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新聞報道“四化”趨勢
作者:中央電視臺武警記者站  王文 發佈時間: 2004-4-26 10:25:36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新聞30分》、《晚間新聞報道》和《軍事報道》等欄目中相繼成功地播出了不少大型系列報道,從報道的構思、由頭的切入和主題的開掘上,都不難看出一個明顯趨勢,就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四化”趨勢,即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四化”趨勢的出現,也是滿足電視觀眾不斷提高的新聞欣賞口味的迫切需要。

  一、主題事件化

  主題事件化,顧名思義就是精心選擇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做載體,來勾勒、突出和深化新聞主題。《新聞聯播》中的系列報道《學習“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中有這樣一條新聞《武警部隊:做忠誠衛士保社會穩定》,新聞的開頭最初是這樣寫的:“武警部隊廣大官兵,以江主席‘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題詞精神為指導,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過修改後,運用主題事件化的手法改寫為:“昨天,中國武警‘十九忠誠衛士’頒獎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十名在執勤和處置突發事件第一線屢建奇功的武警官兵被授予榮譽稱號。”新聞用頒獎這個事件來開頭,一是時效性強,能一下就抓住觀眾;二是該事件既可以突出武警部隊廣泛開展爭做黨和人民忠誠衛士活動的群眾基礎,又能説明武警官兵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同樣,在日常的單條電視新聞中,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突出新聞主題的做法也屢見不鮮,新聞《武漢:立足創建為民,真情服務百姓》中,記者在出鏡時講了這麼一件事:各位觀眾,我身邊是一輛被武漢人稱為“麻木”的載客三輪車,你別看它小,它所排出的廢氣可相當於六七輛小轎車,而且平均每年因為它引發的交通事故都超過500起。今天,這輛車號為2001的“麻木”將被武漢市博物館收藏,這標誌著這種載客三輪車在武漢三鎮已經成為歷史,而三萬多輛“麻木”的消失恰恰也成為武漢市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最好見證。用“麻木”消失這件事來説明湖北省武漢市把“真情”作為打開創建工作的鑰匙,把“服務”作為發展創建的杠桿,使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得到充分保障,可謂“一滴水見太陽”。

  二、事件故事化

  要多用藝術化的表達方式,事件的敘述最好要有起伏和懸念,以説故事的方式來引出事件、解釋事件。在新聞《中國加速:交通事業突飛猛進》中説到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變化時,用了這麼一段絕妙的對比:“‘千里江陵一日還’,現在從鐵路的任何一個節點,1500公里內都可以實現夕發朝至,一日何止千里!昔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現在乘500噸輪渡可溯江入川,沿高速公路可直達錦城,蜀道已成康莊大道。過去,‘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現在嶺南荔枝離開枝頭不到六小時,已擺上西安的超市貨架,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段文字既藝術地運用了對比手法,也很富於故事性,把古人的詩句和今日的現實放到一起,讓人在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的審美感受中真實體驗了交通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嶄新而巨大的變化。事件故事化,還可以運用懸念來吸引觀眾,新麼一個例子:“日前,武警安徽總隊五支隊為創新失敗的士官許波榮記了三等功。許波是支隊修理所的班長,入伍11年取得重大革新成果4項,在擔負‘車輛故障診斷系統’的攻關任務中,他歷時半年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他晝夜奮戰、刻苦鑽研的精神還是打動了所有官兵,為此,支隊決定為他記功。”這個小故事的開頭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創新失敗還能立功,吸引觀眾跟著看下去。運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是對傳統的新聞敘述的一種改革和創新,這類故事不能是虛構的,而是已經發生的真實事件,在新聞中把它突出出來,加以詳細描述,這也是人們常説的“新聞要講故事”而不能只“講道理”,道理蘊涵在故事當中,讓觀眾自己去琢磨和理解。

