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加拿大班夫電視節追記
作者:張子揚 發佈時間: 2002-10-18 11:02:07



    2001年6月9日—22日,我隨國家廣電總局電視代表團,赴加拿大、英國進行工作訪問。出訪的目的是考察加拿大班夫電視節和了解鳳凰衛視歐洲臺在英國及歐洲落地的有關情況。
    首先,在加拿大參加了班夫電視節。加拿大班夫電視節創辦于1979年,每年舉辦一屆。班夫是加拿大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在這裡每年6月都舉行為期6天的“班夫電視節”。

    該電視節的宗旨是鼓勵、促進電視的改革與發展,表彰在加拿大及全球電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員。班夫電視節上,世界各地的電視同仁們濟濟一堂,舉行各種研討活動,交流電視經驗。電視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頒發“班夫洛基獎”、“成就獎”、“傑出獎”等獎項。
    “班夫洛基獎”是一個國際電視節目獎,下分動畫片、藝術專題、兒童節目、喜劇節目、系列片、歷史及傳記節目、信息、電影電視、系列短劇、表演類節目、科普及自然歷史節目、社會及政治類專題節目和體育節目等14項。
    “成就獎”分“全球電視傑出成就獎”和“鑄音傑出成就獎”。
    “傑出獎”是專為在電視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團體而設立的。
    2001年是第21屆。有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個節目參加評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展覽。它可以説是北美最大的國際電視節,同時又是一個沒有商業化經營的、沒有市場的、不做買賣的純學術的電視節,這是區別於其它電視節的最大特點。
    班夫是加拿大卡爾加裏旁落基山內的一個山區小鎮,出了小城不長的街道就是群山和森林,可以看到糜鹿和山澗泉水匯成的河水在緩緩流淌,可以遙望遠處山頂上終年不化的積雪,自然條件非常好。
    班夫應該説是完完全全為電視節構建的一個小城區。它的街道、商店,包括商店裏經營的一切商品,全部都是非常典型的為旅遊者服務的,但是讓班夫聞名於世的卻是吸引電視人參加的電視節。

                        班夫電視節印象

    首先,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在開幕式上,加拿大遺産部的一個女部長講的關於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問題。她講到加拿大是用怎樣的辦法、怎樣的情感和怎樣的態度,來保護和允許本土和外來的這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不是完全融合,也不是異化,而是如何的保護。之後,她請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特徵的當地土著首領來講土著人自己是怎麼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的傳播的。遺産部部長的講話,在現場的影響非常好。當然也有人提出異議,加拿大的文化到底是什麼?説實在的不是融合,而是摻和,是一盤沙拉,是把各種東西切完了攪合在一起。但我認為儘管是沙拉,也已不易了,它保持了各個品種的特性,不是混合果汁,雖然混在一塊吃,還是能吃出不同的質感與味道的,還是不一樣。
    第二個印象,就是溝通太少。這已經是第21屆班夫國際電視節了,而我們派代表團參加的還很少,這與中國這個世界人口大國、電視機及電視作品産量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在本屆電視節上,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區、國家都很活躍,包括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印尼、新加坡等也不示弱。但是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確實與這樣的電視節聯絡得不夠。中國作為亞洲大國,中央電視臺作為一流電視臺,有許多有質有量的作品可以參評,而且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今後我們應該會加強這些方面的工作。
    第三,不少的電視節都以節目評獎和研討電視發展為意圖的,有節目的交易和展臺。而班夫電視節沒有展臺,只有一些網絡,用來聯絡事情。實際上,班夫電視節應該是北美電視節目交流的沙龍,或者叫世界電視節目信息、學術交流的沙龍,不做交易,沒有買賣,應該説它的學術味道比較濃厚,但是交流以及交流之後的意義是可以想見的。

