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看電視》之四:技術媒體
作者: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 孫玉勝 發佈時間: 2003-3-3 14:28:34



    這種約會關係建立的前提依賴於20世紀一項最重要的科技發明,這項發明就是1959年美國安培公司研製開發的四磁頭錄像機。這是一項在電視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發明,這個技術不僅使電視從演播室走向社會,而且使電視的頻道化和欄目化成為可能。
    早期的電視製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影的方法把拍攝的膠片通過沖洗之後再經過電子掃描播出;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攝像機直接把信號傳送出去。前者不能直接播出,後者不能記錄和重播,因此早期的電視臺都是每天在一個固定時間播出幾個小時的節目。如中國的第一家電視臺、也就是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在1960年以前每星期只播出兩三次節目,之後的很長時間雖然每天播出節目,但播出時間每天不超過四個小時,遇到一些重大事件則只能隨時直播。因此早期的電視就像一條乾涸的河床,節目不能保證源源不斷,大部分時間處於“斷流”的狀態,那時的電視是不可能實現頻道化和欄目化的。
    錄像機的出現結束了原始直播的一次性問題,節目內容可以被記錄、被重播,素材可以被複製重復使用。
    通常來説,一個電視頻道一般只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圖像是首播的,其餘部分都是重播、複製或再利用。正是因為有了錄像技術,才使電視頻道能夠連續播出十幾個小時,甚至實現24小時連續播出,這才有了頻道和欄目、才有了電視與觀眾的約會機制,觀眾就像聽慣了廣播和讀慣了報紙一樣,也能夠在固定的時間找到自己所期待的內容了。
    如果説錄像技術的發明使電視觀眾固定化了,那麼這項技術對電視的另一項改革則是使其變得權威、可信並真正成為一種新的新聞媒體。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的受眾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把電視作為獲知新聞的第一選擇的,而這個時期正是便攜式新聞採集設備(ENG)在中央電視臺大規模使用的時期。ENG是電視新聞採訪變得快捷而方便,但電視優勢超越廣播不僅僅是由於ENG的出現使新聞變得迅速,更重要的是ENG使電視變得更加真實和更具參與感,這種優勢目前正在被擴大和延展。世界範圍內的風起雲涌的“真人秀”和互動電視的浪潮自不必説,錄像技術的小型化和家庭化使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記者”和“編導”,而這些“非全職記者”他們有時候更有可能拍到真實瞬間。2001年,法國協和飛機拖著長長的火尾栽倒地上的畫面就是普通遊客拍到的;911事件一週年的時候,鳳凰衛視製作了一個紀念性的節目,其中大量的畫面都是從“民間”蒐集到的,是千百個目擊者從自己當時所處的的角度拍攝到的與眾不同的災難瞬間,這些畫面從無數個角度記錄了那個歷史時刻。
    錄像技術的微型化改變著電視的表述內容,同時也改變著電視獲得事實的手段:微型化的秘錄設備使《焦點訪談》的記者可以獲得顯性採訪或者公開化採訪所不能得到的新聞事實,從而使許多內幕和真相大白于天下。“秘拍”,或者叫做“隱性採訪”,如今已成為最富表現力的電視手段之一。
    不僅電視的真實性、參與性和權威性離不開技術,電視的豐富性同樣離不開技術。電視的豐富性對技術的依賴絕不僅僅指技術的進步使得頻道資源變得更豐富(原來只能傳送一套節目的頻率現在可以通過數字壓縮技術同時傳送6-10套節目),而且技術的使用還使電視觀眾被不斷分化。
