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特性與操作理念
作者: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  韓衛 發佈時間: 2005-2-2 9:29:13



  一、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特性分析

  1.直播是在一個完整的時空裏同步展現事件的發生過程

  電視節目以製作方式來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現場直播、實況錄像轉播和錄像節目播出(錄像素材再編輯播出)三種。三者進行比較,現場直播的特點很突出。
  直播與實況錄像轉播相比較,二者敘事方式一樣,都是完整記錄同一時空內發生的事件,但是播出時間卻有差異。直播是同步展現,是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事件播出,告訴觀眾現在發生了什麼。實況錄像轉播是以前發生的事件於事後播出,告訴觀眾的是曾經發生了什麼。1999年10月1日上午,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在北京舉行的建國50週年慶典活動,觀眾上午在電視上看到的天安門廣場閱兵式是直播,是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而當天下午在電視上看到的就是實況錄像播出,它已經變為歷史資料了。
  直播與錄像節目相比較,除了播出時間上的差異外,二者在敘事手法上截然相反。前者敘事時間(播出時長)與行為時間(事件過程)一致,是一比一的長度,它有原汁原味的天然本色。後者則經過蒙太奇手法剪接,縮短了事件的時間長度,是精心雕飾的作品。直播是在一個完整的時空中展示此時此刻的信息,信息量的最大值是一比一,而錄像節目是經過了不同時空的信息組合(剪接)。

  2.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直播有兩個功能:展現和報道

  展現現場,是直播的基本功能。最能讓我們體會這一功能的直播範例,就是在美軍攻打巴格達時CNN的直播。CNN把一部單機架在樓頂上,這一個固定鏡頭,展現的就是巴格達的一個街景,鏡頭固然單調,但它每天卻吸引著成萬上億人的眼球。它何以吸引人們的關注?因為它展現了巴格達這個城市此時此刻的現狀,展現了戰爭的進程。
  報道現場,是對現場信息的發現和集結,它給觀眾添加了記者對現場的主觀敘述。2002年三峽庫區奉節城政府大樓的拆遷爆破當時被稱為“三峽庫區第一爆”,對這個引人關注的事件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直播。其中一段直播鏡頭是這樣的:“轟——”樓倒了,塵土瀰漫,在這組幾分鐘的長鏡頭之後,切入了記者的鏡頭,她在這片廢墟旁説了這麼一段話:“觀眾朋友,從現場看,爆破相當成功……”這段報道是她在現場近距離的觀察,看到3米以外的居民樓連一塊玻璃都沒有破碎之後作出的爆破成功的判斷。這段話讓觀眾對原生態的現場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對此時此刻的事件進程獲得了更多的真實了解。

  3.直播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

  首先,直播使新聞“保鮮”程度最高。信息價值的大小在於對接受者的有用程度的大小,信息報道的時間則是影響其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
  直播是同步展示事件的現時狀態,從時效上來看,任何一種報道形式都不會超越“此時此刻”了,所以直播是信息“保鮮”的最好手段。
  其次,直播讓事實的可信度提高。直播的保真度最高,因為直播的時空是完整的,不是斷裂的。從觀眾的角度看,沒有經過過濾的原汁原味的信息傳播遠比經過剪輯的報道更為真實可信。

  二、對直播選題要素的理解

  1.直播離不開事件的過程

  我們知道,直播活動圍繞著事件進行,是對事件進程的同步展現和報道,因此,事件的發生過程是直播不可或缺的。換言之,沒有過程的事件(進程簡短或者沒有記錄過程)都不會構成直播活動。911事件發生後,許多電視臺都在“第一時間”直播報道了這個令世界震驚的事件,但是,這個“第一時間”只是始於事發之後的某個時段,它的報道也只能是事件發生後的延續反映,不是事發當中的直播報道,因為它沒有同步的記錄。

  2.直播的信息量在於過程的不可確定性

  在信息傳播中,信息量是最為關鍵的指標,它是判斷傳播作用和意義的重要尺度。直播依存於事件的過程,因此構成事件發展的過程具有多少信息量也就成為影響直播的主要因素。
  信息理論的奠基人香儂和維弗曾經提出“熵”的概念,這個概念告訴我們,一次傳播的信息量與其內容及形式的可預見性成反比,即越是符合受眾預料的東西,對受眾來説,它的信息量就越小;而給予人們意想不到的內容和形式越多,不確定性越大,它的信息量也就越大,熵值也就越高。
  根據熵值概念來解析事件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在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中,最具靈魂的東西是其不確定性的“懸念”。一場足球比賽,在90分鐘的過程中,每一分鐘都存在著難以預料的“懸念”,不確定的結果給觀眾以強烈的感受,也帶來大量的信息。
  “足球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是:直播節目要有不確定性的懸念,這是選擇直播題材的重要依據。

