市十年來煤氣用戶由多少發展到多少等一般性情況的老套子,通過人們的言談話語,使觀眾感受到太原市改革開放以來煤氣供應方面的深刻變化,看了使人信服、值得回味。

(來源: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網絡宣傳部   劉連喜)
責編:青葉

 共4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