    1972年11月開始運作的美國HBO(家庭影院)徹底改變了電視節目與觀眾的關係,因為HBO結束了觀眾無償收看電視的歷史。對一向重視收視率的電視臺來説,“訂戶數”變得比“收視率”更為重要。對電視觀眾來説,只要支付費用就可以有更豐富、更個性化的選擇,這就是現在中國電視從業者剛剛開始認知的付費電視。而付費電視的實現必須依賴電視加解擾技術的成熟:要想讓觀眾必須付費才能看到電視,就必須先對播出信號進行加密控制,而觀眾付費後予以解密,解除控制。所以電視加解擾技術一方面必須使加密具有足夠的深度不易破解,而另一方面又不能影響圖像的質量。這項技術成為有償和無償電視的關口,也是電視由大眾化時代走向分眾和小眾化時代的分水嶺。與其他電視臺只從廣告商口袋裏掏錢不一樣,HBO是先掏用戶的口袋、再掏廣告商的口袋。一項資料表明,在2001年美國有線電視業480多億美元的收入中,廣告收入是30%多,而付費收入是66.5%。
    電視加解擾技術改變的還不僅僅是掏誰口袋的問題,更深層的改變是:只有付費電視才能使頻道專業化走向分眾和小眾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電視盈利模式已經完全擺脫追求收視率的大眾化廣告盈利模式,這是一個被我國的電視從業者長期忽視的問題,它將成為後文要深入研究的內容。
    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深刻影響著電視事業的發展。電子技術作用於攝錄像設備(ENG),大大縮短了膠片攝影無法比擬的製作週期;微波和衛星傳輸系統在重要新聞事件中的使用加速了“同步傳播”的進程;現在,無論是在專業領域還是在民用領域,一個嶄新的DV時代已經來臨。DV(Digital Video 數碼影像)産品從各個方面超越了傳統的模擬攝像機,從家用電器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IT産品。國內一些著名的傳媒機構舉辦的DV影像大賽和獨立影像節,正在培養出一個業餘的、但是熱情很高的專題片和記錄片從業者群體,這個群體的人數在不斷地增長。DV不僅培育了一個嶄新的IT産品市場,更有潛力的是它培養出了一種民間影像的嶄新文化。DV的出現,絕對不僅僅是拍個卡拉OK家庭晚會和燭光晚餐、寶寶秀,參與電視臺的幾個自拍活動那麼簡單。DV在影響並改變著觀眾對於傳播的習慣,過去的觀眾都是被動的,電視裏放什麼就看什麼。DV時代不一樣了,想做什麼,自己去拍;想表達什麼,自己去拍!DV這個小小的活動影像的表達工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在新聞現場,經常可以看到手持DV的新聞記者頻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和沒有新聞記者的突發新聞現場,往往都有不止一台DV從遠近不同的角度在同時記錄,中國申奧成功、中國男足世界盃出線……更多的DV發燒友記錄下了這些歷史的瞬間──“平民影像”的時代已經到來了,DV讓大眾和專業之間不再有那麼清晰的界限。
    改變還不僅止於此,有人説:今天的傳播已經進入了“新傳媒時代”。一位IT投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曾對所謂的“新傳媒時代”的特點作出這樣的判斷:內容生成的“即時性”,越來越多的內容的生成和傳播的過程正在重合起來;內容獲取的“即地性”,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手段獲取即時信息;內容傳播的“互動性”,內容的接收方對接收的內容有更多的選擇權;廣告投放的定向性,廣告商可以更有效地針對個人目標客戶推送廣告……而這一切的核心只有三個字:跨媒體。也就是説,一切以技術為基礎的改變都不是孤立地發生在某一個媒體內部的,對觀眾而言(準確一點應當説是受眾、更準確一點應當説是“參與傳播的那一方”),這些發生在各媒體中的技術事件,只不過使得自己對於信息的接收與使用更加便捷、更加豐富、選擇性更強而已。
     我們目睹著一次次的“技術事件”是這樣造就了新的電視理念,從而深刻地影響著電視發展的進程。可以不誇張地説,技術就是電視的第一推力。這樣的推動不僅僅是“物理的”,也是“化學的”:技術的支持成為電視發展的強大外力,同時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也深刻改變著電視觀念和觀眾的需求、改變著電視傳播與接受的舊有規律。作為從業者,不能只是簡單地適應技術,而要積極地利用這樣的改變。


責編:青葉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