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西部頻道的人類學意義
作者:中央電視臺青少中心 張明 發佈時間: 2002-10-30 11:40:10



    今年5月12日開播的西部頻道是中央電視臺為配合西部開發而實施的一項電視傳播工程。綜觀西部頻道,無論是頻道的包裝、片頭和宣傳片的設計製作,還是欄目和節目的整體定位、題材和話題的選擇,乃至表現手法和風格上都傳遞和流露出一種濃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尤其是對現代人類學研究涵蓋的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民俗學、體質人類學等學科領域內的現象和事件有頗多的介紹和反映。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深入,西部固有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西部頻道的出現對於使用影像手段來保存、記憶社會民族文化和人文自然變遷,增進不同族群間的相互了解和融合等方面具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意義。

  一、記錄變遷中的西部社會和民族文化
  地理意義上的西部包括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廣西、陜西、甘肅、四川、重慶、寧夏、內蒙古和新疆。這裡居住著全國5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經濟發展存在著地域、資源、族群等因素導致的不平衡性,東西部經濟存在一定的差距。西部大開發的初衷也是為了消除這種不平衡的現象。
  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西部卻是中國文化精華的蘊藏地,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豐饒的自然寶藏和動植物資源、星羅棋佈的文化遺産、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文化使中國的西部成為人類家園中的奇葩。西部,歷史上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西漸和西歐文化、印度文化東傳的樞紐地帶,中國的西部在世界文化版圖上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中華民族,使華夏古今各民族集合體的總稱。“多元一體格局”下生活的各民族人民,再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一體多元性使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多元性使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徵。民族文化使一個民族再生産勞作、社會活動和審美實踐過程中形成併發展起來的,是該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人文傳統、價值觀念、話語體系、民俗民風和體制形態等方面的特徵。
  隨著市場機制和高新技術引入西部開發,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民族文化形態又將面臨一次重大的轉型和變遷。由大型工程(如三峽、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工程項目)和其他自然及人為因素所引致的自然生態、文物古跡、民間民俗文化和社會民生的變動和遷徙應引進媒體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對三峽工程,除中央電視臺拍攝了系列片《大三峽》(張金鵬)以外,莊孔韶教授主持的長江三峽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小組也拍攝了《水漫三峽》等片。彭輝的《平衡》通過對可可西裏地區藏羚羊被大量捕殺和“野牦牛隊”打擊盜獵行動的真實記錄,揭示了保護自然生態的主題。民族文化是一種十分寶貴的資源,在西部地區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和文化變遷的速度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快。作為電視媒體,西部頻道在宣傳、保護、傳承西部民族文化,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方面具有引導和普及傳播的功能。
  1991年以來,劉效禮的《望長城》;康健寧的《沙與海》、《陰陽》;王海兵的《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山裏的日子》;段錦川的《八廓南街十六號》;陳曉卿的《龍脊》;梁碧波的《三節草》、《婚事》;冷杉的《桃坪羌寨我的家》;陳建軍的《牧魂》、《中華文明》;郝躍俊的《山洞裏的村莊》、《最後的馬幫》,以及包括上世紀80年代製作的《絲綢之路》、《話説長江》、《黃河》、《唐番古道》等江河古道系列片,還有屬於考古題材的《長安》、《古格遺址》等等這些由西部和其他地區的電視人製作的西部題材紀錄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恒遠雋永的西部自然文化和民眾生存狀態的畫卷。西部頻道的創立,為記錄和展示西部深厚凝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今天,攝影機在西部廣袤的大地上攝錄的一切原生態的西部社會和民族文化細節、特徵都將成為人類歷史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二、傳播文化資訊 促進族群融合
  據統計,西部十多個省級臺的年廣告總量不足20億元,僅相當於央視收入的1/3。因受地域經濟實力制約,西部電視無論在充當輿論工具還是在媒體産業經營方面都處於弱勢的位置。其代表西部地區發言的聲音與東部電視相比還顯得很微弱,這使得西部電視和東部電視在向受眾傳播資訊信息時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地區資訊傳播之間的不均衡將直接影響到西部打開發電視宣傳和傳播的功效。
  2001年,西部地區新增“三資”企業數千家,主要經濟指標出現大幅攀升的景象。今年上半年西部的固定資産投資1500億元,國民生産總值(GDP)增長8%以上,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由此不難看出,西部大開發在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將重塑未來西部地區傳媒産業的形象。
  西部頻道的開版將使東西部信息傳播不平衡的現象得到緩解。該頻道中央電視臺的自辦欄目僅佔20%,其餘80%的頻道資源依賴於整合欄目(重新包裝製作的央視和地方電視臺優秀節目)、聯辦欄目和社會出資開辦的欄目。這就為西部各地方電視臺開闢了一個展播經濟文化、地域風情、科技發展新面貌的窗口。《天地人》是西部頻道的紀錄片欄目,至今已播出《聖燈》、《倫格飄貝》、《一個法國女人的苗鄉緣》、《黃土地上的婆姨》等多集西部臺選送的優秀紀錄片。此外,該頻道的新聞資訊類、談話類等欄目的節目策劃和編排也非常重視西部自然和文化資源題材的挖掘,如《新聞夜話》近期播出的《最後的象牙》,《魅力12》的《康定情歌》則從多維的角度介紹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西部民歌,節目還邀請了一對藏漢通婚的青年男女道到演播室講述他們在雪域高原的初戀,形象地演繹了歌中的情節和故事。今年5月舉行的北京國際電視周上與西部有關的紀錄片和專題節目大受歡迎,這説明西部電視片的市場還是很有潛力的。
  由於西部頻道還擔負著頻道機制改革試點的重任,西部各省級臺通過頻道網絡運作的水平不斷提高,在節目製作實踐和理念、人才培養、頻道管理模式、組織體系與資本運營上可以與央視實現電視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和共享。西部頻道與西部各電視臺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合作關係將使西部電視宣傳和傳播效果呈現多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的態勢,最終共同達成“讓世界了解西部,讓西部走向世界”的雙贏目的。
  傳播學派認為,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産生是由一個中心向外擴散和輻射,形成一個“文化圈”(culture circles)。傳播學派對於文化發展研究雖有其積極意義,但也有其歷史局限性。比如其理論把文化看成是一種機械傳播和被動接受的過程,否認文化創造的獨立性和民族性。縱覽當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形態,文化交流與傳播還體現出一種多中心、多特質、多途徑的特點,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影響和滲透也是非常明顯的。除此之外,文化傳播還與空間距離形成的“文化區”以及持續時間所形成的文化接觸程度相關。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壯大的歷史,也是漢民族和其他各兄弟民族不斷吸收融匯各民族文化和智慧的過程。從國內看,中國的西部至今仍有許多族群生活在相對閉塞的地域環境裏,語言習俗等的不同使他們與外界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隔閡。從國際方面來看,雖然“全球一體化”、“地球村”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但不同種族間“文明的衝突”也似有愈演愈烈之勢。
  不同時代的文化傳播載體起著連接和溝通的作用。古書中記載的吟遊詩人和古代西南地區的馬幫都是古代社會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承者。報刊雜誌、廣播影視、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的興起使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方式呈現多樣化、加速度、近距離的特點。作為“地球村街頭的公告傳報員”(CNN特納語)的電視媒體因其直觀、形象、通俗易懂、再現性和參與性強等傳播特點而成為跨越國界和邊界的強勢媒體。現代電子傳媒的傳播手段和方式使得當代文化對民族社會的影響更加突出,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也變得更加明顯。
  西部頻道既具有中央電視臺的權威性,又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的親和力。除了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外,它也將在溝通、促進漢民族與西部少數民族、東西方文化融會交流等方面扮演著增進各民族的相互了解、解釋社會文化現象等文化使命。西部是中國文史的命脈所繫,西部文化的多樣性本身就是文明的表現。成功地開發和傳播西部將使西部多元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得到展現,使中國各民族更加平等團結。

