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國際觀察》改直播帶來的思考 |
作者: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 劉斌 發佈時間:
2004-2-19 12:39:46
|
|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國際時事性評論欄目《國際觀察》進行了兩個月的錄播以後,2003年7月1日起改為直播,成為中央電視臺第一個直播新聞評論欄目,受到了業內人士和受眾的廣泛好評。本文擬就直播狀態下《國際觀察》所呈現的一些新特點及其對電視新聞評論所帶來的影響作一簡要分析。
一、新聞評論節目追求深度和講究時效得到較為和諧的統一 新聞評論節目集新聞、評論與熱點于一體。其特點在於在報道新聞事件基礎上,介紹新聞背景,展開理性分析、評論,深化信息的底蘊。這一特點決定了它與一般的新聞節目相比,前期準備要長,所以播出內容的時效性相對較差。《國際觀察》由錄播改直播,使播出內容的時效性大大增強,在重大國際新聞發生後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在某些時候甚至可以做到對新聞的即時評論,實現了“正在發生的新聞,正在評”的目標。比如2003年8月25日下午印度孟買發生兩起強烈爆炸造成至少46人死亡,150人受傷(當時的數字),晚上21:30《國際觀察》以《孟買大爆炸》為題迅速作出反應,並且在節目中連線中央電視臺駐新德里記者對強烈爆炸後印度官方和民間的反應做即時報道,然後由嘉賓進行即時評論。 節目樣式由錄播改為直播,前期準備工作大大縮短了,一般情況下,會因此而削弱節目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但從上述實踐效果來看,《國際觀察》的節目內容並沒有受到大的影響。衡量一個新聞評論欄目內容是否具有深度和穿透力,一般有兩個標準:一是題材是否是受眾較為關心的重大事件;二是在對題材的發掘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廣延度及思想深度。《國際觀察》從開播以來,便緊扣受眾關心的重大國際熱點進行分析和評論,比如“西非維和”、“巴以局勢”、“伊拉克戰爭”、“朝核六方會談”等等。具體到某一期選題的內容深度,還以8月25日《孟買大爆炸》這期為例,雖然準備時間較短,但節目從印度國內的宗教衝突、恐怖分子的活動等角度對孟買大爆炸兇手嫌疑作出分析和猜測,並分析了該大爆炸將對印度經濟造成的影響,使受眾不但知道了該事件的發生,而且了解了事件發生的國際背景和將造成的後果,大大拓展了報道題材的深度、廣度和受眾的視野。
二、增強了新聞評論節目的信息提供功能 新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傳播信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往往可以包含或補充新聞中所未公開報道的事實信息,披露新的背景資料。有時,一些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還以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形式首先向受眾提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也就成為事實的第一信息提供者。《國際觀察》由錄播改為直播,使信息的提供時段從新聞事件發生一直延續到節目結束前,這無疑強化了新聞評論節目的信息提供功能。同時這些即時的新的信息的補充,使新聞事件的本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暴露,也使嘉賓對該事件的分析和評論擁有了更多的信息資源,以利於提高新聞報道的深度。在一些重大的衝突性國際事件中,這一特點體現得更為明顯。比如在《孟買大爆炸》、《爆炸聲震雅加達》(2003年8月5日對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萬豪酒店爆炸案的新聞評論)等,《國際觀察》都靈活運用了記者連線和通過通訊衛星即時傳送現場畫面等手段,大大豐富了節目的信息含量。
三、進一步增強了主持人的作用 談話類新聞評論欄目的主持人與嘉賓在一般情況下保持著明顯的主賓關係。作為主人,節目主持人使嘉賓成為節目的亮點和觀眾關注的焦點;作為主人,節目主持人讓嘉賓感到友好、親切、溫暖。所以節目主持人常常扮演聽者的角色,其主人作用表現在通過提問、引導等方式讓嘉賓談得更精彩,並適當控制節目的節奏。正如《國際觀察》欄目改直播前對其主持人的定位:演播室訪談的總調度人,提出中心話題並保持追問,創造感性的討論氛圍並適時進行理性的提煉:適時調動背景短片圖表、網絡互動等多種手段控制訪談節奏,以推進訪談層次。 但在直播狀態下,《國際觀察》欄目對主持人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主持人比以往更要注意對節目導向的把握。在直播狀態下,節目含有更多不可預見的可能,所以節目主持人承擔著更多的心理負荷,要時刻注意談話主題的趨向。其次,節目主持人與嘉賓傳統的主賓關係已發生了微妙變化。由於前期準備時間較短,所以以嘉賓身份出現的各種國際問題專家回答問題的思路(大量的新聞鋪墊+觀點)受到了挑戰,變成了更加直白、更加通俗的平民式話語。傳統的一問一答的節目形式這時變成了更多的互問互答的討論。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不但善於提問和控制訪談節奏,而且要對所討論的問題有較深厚的知識儲備,能與專家和欄目評論員進行較為平等的交流。 《國際觀察》欄目的主持人水均益在伊拉克危機、波黑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期間,曾多次奔赴戰地進行實地採訪報道,並相繼採訪過許多具有世界影響的重要人物,比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英國首相布萊爾等,在國際新聞報道和人物專訪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他以自己豐富的國際新聞報道經驗和深厚的國際新聞積累較為成功地扮演了主持人+評論員的角色。
四、更真實地呈現了節目的原生態,牽動了觀眾的期待感 直播狀態下的節目,一切都“晾曬在陽光下”,未經剪輯,未經刪減,所以更真實地呈現了節目的原生態。雖然《國際觀察》不是對新聞事件過程進行直播,但對新聞事件評論過程中不同場景的轉換、記者主持人的控場能力和概括力、嘉賓之間觀點的激烈交鋒等因素的不可預期性,都會增加讀者的收視興趣,從而提升受眾對節目的一種較高期待感。 正是由於上述一些新特點的呈現,直播欄目《國際觀察》將會給未來的電視新聞評論帶來新的可喜的變化。
1.將會有更多電視時事類新聞評論欄目由錄播向直播轉變 電視評論節目具有報紙評論與廣播評論的共同特徵,同樣具有新聞性、思想性、群眾性與論理性。事實上,由於電視具有傳播迅速、聲形兼備、形象直觀、轉瞬即逝等特性,而新聞評論更多是以抽象的邏輯思維與邏輯推理為主要手段,所以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具有先天的劣勢。但《國際觀察》欄目由錄播改為直播,大大增強了節目的時效性,基本實現了“當天的新聞當天評”,這無疑增強了電視同其他媒體競爭的優勢,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由於“注意力經濟”的驅使,將使更多的電視時事類新聞評論欄目從錄播走向直播。
2.加速更多許論員型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的出現 在西方國家,電視評論類節目主持人比中國的同行更為年長,不少人已白髮蒼蒼,但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個性特徵以及深厚的專業知識積累使其主持的節目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化、人格化與權威感。這種類型主持人的加入,會增加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深度和厚度。從長遠看,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公眾的審美趨向和價值取向。這也是中國電視新聞評論主持人的一個未來走向,但直播樣式的電視新聞評論欄目的出現,對主持人的素質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企盼經過節目主持人的艱苦努力,在我們的熒屏上涌現出更多合格的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
轉自《電視研究》2004年1期
(來源:《電視研究》2004年1期) 責編:青葉
|
共1頁 第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