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對《三峽九問》的追問(下)
作者: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  陳永慶 發佈時間: 2003-6-20 13:42:24



    大型系列報道《三峽九問》從2002年11月6日至12月1日在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西部新聞》中播出,總共26集,時長二百多分鐘,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三峽九問》是目前國內電視界以新聞系列報道形式對三峽問題進行的一次最全面最深入的宣傳,它用大量直觀的事實,真實生動的現場,鮮為人知的細節,無可辯駁的數據,回答了人們對三峽工程的種種疑問,有利於消除社會上對三峽工程的某種偏見,起到了很好的釋疑解惑的作用,是眾多有關三峽題材報道中的電視精品。
  正因如此,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已經把《三峽九問》全部翻譯成英文,首先提供給所有駐中國大使館,同時把它作為有關領導出訪和接待國外來訪官員、專家學者的一種紀念品。
  最近,西部頻道《三峽九問》的總編導陳永慶以訪談的形式闡明了西部頻道為什麼要策劃大型系列報道《三峽九問》,如何體現整個節目的創作宗旨等問題。

    問:人們常説,新聞應該改變大而空的套路,尤其是中央電視臺,應該加強節目的親和力,處理好宏觀與微觀的關係,生動與深刻的關係,《三峽九問》是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的?
  答:突出創作主題的平民性。《三峽九問》的平民化創作視角,既是它的創作出發點,又是它創作過程中的一大特點。
  平民化視角的具體表現首先是《三峽九問》所涉及的問題要麼是當地老百姓遇到的,要麼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所關心的,所表達的內容也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比如,移民的後靠安置,做到"搬得出"問題不大,如何實現"穩得住"、"能致富"才是關鍵,為此節目專門進行了有關發展特色産業的報道。又如,地質災害問題(主要是滑坡)、水庫誘發地震問題,直接關係到當地老百姓建新房的安全,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就顯得特別及時和必要。再如,大壩如何應對核戰爭問題,可以説全國的老百姓都關注,過去我們對這樣的敏感問題總是三緘其口,其實,在不涉及軍事秘密的前提下,向老百姓講清楚有關的防範措施,有利於穩定人心。
  平民化視角的另一個表現,是它注重了人情、人性、人心。過去關於三峽的電視報道,多停留在面上,宏觀縱論者多,細緻入微者少;説成就,壯雄心者多,談問題,撫人心者少;大全景式報道多,小人物命運反映少;領導講話多,群眾呼聲少;大壩本身説得多,庫區周圍説得少;主體工程説得多,配套設施説得少。
  《三峽九問》中,有八問是非主體工程的報道,只有在"安全篇"中,才涉及大壩本身,小人物的命運不光在異地移民搬遷中展開,還在就地後靠安置的農民中展開,不光是在"旅遊篇"中展開,還在"地質篇"中給予印證,就是在清庫中,也是給那些創造性運用土法拆除高大煙囪的普通群眾以讚美。看完那些感人的細節,我們不得不體會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一塊古磚,一塊古匾,一張古床,甚至拆除建築物後的各種廢料,能上交的上交,能保存的保存,能利用的利用,在看似很不經意的小事中把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歌頌表現得淋漓盡致。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現場的直觀性是電視的最大優勢,《三峽九問》中運用了大量的現場報道,這些現場是否有設計?
  答:創作手段的豐富性是一個優秀電視記者所永遠追求的。
  西部頻道《西部新聞》欄目從創立之初就大力提倡現場報道,大力培養現場出鏡記者,這是培養欄目特色,打造欄目競爭力的一種戰略部署。《三峽九問》就是倡導這種觀念的産物,也是欄目開播半年來對出鏡記者的一次大考驗,一次大檢閱。實踐證明,這種思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具有很強的衝擊力。
  豐富的細節、真實的現場是人們觀看《三峽九問》後的最大感受。雖然全片長達26集,二百多分鐘,但由於其大量採用了"現場採訪、現場解惑"的方式,記者在現場調動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充分發揮了電視現場報道的優勢,使《三峽九問》沒有任何拖遝之感,以至於一批三峽工程專家在長達幾個小時的審片過程中看得津津有味,並不覺得枯燥。隨手拈來幾例:在"環保篇"中的糞池清理現場,記者走到正在糞池旁工作的人員面前,在對話之前,先説了句:"今天天氣很熱,這兒的臭味特別大。別看這不經意的話,其實它真實地傳達了記者在現場的感受。在"地質篇"中,記者跟拍了一次完整的地震報警過程,報警聲、打印聲、人員忙亂聲,使現場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隨後記者追蹤到山頭上記錄地震工作站現場,無可辯駁地證明三峽工程的地震監測網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水庫地震監測網。裂縫問題是三峽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之一,記者到現場採訪時,所有的裂縫都已經處理完畢,如何表現原來的裂縫?如何讓人們知道這些裂縫的處理方法?記者把專家請到了現場,特意準備了一塊黑板,讓專家一邊在黑板上畫,一邊講解,通過這種形式,把處理裂縫的五道工序一目了然地呈現給觀眾,充分體現了整個節目的創作宗旨:"釋疑解惑"。

  問:《三峽九問》中有幾問是特別敏感的問題,比如戰爭安全、大壩裂縫、潰壩、水庫誘發地震、危險物品的清理等,有些問題還一直被視為軍事禁區,別的媒介從未公開報道過,在這個問題上,西部頻道是否享受了特殊的新聞政策?對這些過去鮮為人知的敏感問題,《三峽九問》是如何獲取素材的?
  答:沒有任何特殊的政策。在設計這些問題時,開始我們也有顧慮,因為這些問題畢竟從未在媒介上公開報道過,但是我們認為,既然三峽工程都已經進入到明渠截流,也是大江第二次截流階段了,正視問題比回避問題更重要。從吸引觀眾的角度來講,題材的揭秘性將是這個系列報道的最大賣點。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記者在採訪之前,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拍到以前別人沒有拍到的東西。在《三峽九問》中,我們第一次涉及到了大壩的裂縫問題並公之於眾,報道了大壩裂縫的條數以及寬度、深度;第一次公開報道了三十多年前三峽工程進行核效應試驗的情況,許多照片也是首次公開;第一次拍攝報道了潰壩試驗現場;第一次報道了潰壩洪水的行洪演進路線,以及它到底會有多大的危害;第一次詳細直觀地介紹了清庫過程中危險品的處理問題和生物病毒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長期以來人們十分關心,卻又從未獲得解答的敏感問題。應該説,正是西部頻道記者們鍥而不捨地努力,才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他們的成功攝製,使《三峽九問》具有了某種特殊的歷史資料價值。

(來源:《電視研究》(2003年第4期))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