  三、故事人物化

  讓新聞故事的主人翁站出來,用人物的命運變遷和具體感受來加深人們對新聞的印象,為新聞的主題服務。新聞《武警部隊復旦大學國防生班正式開學》的開頭是這麼寫的:“張五偉是江蘇省太倉一中的應屆畢業生,他最想考的高校是上海的復旦大學,今後最想從事的職業卻是軍人。昨天上午,他的兩個理想已經同時實現,武警部隊在復旦大學開辦的首屆國防生班為他提供了實現理想的舞臺。”這樣寫,比起“武警部隊復旦大學國防生班昨天正式開學,來自武警總部、復旦大學的領導和45名新學員參加了開學典禮”的寫法生動得多。
  故事人物化,還可以用人物的所見所聞來説明新聞觀點。新聞《小城鎮大戰略》中用了這樣的一個例子:“泰州張郭鎮農民王松青常年在外打工,1997年初,他回家過年,平地上崛起的一家家工廠和一幢幢樓房讓他吃驚不已;1998年,他回家過年,村裏人住上了跟城裏人一樣水暖電氣一應俱全的新房子;1999年,他再次回家,小村莊已經變成了一座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設施齊全的小城鎮。聚集在鎮裏的産業已經讓全村的人都有就業發展的機會了。”故事人物化,可以有多種方式,歸根到底就是要關注新聞事件中人的生活、人的感受、人的情感、人的追求,把看問題的視角和最終的落腳點調節到人的身上。紀錄片強調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其實新聞更要關注這一點,許多新聞事件都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其泛泛地説事,不如從人開始説起,這樣,往往更能引起普通人的關注。

  四、人物細節化

  在新聞人物的刻畫和描述中,多注重細節的拍攝和描述,用細節來突出人物的個性,用細節來加深受眾對新聞的印象。新聞《中國步人小康社會》中有一個例子:“山東壽光農民肖安華靠種果樹發家致富,回想十年以前,他種地的收入除了吃飯穿衣以外所剩無幾,坐公共汽車花兩毛錢都捨不得,而現在的他卻在盤算著花上幾萬元,出國去轉轉。”這段文字中,就有一個細節引人注意。十年前,肖安華坐公交車花兩毛錢都捨不得,現在卻願意花上幾萬元出國旅遊。一個小小的細節描寫,使中國農村和農民在十年中的變化一目了然。
  細節刻畫對深化新聞主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新聞《科技強軍鑄就鋼鐵長城》中有一個例子:“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京軍區某坦克團即將換裝最新式的坦克,團裏挑選了宋遠東等9名最優秀的訓練尖子去接新坦克,可當他們來到兵工廠後,卻坐了冷板凳,因為廠裏認為只有初中和中專學歷的他們,根本開不走新式坦克。這批昔日坦克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最後不得不含著淚空著手回到了部隊,他們當中除宋遠東外,都永遠地離開了心愛的坦克駕駛員崗位。”這段描寫中,有兩個細節發人深省,一個是昔日的訓練尖子,連新式坦克都開不走,一個是昔日叱吒風雲的人物,最後大多下崗了。這兩個細節把新軍事變革給普通官兵帶來的衝擊和陣痛,具體而生動地凸顯了出來,把提高官兵科學文化素質的迫切性,也上升到了能否打贏未來戰爭的高度。
  有時,一個小小的細節可以起到催人淚下的效果。在新聞《迎戰非典英勇獻身的女軍醫二李曉紅》中,寫到李曉紅犧牲時:“4月16日淩晨3時30分,這位在抗擊非典戰場上英勇無畏的女軍醫永遠離開了我們。彌留之際,她給愛人發出的最後一條短信是:‘會昭,我永遠愛你,希望人類戰勝非典的日子早日到來。’”新聞播出後,很多觀眾告訴我們,他們看到這個細節之後,感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總之,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這“四化”可以視不同類型的新聞採取不同的用法。在一些大型系列報道中,“四化”可以同時運用在一條新聞之中。在一些篇幅較短的單條新聞裏,可以把“四化”分開來單獨運用,簡單説就是:在綜合性較強的主題新聞裏一定要有新聞事件做依託;在事件新聞裏最好能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吸引人;在一些新聞特寫裏最好能突出一到兩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而在人物新聞裏一定要有一到兩個能反映人物個性和品質的細節描寫。

 


(來源:《電視研究》2004年第3期)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