  三、對自我事例的剖析

  直播,對於我們業內大多數同行來説,它仍然是一種“奢侈品”,因為機會難得。2003年6月,筆者有幸參加了三峽蓄水通航的新聞直播,連續十六天基本上每天三次直播,共46場,這次難得的經歷讓我有了豐富的談論事例,於此提出一些思考供人探討或借鑒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思考一:人為的干預需不需要?

  在三峽船閘試航的新聞直播中,第一次試航時,我們的信號進入《新聞30分》後,試航的船已經開出船閘了;第二天再直播,我們的信號切出演播室了,試航的船還沒進入船閘。兩次試航直播不要説沒有看到船通過船閘的過程,就連試航的船也沒有見著。造成這種“失準”的原因是,負責試航的部門是以自己工作程序進行試航,對於我們的直播時間沒有給予考慮。
  相比之下,負責蓄水進度的部門卻給予我們很大的配合。原計劃蓄水達到135米預定蓄水高度的時間是夜裏23點以後,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一定要直播,在我們向執行部門提出請求後,他們把時間調整到了22點03分左右,這樣就使此後的直播節目進人了比較適合播出的整點時段。
  在直播節目中,對事件的進程和場景需要不需要人為干預?這種干預是不是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筆者以為,為了真實我們需要現場直播,為了現場直播我們需要必要的組織和安排,這種不損害事實真實的干預或者説組織是必要的。

  思考二:記住,莫把現場直播當做現場播報!

  三峽工地直播的第一條新聞是《三峽工程蓄水準備工作就緒》。出鏡記者于大壩高處,説的全是四處蒐羅來的“彙報”。方方面面一個不少地説了一遍,如同大全景鏡頭,卻沒有細節的放大,因而現場的信息模糊。觀眾看直播想看的是什麼?難道是要看記者漂亮的臉蛋嗎?不是。看的是現場,並且通過記者體驗和感受現場。你站在大壩上不抓住大壩上的東西説,説的凈是見不著的東西,這不是相當於在現場念口播稿嗎?其實,這個毛病是做慣了錄播新聞的人的一種通病:站在現場説現場外面的東西,忘記現場本身。

  思考三:感染力強的細節在哪?

  在三峽蓄水通航直播時,為了樹立現場觀念,我們硬性規定了新聞直播組的記者採點時,必須在現場找出三個令人感興趣的細節,以便在直播新聞節目中能留下一兩個引起觀眾關注的亮點。
  三峽工地上最高的吊車——擺搭式纜機拆除,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條新聞中,記者告訴觀眾纜機的鋼纜有10多厘米粗,説這話時她伸出胳膊比著鋼纜又説,這條鋼纜比她的胳膊還粗。採訪技術員時,她説這條鋼纜從高空中放下來需要幾天,今天只能放下幾米。在這段細節描述裏有畫面的支持,也有形象的比較,信息量就大了。筆者以為,直播節目不僅考驗記者的表達能力,更考驗記者的發現能力和感受能力。有位記者在總結直播報道經驗時説“在現場,你不是出鏡的臉,你是觀察細節變化的眼睛、是判斷分析新聞的腦子。”

  思考四:現場報道需要不需要動畫、圖表?

  記得我們新聞直播組的幾個人在三峽碰選題的時候,大家感到最為難的是工程原理、工程數據以及背景表述,在三四分鐘的時間裏怎麼能説得清楚,大家幾乎同時都想到了一個解決這種困惑的辦法:動畫和圖表。之後,大家又都否定了這種想法,因為這麼做還叫直播嗎?
  其實,大家這麼想很自然,因為錄像新聞就是時這麼做的,這種打破時空關係的信息組合方式,已經在我們的思維方式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是習慣使然。但是,我們直播的時間是一比一的,它展現的是現場,是同步感受。所以,解疑釋惑的功能只能讓位於演播室或專題片,而不是由現場報道來承擔。      口本文編輯:郭濤


(來源:《電視研究》2004第10期)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