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源配置的優化整合
此次改版的一個重要成績,是對央視節目資源整合進行較大規模的嘗試,使現有的節目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專欄節目的創造性編排上,另一方面,是對央視電視劇資源的充分發掘和利用上。
1、專欄節目的創造性編排
國外比較成熟的電視製作方式,是在好時段培養節目,待節目質量和電視觀眾穩定後,將這樣的節目移到較差的時段,以此將觀眾吸引到收視較差的時段,從而形成新的收視熱點時段,創造新的節目收視增長點,我們姑且稱之為“培植法”。這是在頻道資源有限、尋求困境中生存的一種策略。這次改版的出發點,就是擴大優秀節目的收視範圍,進一步提高央視整體的競爭力,真正體現節目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這次與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的是,整個改版是在綜合全台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除了CCTV-1原有的《新聞調查》、《實話實説》欄目外,從其他頻道中優選過來的《藝術人生》、《幸運52》、《曲苑雜壇》、《同一首歌》、《開心辭典》欄目,在原來各自所在的頻道中,無論是收視率、影響力還是綜合評價指數、觀眾滿意度,在各個頻道中扮演的都是領跑者角色。現在匯集到最具影響力的頻道,在《晚間新聞報道》欄目後的23:35播出,不但會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會以一週橫向貫通的精品欄目構成新的強勢時段。欄目的老觀眾會繼續關注,新觀眾也會大批流入,從而在傳統的黃金時段外,增加一個次黃金時段,減小觀眾的關機率,這正是與國外通行“培植法”接軌,同時也有較強的“中國特色”的一種自覺選擇。以往的收視曲線是,當《晚間新聞報道》結束後,一直下降的收視曲線到這裡急劇跌落,收視份額迅速收縮。可以預期的是,改版後的收視率會隨著觀眾對這檔欄目的認可而提升,收視份額甚至還可能達到並超過《晚間新聞報道》欄目的水平。
2、電視劇資源的充分發掘和利用
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央視都是國內電視劇的大戶。但是,在所有的節目類型中,電視劇卻是央視競爭力最弱的項目。而其他電視臺,卻將央視首播並擁有版權的並有很高競爭力的電視劇轉到自己名下播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定意義上説,是央視的電視劇在和央視自身拼市場,比如大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氾濫播出。儘管這類電視劇在央視也偶爾重播,但通常都是在長假期間作為特別編排的一種特例而已。此番改版,在上午、下午和午夜設置了三檔固定時段播出的劇場,所播放的劇目不再是順手捻來、沒有經過檢驗的風險劇,而大多數是經過首輪或多輪播放已經有良好收視效果的保險劇。單憑口耳相傳的影響力,就基本能保證所播劇目的收視率。這好比是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只要拿出存貨,就足以和對手抗衡並有把握取勝,而不必一味地開發新産品。而將這些舊貨出手後,又可以用這部分資金去研製更加試銷對路的好産品,這樣會永遠使自己處於領先地位。事實上,像電視劇這類“好菜”央視還有許多,就在於如何用編排的技巧將這些菜調配出花色翻新、引人入勝的佳肴。此番全天劇場的設置,有意針對不同主體觀眾的需求,分別將不同類型的電視劇在四檔劇場中播出,已經有意識按觀眾需求來搭配菜譜,自然會調起觀眾到央視餐廳就餐的食欲。這種從意識到實踐的大跨越,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除了上述兩類節目在資源配置上的優化外,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舉措是將紀錄片節目的有效組合,即將以前在多個時段分散播出的紀錄片統合成為一個欄目——《見證》,並固定在從週一到週五的23:26橫向打通播出,為這一長期處於遊移狀態而又非常重要的節目形式開闢了一塊展示的陣地,使得這種一直屬於受扶植類型、更像是填充垃圾時段的節目終於有了一個叫得響的品牌,成為節目編排序列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對於提高欄目知名度、培養忠實觀眾都有重要意義,在紀錄片傳播史上都將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
2003年的央視熒屏正在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除了剛剛面世的新聞頻道之外,青少頻道等針對特定群體和收視人群的專業化頻道也在積極醞釀當中,這是對現有頻道格局的一種衝擊。如何在新生勢力的挑戰面前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是每一個頻道必須面對的問題。好在頻道已經意識到競爭的壓力,除了作為綜合頻道的CCTV-1外,CCTV-2、CCTV-4、CCTV-8、CCTV-11等一系列改版都在醞釀當中。比較而言,這些專業化頻道或準專業化頻道的改革要容易些,畢竟目標非常明確,不必像CCTV-1一樣承擔太多的職能。客觀上説,這些頻道專業化程度越深,頻道之間的區分度越大,央視的整體競爭力越強。長期以來,CCTV-1仿佛是被夢魘糾纏已久的巨人,能量沒有充分爆發。而這次舉全臺之力進行的改版,在很大程度上為CCTV-1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拓展的空間。應該説,這是CCTV-1在困境中尋求突圍的一次成功嘗試,是直面競爭的自然選擇,因而有理由對未來前景寄予更大希望。
(來源:《電視研究》2003年第9期) 責編:邢立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