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呂廷傑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新經濟與文化産業

作者:呂廷傑


  2、關於新經濟

  (1)新經濟由來
  “新經濟”主要是指1989年以來,美國一直保持的一種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低赤字這樣一種所謂的“一高三低”的經濟現象。在過去一直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必定伴隨著高通貨膨脹,但這段時期卻恰恰相反。"新經濟"這一提法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今年年初講話時提出的,他雖並沒有直接提出美國現已是“新經濟”,但他説:“美國的'一高三低'及'高度的信息化程度'帶動了經濟的全球化,這一趨勢標誌著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克林頓講話之後,美國的學術界提出:美國已進入一個"新經濟"時代。
  為什麼美國經濟在這一時期會出現“一高三低”的現象呢? 有學者認為其主要在於美國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使得美國的信息化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而信息化,大大促進了生産力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計算機技術方面,沒有國家可以與美國相比,而計算機技術産業在其高新技術産業中所佔的比重又是空前的,尤其是網絡的開發與應用上普及。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一種背景,所以目前世界的高新技術中心都在美國,也就説,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先導國還是美國。
  當然,美國經濟之所以達到這一步是有著許多必然因素的,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美國不斷的從國際上吸收大批精英人才,且都以中青年為主,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這些人才構成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一筆無形又無限的財富;
  第二,美國不斷的吸收世界大量資本流入,美國的投資環境是國際第一流的,高回報率吸引著各國前去投資,故而,美國擁有了龐大的資本後盾;
  第三,持續這麼久的“一高三低”還得益於這些年美國的及時、有效、得當的宏觀調控,其中央銀行美聯儲起了關鍵作用。格林斯潘掌握中央銀行政策方面,在制定調整貨幣利率政策方面做得很成功,它把握了如何避免使經濟過熱或過於冷卻,因而宏觀調控狀態始終良好。致使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平衡,穩定的狀態。
  總之,美國具備了最先進的技術,獲得了最尖端的人才,同時又擁有了龐大的資本和良好的宏觀調控,這些必然導致美國新經濟的産生和發展。
  (2)新經濟內涵
  “新經濟”就是建立在信息網絡技術和人力知識資本基礎之上的經濟。其實,“新經濟”與“網絡經濟”、“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等概念的含義是基本相同的。只不過是從經濟資源或勞動工具等不同角度所作出的定義而已。“新經濟”之所以“新”,是因為“新經濟”是經濟發展史上的又一次質的變化,“新經濟”以其高度的透明度而被稱為是“直接經濟”這種透明度是通過高度發達的信息溝通網絡而實現的。於是,也有人認為“新經濟”是一種典型的“注意力經濟”或“眼球經濟”,等等。
  當今的時代正處於一個技術快速變化、知識不斷創新和體制迅速變革的時代。以知識、信息和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對我們的未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産生極大的影響,市場變化之快,沒有一個企業能逃脫得過這樣的結果:因為對迅速變化反映不當,結果將慘遭失敗或重創。失敗的企業或項目,不論規模大小,都有一個共同點:對目前正在促使經濟轉型、可預測並具結構性的變化知之甚少,沒有對策;憑主觀和傳統經驗;缺乏創新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體制僵化不能隨機應變,難以適應和把握市場,不可能獲得成功。
  當然,也有人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認為“新經濟”是一種投機性經濟,是“泡沫”經濟。但是無論如何,“新經濟”作為一種新事物,我們不能簡單地做出價值判斷,更不能輕易對它的未來做出“判決”;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客觀冷靜的觀察和歷史邏輯的科學分析。
  (3)新經濟形態
  按照經濟發展歷史過程與分佈層次劃分,人類歷史存在三种經濟形態:
  自然經濟:以農業經濟和實物經濟為主,面向個人與小集體,進行直接的實物生産,尤其是衣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産要素。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到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經濟發展都直接依賴以土地為主的自然資源,原始部落和封建王朝的存亡興衰,取決於其擁有土地等自然資源的豐歉貧富,其結果導致大規模的遷徙。
  工業經濟:以能源經濟和貨幣經濟為主,以生産工具與渠道的生産和建設為主,由於分工而形成間接經濟,生産與消費按照集體與區域進行組織,金融資本是活躍的生産要素,經濟發展主要依託于稀缺自然資源,經濟競爭可以導致流血衝突。工業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是物質形態的公路網、鐵路網、空中走廊、電力網、石油管理網和電話網。
  新經濟:以信息經濟和知本經濟為主,高效率、高效益的生産與組織方式,生産與消費再一次融合,工業時代的分工被重新整合,生産與消費高度社會化;人力資本是最活躍的生産要素,文化與知識本身成為最主要的産品;新經濟競爭的結果是自覺劃分和進入社會等級,社會衝突不流血。在新經濟時代,信息網絡成為新經濟的基礎設施與基本環境,網絡與信息技術使世界變小、精確、透明了,從而消除了供求中的許多矛盾因素。對能源與原料的高效率精確使用,將創造一個無比繁榮的社會;辦公自動化、在線購物、視頻會議的興起,創造了一個靈活的經濟,生産能夠更直接、更快捷、更準確地貼近消費者,因此創造了經濟均衡的巨大可能性。
  誠然,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是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的自然進程和必然結果。在特定的歷史時機,發生經濟形態革命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對前一种經濟形態的徹底拋棄,比如,工業經濟時代的農業仍然是基礎,但工業化帶來了農業生産能力的提高。以生産製造為代表的工業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新經濟形態中高增值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像軟體這樣的智力産品;二是以生産製造為代表的工業不會在新經濟時代消亡,而是以更高的效率進行生産,不過,由於簡單的製造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降低了,增值的空間減小了,所以,它退居信息技術的高質量的服務行業之後而處於次要的經濟地位,最突出的例子是“用最複雜的方式應用計算機”的金融業;三是體現在工業産品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産品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識。


責編:青葉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專家文章]