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形態取勝:電視資訊節目的另類突圍
作者:中央電視臺《全球資訊榜》欄目製片人  李勇強 發佈時間: 2005-7-5 10:04:01



  筆者清楚地記得,幾年前在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做編導時,欄目對編導們做節目給出的標準是:獨家、獨立、獨到。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標準似乎一年比一年難以維繫,有意思的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這個標準變成了:獨到、獨立、獨家。詞序的變化絕不是偶然,它暗合的是這樣的尷尬:在信息氾濫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一家媒體要做到獨家,實在是勉為其難。此路不通,轉而尋找獨到的視角、獨到的發現、獨到的剖析,成了退而求其次的突圍方式。
  深度調查性欄目尚且如此,新聞資訊類欄目的獨家報道更是一種仰之彌高的追求。

趨同時代

  不得不認同這樣的大趨勢:對於電視資訊節目而言,報道內容的趨同已經難以避免。國內如此,國外尤甚。在當年海灣戰爭期間風頭出盡的CNN,在這次伊拉克戰爭期間不再獨領風騷,成為一個極致的實例。獨家報道者的角色已經移位於曾名不見經傳的半島電視,缺少阿拉伯背景的西方媒體只好共享杯羹。
  在日常的電視新聞報道中,全球媒體的電視新聞節目事實上也是大同小異,去掉帶有標識意義的LOGO和面孔不一的主播們,似乎很難辨認究竟是哪家媒體的節目。但報道內容的趨同並不意味著無可選擇。這裡,個性化的打造,給公共資源以獨到配置,成為取勝法寶。因為如果我們無法製造帶有標識意義的欄目形象,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在資訊的海洋中脫穎而出,而只能湮沒其中隨波逐流。當我們承認內容的趨同時,再從形式上尋找突圍的路徑,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何處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爆炸時代

  把報紙塞進門縫裏--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今天,動輒超過50個版面的報紙,讓郵遞員站在訂閱者鐵將軍把守的家門口束手無策:塞不進了。同樣無所適從的是讀者。當他們不得不從看報紙變成了看標題的時候,報紙編輯最重要的工作也不得不從改稿件轉向起標題上。如何起一個聳人聽聞、充滿刺激、吸引眼球的標題,成了他們“勾引”讀者最常用的手段。
  觀眾打開電視機,當他撥弄手中的遙控器時,他已經習慣:要瀏覽完數十個乃至上百個電視頻道,需要耗費10分鐘的時間。應該在什麼時候鎖定頻道呢?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於是,電視人的目標便是:竭盡全力爭奪觀眾的遙控器。
  當然,最海量的信息還是來自互聯網。如果一個網民沒有在資訊撲面而來、文字密密麻麻的網頁前犯暈,才能説明他有足夠的定力--悖論就這樣産生了:媒體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媒體製造了越來越豐富的資訊,而這反過來讓媒體在競爭中越來越難以招架,受眾在越來越多的資訊面前反而無所適從:打開網站,資訊眼花繚亂;打開越來越厚的報紙,資訊眼花繚亂;打開頻道越來越多的電視,資訊眼花繚亂。我們遇到的新問題是:資訊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這是一個爆炸時代。當我們每天報道著伊拉克自殺式襲擊者製造的爆炸事件時,其實媒體自身也正在面臨一個爆炸時代:《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預言的信息爆炸時代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媒體爆炸的結果是“信息過載”。“阿爾溫托夫勒説過,信息的過載是造成‘未來衝擊’的一個條件。他説,‘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系統過載將導致工作的嚴重倒退’,用過量的信息轟擊人類,用求知的需要使他們感到壓力,‘而並不了解它的潛在的影響’”(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
  這恰恰是媒體在遭遇前文所提悖論時的一個突圍點。既然所有媒體都在批量生産大量資訊,我何不反其道而行之,為觀眾做好傳播學所謂的“把關人”,給他充當梳理信息的私人秘書呢?老子説“為道日損”,我們完全可以拿把大砍刀,將垃圾信息砍得七零八落,最後給觀眾提供“最需要知道的資訊”。給觀眾創造需求,其實就是給自己創造機會。
  其實筆者已經注意到:國際上大的通訊社和新聞媒體網站的排版,和國內網站那種天花亂墜讓人眼花繚亂基本相反,頁面顯得非常簡潔,而且幾乎都有排行性質的編排處理,比如,路透社的網站就有“Top Business”和“TOP News”,CNN網站有“Top story”,GOOGLE網站則以“BIG STORY”來做排行。電視臺亦然,FOX電視臺就有“BIG STORY”,對幾條最為重大的新聞事件進行記者的現場報道。
  這意味著:爆炸時代,信息過載正在催生媒體的選擇時代。
  於是,當筆者在“非典”流行期間戴著口罩策劃《全球資訊榜》欄目時,不期然地冒出了這樣一個想法:用排行榜的方式做新聞。這是在全國同行中第一個把排行榜這種形式引進到電視新聞節目中,或者可以説是新聞編排上的突破性舉動。
  《全球資訊榜》的主要版塊有要聞排行榜、新聞人物榜、財經新聞榜、公司新聞榜、科技新聞榜,還有好看輕鬆的“圖片新聞”和“今日看點”,把全世界一天裏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掃描並分類梳理,用這種方式提供觀眾最需要知道的資訊。
  “資訊眼花繚亂,我們為您選擇”。排行榜這種形式的出現,正是基於信息爆炸所帶來的機會:觀眾並不需要過多的資訊,他們需要有人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分門別類地選擇最需要關注的資訊,以知曉週遭的環境。
  排行榜的可行性則基於前文提到的趨同時代。筆者曾對美聯社、路透社和CNN等媒體網站的“TOP”新聞在每天早上7點時段進行過長達1年半之久的定量統計與分析,發現“英雄所見略同”,也就是説,這些機構提供的排行前10位的“TOP NEWS”中,至少有50%以上是內容相同的新聞。尋找他們的交叉點,自然可以排出至少前5位的重要資訊,當然也要考慮中國觀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純客觀的新聞排行是無法實現的,正如純客觀的新聞是不存在的。
  排行勝在清晰的梳理,特別是當奧運會這樣耗時長、信息多、內容龐雜的新聞事件出現時,排行的優勢更為明顯。悉尼奧運會期間,《全球資訊榜》以“雅典英雄榜”、“雅典風雲榜”、“雅典之最榜”、“雅典金牌榜”、“新聞MTV”、“圖片新聞”等版塊,將奧運精彩一網打盡,讓觀眾對一天賽事瞭如指掌,使《全球資訊榜》在眾多的奧運報道中獨具特色、異軍突起,收視份額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據統計,當時欄目每天收到的短信數量將近3萬,收到的短信數量在央視各欄目中持續領先,一共達到50萬條。

 


(來源:《南方電視學刊》2005年第2期)
責編:邢立雙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