  三、整合學術資源  提升人文意蘊
  西部頻道的設計者特別強調了該頻道“有著世界上難以比擬的、深厚獨特的西部文化背景優勢”。中央電視臺為數不少的精品欄目中不乏學界人士參與策劃製作的成功先例,而對於西部頻道來説,與西部社會、經濟和人文地理聯絡最為密切的學科莫過於人類學(民族學)學科了。
  據統計,目前在國內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學者在2000人以上,分散在中央和省一級的民族大學(學院)、社科院系統以及綜合性大學的人類學、社會學系所。這些學者的研究範圍也多與西部有關,目前直接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學者也呈增長趨勢。專門的影視人類學研究機構也有中國社科院民族所影視人類學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學實驗影視人類學中心以及得到德國方面資助和指導的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上述三個機構近年來均招收了影視人類學方向的研究生。一些人類學教授及紀錄片製作人拍攝的優秀作品曾分別獲得美國、英國、法國等人類學電影節的獎項。
  影視人類學是一門影視藝術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在國外,不乏身兼紀錄片編導和學者雙重身份的製作人,被稱為“法國真實電影之父”的人類學家讓魯什可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美國的探索(Discovery)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製作的。需要人物出場説明時,我們看到他們也幾乎不用主持人來陳述,而是製作者本人出鏡解釋説明。探索頻道是非常注重專業取向的,對人性的關懷和題材本身蘊涵的深度和廣度是該頻道節目創作的基本理念。專業學者的介入使探索頻道的節目視野更加開闊,題材選擇面更寬,舉凡人與自然、考古與地理探險、民族文化、動物樂園、環保和科技探索等無所不包,水下、空中,不斷運動變幻的攝影技術帶來的視覺衝擊力讓人目不暇接。有鋻於西部頻道區別於其他頻道的地域和人文特徵,整合其他學科的學術資源和專業優勢將是提升頻道節目質量、拓展節目題材內涵的重要途徑。強化科學精神和人文意識是西部開發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美國的“西部”是一個不斷延伸的歷史性地理概念。在遼闊開放的西部拓荒的歷程也塑造了一個新型國家的歷史和人民的性格。從文化産業來看,伴隨“西進”運動而來的是名聞遐邇的西部片的出現。好萊塢這個被稱為文化娛樂産品大本營的“夢工廠”沒有誕生在經濟中心的紐約,也不在政治中心的華盛頓,而是出現在西海岸的洛杉磯。1985年創辦的探索頻道用24種語言傳向全球145個國家的1.5億個家庭,是目前收視和營業額較高的頻道之一。
  文化意義上的中國西部顯然不同於開發前的美國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是人類走向未來的現實基礎。眾多的西部題材華語紀錄片奪得國際知名的大獎足以説明民族文化具有的世界意義。以西部民族文化為主要特色的西部頻道和西部各電視機構是對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通道和載體,同時也擔負著把華語電視片和其他影視産品推向世界影視文化市場的重任。


(來源:《電視研究》2002年第十期)
責編:青葉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