                        北美與亞洲的對話

     2001年班夫電視節的主題是“創新、機遇、精品”。為此,加拿大遺産部部長還專門舉辦了一個名叫“聚焦亞洲、與亞洲對話”的節目。在電視節第一天的早餐會上,亞洲的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度四個代表團的團長接受了訪談。    
    自助性的早餐安排在一個大廳,大廳的中心有一個小臺子,當地一個比較有名的節目主持人作為主要採訪人,還有一個主持人就是班夫電視節的副主席。訪談就是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開始的。被邀請到臺上的各國代表團的負責人,先用三、五分鐘的時間介紹本國電視事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參加本次電視節的初衷和想法。之後就要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如“貴國觀眾喜歡什麼樣的外國節目”等等一些問題。中國代表團團長王甘文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比較有經驗,他以“量體裁衣”來做比喻:做衣服要根據不同人的胖瘦高矮來量裁。外國的節目只有適應當地觀眾的收視心理和收視習慣,才能被接受與喜愛。
    本屆班夫電視節參評的節目有社會、教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專題片、深度報道,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還有長、短篇的電視劇,兒童節目,動畫片,體育節目,舞臺表演節目,共有14種節目類型。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班夫電視節參評節目的數量,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逐步成為世界上影響較大的國際性電視節之一了。

                        典雅經濟的頒獎儀式

    這個頒獎儀式不僅特點突出,而且有品位。首先,組織得非常好,本來是七點鐘的活動,但是從五點開始,就一直不停地有高級大巴,把代表們有序地送到會場,而實際上這個路程不過十余分鐘。其次,應邀出席晚會的各位代表必須身著盛裝。男士們基本上穿的都是深色西裝,儘管是各式各樣的。但女士們卻是爭奇鬥艷,不論老少,都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活動,格外重視,著裝也格外講究。異常漂亮的大音樂廳設在班夫的一個山上,能容納2000人。
    頒獎儀式既典雅又經濟,既輕鬆又莊重,參加人數不多但又恰倒好處,剛好把整個大廳坐滿。
    儀式開始沒有舞蹈,而是用了一個曾經在奧運會上奪得過冠軍的土著女孩表演呼啦圈的節目,這個表演確實夠世界水平,技巧很高。在所有宣佈獎項和發獎的過程中,總有三、四個加拿大皇家警察,像演員一樣走上來一站,表現出了權威性和地方特色。最有意思的是主持這個儀式的兩個主持人,一個是有著南亞血統、皮膚黝黑的男主持人,還有一個帶著濃重法國口音的女主持人。他們的膚色、語音語調及英、法兩種語言的交替使用,都在表現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節目一開始,舞臺對面觀眾席的一個屏幕就給所有臺上的人提示字幕,説什麼,讀什麼,都是按著時間走的。呼啦圈表演結束之後,男主持人説,這麼好的活動首先應該是一個時裝盛會,時裝明星要出現了。話音剛落,女主持人就穿著泡沫做的像雪山樣子的時裝出來了,倆人開始聊天。第一項內容是專題,就講專題是什麼節目,請誰上來發獎,之後舞臺上的大屏幕上就播放這些節目的片斷。這項內容結束之後,女主持人下去又換了一套服裝。整個儀式都是這樣的,每一套服裝都是非常時尚、先鋒的,很新奇、很別致。每次都因為她的服裝引出一個很真切的話題。到最後,女主持人穿了一件像艾菲爾鐵塔樣的服裝出來了。根據經驗猜想,肯定最後要放禮花了。一會兒男主持人穿一套消防服出來了,顯然他這是為了安全。儀式結束時,女孩把一個電鈕作為獎勵交給男主持人。他一按,女主持人身上的禮花就燃起來了。
    這個女主持人擔當了什麼職能?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員,又是時裝模特,同時又是一個表演者。整個晚會沒有舞蹈,沒有演唱,但有音樂。舞臺旁邊有一個很棒的樂隊,據説那是班夫最著名的一個電影作曲家領導的一個樂隊。他把現場即興的不同情緒,把每個段落的銜接都用音樂演奏出來。
    整臺頒獎儀式就是靠一個大屏幕,兩位主持人以及女主持人的一些服裝做噱頭、做由頭,就搞得有聲有色,氣氛非常融洽。

