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第一場戰爭——伊拉克戰爭自爆發以來,由於世界各國傳媒的充分報道特別是電視媒體的直播報道,將人類對戰爭和媒體的關注程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伊戰報道,中央電視臺第一、第四、第九套節目更是史無前例地打破常規,特別是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全天候、連續二十多天直播,讓佔世界人口1/4的大國觀眾在第一時間裏,從不同角度“觀看”了發生在海灣地區的這場信息化戰爭。
啟示一,戰爭:媒體別無選擇的頭條新聞;媒體:在戰火中接受“客觀”“公正”“平衡”等新聞法則的檢驗
儘管世界各國堅決反對美英等少數國家對伊動武,各國輿論更是強烈反對用戰爭解決問題,但是,戰爭還是爆發了。當2003年3月20日導彈在巴格達爆炸之後,世界各國的媒體,無論是交戰雙方還是其他中立國的媒體都爭先恐後搶發新聞,新世紀的第一場戰爭別無選擇地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其一,戰爭事關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可謂事件重大,媒體必須滿足觀眾第一時間知情權的要求;其二,戰爭充滿了懸念、刺激,現代電視手段可以直播,因而,極大地吸引了觀眾,也加劇了媒體的競爭;其三,為了爭奪發言權,主導世界輿論,交戰雙方充分利用媒體發動信息戰。這樣,一場伴隨戰爭進行的媒體大戰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也就在所難免。在這次伊戰報道中如果哪一個媒體動作遲緩,準備不足,不僅失去觀眾,更使媒體的聲譽威信掃地。令人欣慰的是央視這一次在全球媒體大戰中,不僅第一時間報道了戰爭爆發的那一刻,而且還連續跟蹤,24小時不間斷直播;不僅利用CNN、路透社、美聯社等西方媒體的電視信號報道戰事,也利用半島電視臺信號直播戰事;不僅有駐外記者發回的現場報道,也有軍事專家、國際問題專家的獨到分析,其報道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直播,報道方式也都具有歷史性突破。通過央視的直播,國人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目睹”了現代戰爭的多個側面。觀眾對央視此舉甚感“驚訝”和“滿意”,而央視第四套直播節目的平均收視率比平時提高28倍左右,創下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央視及國內其他媒體的表現也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媒體形象,國際輿論給予了中肯的評價。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就此發表文章評論説:“在美英聯軍對伊拉克大打出手的同時,中國媒體也揭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聞大戰。這場官方默許的新聞戰已成為媒體改革的突破口,給整個中國傳媒甚至社會都帶來了強烈的震撼。”①美國的一家媒體“對央視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的迅速反應和大規模的直播感到驚訝。通過幾天的直播看到中國媒體在報道這件事情時非常客觀”②。
央視之所以在此次戰爭報道中能夠令人刮目相看,首先得益於黨的十六大之後中國新聞改革的大氣候。正是由於新一屆領導提出新聞報道要“三貼近”,才會有央視大展宏圖的廣闊空間,可喜的是,央視決策層果敢而睿智地把握了這次機遇。其次得益於競爭,正是由於有了香港鳳凰衛視等後起之秀的競爭,才促使央視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和觀念的轉變。第三得益於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和遵循了國際新聞報道的準則,在戰爭中經受住了考驗。《聯合早報》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媒體雖然同情身受戰火之苦的伊拉克民眾,卻沒有把美英聯軍描述成兇惡的入侵者,也沒有刻意把伊拉克的抵抗説成是英勇抗擊侵略,而是以一種相對超然和客觀的姿態報道戰爭的進展,無論是薩達姆還是布什、布萊爾,他們的活動和言論幾乎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官方媒體的報道中。”③
啟示二,加快中國電視新聞頻道的建設,建成國際一流的新聞傳媒刻不容緩
伊拉克戰爭媒體大戰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要想在國際上爭取主動、贏得利益,無論是戰爭還是經濟甚至文化,都離不開強大的媒體,離不開輿論的支持。因此,爭奪國際“發言權”和“制空權”首先要壯大自己的媒體影響力。就電視而言,現在競爭的制高點就是在拼新聞,而新聞的最有效的播出形式就是24小時播出的專業化新聞頻道。今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24小時的新聞頻道試播,這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看來要不要辦新聞頻道的爭論已成過去,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辦好這個新聞頻道。
就觀念而言,要突破空洞宣傳的思想模式,要通過及時、客觀、平衡的實實在在的報道樹立可信賴的權威媒體形象,進而達到應有的傳播目的。任何一個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中央電視臺的傳播目的肯定要與自己的國家利益一致,這一點毫無疑問。但這一立場和目的是通過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間接實現的。從這樣的新聞觀念出發,央視新聞頻道應該對重大事件在第一時間報道,哪有新聞,哪就有央視的現場報道;只要是群眾關心的大事,就應該及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只有當央視在13億人口的大國和世界範圍內的華語受眾當中成為最權威的新聞媒體,才能在國際上享有強有力的發言權,才能發揮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地位相稱的作用。其實,實現這一目標的輿論氛圍和必要條件已經成熟,李長春同志不久前明確提出了“不斷改革創新,使我們的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要求。他還為此種發展的得失成敗提出了明確的評判標準:“我們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的私利,這就決定了宣傳思想工作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使黨的主張和人民利益更好地統一起來。衡量精神文化産品,最終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喜歡不喜歡。”這是新聞改革的明確信號,央視應該把握住機遇,在全新的觀念引領下推進中國的新聞頻道。
思想觀念解決了,接下來就要有運作機制的跟進。這種機制應該是效率優先機制,從新聞採集、編輯到播出,必須要有高效的機製作保證,這當中建立全天候的直播機制尤為重要。當前,央視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整合新聞資源,徹底扭轉各自為戰、部門為戰,一條新聞七八台攝像機採訪的不良競爭局面,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央視的資源優勢,也才能真正做到頻道之間的互動和全臺的有序發展。
保證高水平新聞頻道推出的核心是人才,不論是半島電視臺還是鳳凰資訊臺,其頻道能夠迅速發展關鍵是吸納了各地的精英人才。這些人大多都有豐富的媒體從業經驗,良好的修養,一般都精通一門外語,當然,這些媒體也是用相當優厚的待遇來確保人才的。央視目前的新聞從業人員有些參差不齊,特別是具有國際採訪和報道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匱乏。央視應當海納百川,在全國和全球範圍廣納人才。對每一個上崗人員都應該進行資格認證,確保上崗人員不出低級錯誤。只有當一線記者成為合格的把關人,才能保證整個頻道的風險降到最低。
新聞頻道的高水平運作也離不開全球化的新聞記者網絡。要儘快在全球範圍建立自己的新聞記者網。只有在重大新聞發生後即時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有競爭力。當然,各地記者不一定全都是中國人,應該採取本土化戰略。這次伊戰第一個發出消息的就是新華社駐巴格達記者賈邁勒,而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阿拉伯人。
伊拉克戰爭已經結束,戰爭錘煉了媒體,給人以多方的啟示。在戰火消盡後,向中國走來的是新聞改革的又一個春天。
注:
(本文略有刪節)
①③于澤遠:《中國媒體迎來自由競爭時代》,載于《聯合早報》電子版2003年3月28日。
②白岩松:《我們在直播一場悲劇》,中華傳媒網2003年3月28日轉自《南方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