                       文化交流與探討

    除了電視節,我們還參觀了加拿大多民族語言電視臺和新時代中文電視臺。多民族語言電視臺能收到中國的新聞聯播、週末電視劇、紀錄片等節目,與CCTV-1和CCTV-4都有一些合作。他們普遍認為,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拿過去之後,新聞節目的導語有很多不適合海外華人的習慣,或者不適合當地文化的表述習慣,需要重新更換。
    相比之下,世界還並不了解中國,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視野一直隨著電視窗口在拓展,在“看世界”這方面,比當今哪個國家都熱切,但就世界“看中國”的問題上,有許多國家或層面還是抱著固有概念,或者説是按文化符號來對應認同的——為什麼這麼説呢?就拿我們在國際上獲獎的節目《藏龍臥虎》來説,在世界級的評委定式中,他們認為中國人文景觀展現最好看的時候,就應該是梳著大辮子的時候。就像有些人不了解英國,還將倫敦霧作為英國的特徵一樣,實際上倫敦早就沒有霧了,環境治理的很成功。但現在你如果問倫敦有沒有霧,就像外國人問中國還有沒有大辮子一樣:英國人會不高興,認為你孤陋寡聞。在這裡,霧和大辮子都成了舊有的文化符號。我覺得這是一種文化的慣識,説明世界與我們欠溝通的地方太多了。某些國家或是某些文化領域的外國人,更願意用傳統的成見來了解和認知中國。
    在英國BBC,我們與國際電視臺總經理和負責節目海外營銷的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了一些交流與探討。BBC國際電視臺已經在223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有107,315,000的用戶;同時進入了79,075,600個賓館的房間,包括中國三星級以上的125家賓館;還進入了10家主要國際航線的班機。這是BBC的一個顯著特點。再有就是網絡技術一齣現,英國BBC馬上開始為國家修訂自己的廣播電視法,把網絡吸納進來,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來要求和約束這個媒體,使它符合和服從國家的政策與法規,重新整合它的經營方式和市場。
    加拿大也是一樣,加拿大政府雖不禁止外國電視頻道的落地,但必須得到相關機構的批准,領取執照,用各種各樣的經濟手段進行約束。你要做傳媒落地的事情,必須要有大資金投入,必須在加拿大政府的文化保護和經濟法規、市場規律的控制下來進行。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在媒體法制化的駕馭上還不是很成熟,因為許多高新技術是“舶來品”,所以在新媒體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市場化操作等問題上,自主權意識還不夠強化,信息把握還不夠及時,或者説我們對外了解、吸收的信息與經驗不是很夠。

                        積極佔有“文化份額”

    以往,包括一直到現在,我們本土播出的電視節目的指導思想上都認為:電視、廣播這種媒體宣傳是意識形態,是導向,是喉舌,我們把它當成一項事業來做。但是當你面對一個國際經濟一體化和整體傳媒國際化這樣一個現實時,我們還應看到這個事業本身實際上又是一個産業,必須是用産業化觀念來操作。
    往往有的時候,我們把它當戰場看了。這個戰場既是意識形態、政治勢力、軍事陣營的戰場,但同時它還是一個商場,一個市場。在科技現代化的今天,我們還要意識到,作為“文化版圖”的競爭,我們還可以加入市場經濟的潮流,與時俱進,拿出精品,打出品牌,用國際通用的手法也一樣能打贏、打勝文化仗。所以,我覺得在市場的問題上,在産業化的問題上,首先是我們不能回避,再有就是必須得駕馭和掌握我們能夠控制和把握的機遇與現狀。否則,我們與國際接軌就會很艱難。因為在通用的概念裏,作品沒有商品品位,就構不成流通價值,沒有流通,就形不成市場,在某種意義上説“市場份額”的佔有也就是“文化份額”的佔有。
    還有一點感覺就是,應該抓住各種機遇,讓中國的電視人積極參加一些國際電視節,特別是已經形成規模和有影響的國際電視節。無論是市場的交流,還是節目的評比。像班夫這樣的電視節,商業色彩不濃——實際上商業色彩濃也不要害怕,既然已經“入世”了,做買賣也就很正常。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電視節上獲獎,佔領這個舞臺,就會形成比較好的影響,還能夠促進我們的節目外銷。現在許多國家都參加這個電視節,如果我們不參加,與我們廣播電視生産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
    中國是一個最大的電視節目生産國,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其它節目都應該積極地參加國際電視節,積極地送展,積極爭取進入評委會,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同時,這也是國家形象的一種展示。


(來源:中央電視臺國際部)
責編:青葉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